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人口,歷史,入潮太始祖至麟坪鄉始祖,歷史事件,村名由來,景點概述,歷史名人,潮州邱氏輩序詩---潮安、饒平,經濟,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麟坪鄉俗稱麟畔,又作粦畔。行政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鳳塘鎮。東北距鎮政府約4公里。為麟坪管理區管委會駐地,轄主村(舊鄉,又稱捌房、寨內、新厝、莊畔、新豐)五
社及楊厝(楊姓)
人口
人口約5000人,海外僑胞2000餘人,東南與浮洋鎮的仙庭村相接,西南與同宗東龍村接壤,西接新鄉沈畔,西北連線同宗英喬村,北接溝頭王畔、山頭陳,東北接蔡厝。
歷史
入潮太始祖至麟坪鄉始祖
自太始祖姜太公之三子穆公開創邱氏之後,遂成望族,英才輩出,穆公五十六世烋秀公:
原公長子,生於北宋真宗景德三年丙午(1006年)寅時,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公十九歲叨甲子科解元,仁宗景佑元年九月,公廿九歲登甲戌科進士,歷任溫、吉、歙(徽州)三州剌史,擢鴻臚寺卿。公致仕後,避世海濱,遷興化府莆田縣岩頭鄉,為入莆始祖。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年)辰時終,享壽81歲。
後十三載,其長子成實公始鄉薦,又五載至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癸未以子貴誥贈光祿大夫樞密院使。妣周氏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歲(1018年)午時,至徽宗崇寧元年壬午(1102年)終,享壽85歲。次年因子貴誥贈太夫人。妣35歲,公47歲生成實公;妣42歲,公54歲生成益公;妣44歲,公56歲生成滿公。墓在莆田之岩頭鄉,與公合墓。
穆公五十七世、金山一世:成實公 烋秀公長子,字鄧秀,行二十五郎。生於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壬辰(1052年)辰時,哲宗元符元年戊寅(1098年)47歲鄉舉孝廉,除泉州學正,獻牘論天文,升授通直郎。徽宗建中元年辛巳(1101年)以造次入京,會虜入寇,獻策揮軍,驅虜救駕有功,擢為樞密院使。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誥命進授光祿大夫。後因諫言,事於宮禁,謫為羅源縣委吏。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秋潛游梅州、潮州、瓊州,遍覽山川,遂擇居於潮北三饒金山之勝境。卒於高宗紹興七年丁巳(1137年),享壽86歲。葬今饒平縣三饒之琴峰。
明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饒平建縣,擇金山居舍建學宮,遷琴峰祖墳為治署,於是遷居於金山之背,遷墳於南壇之圩(南關倒插金釵),均北向,祖骸葬340年,發存十之八九。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年)始宰楊邑侯昱慈祥愷悌,就金山背建我始祖祠(地名出水涵),又於南壇圩避田畹,遺我子孫耕,復賜金幣制匾曰“先邑名家”掛於祖祠之內以旌表門閭。公墓於公元1987年丁卯新修,墓碑曰:吉地讓建署,佳城先開饒。墓池旁聯曰:成名憑一策,實譽著千秋。墓池前聯曰:渭水家聲遠,河南世澤長。公路旁墓道口豎碑曰:宋始祖樞密院使光祿大夫成實邱公墓道。妣張氏,生於北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1067年)卯時,北宋徽宗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誥夫人,卒於南宋高宗紹興六年丙辰(1136年)申時,享壽70歲。與公合葬。妣30歲,公45歲始生一子:君與。
成益公 烋秀公次子,字深山,行二十六郎。生於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己亥(1059年)。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53歲以貢士獲辛卯科解元,政和二年(1112年)54歲登壬辰科進士,政和七年丁酉(1117年)59歲入翰林院,累官春坊府太子諭德,升文明殿大學士。因兄遭貶,緣坐謫瓊州而隨地創衍支派,蕃衍於今海南瓊山縣府城鄉等處。明瓊山文莊公即成益公十二世孫。妣 氏生一子:君貺(君貺生三子:長淑澄、次淑清、三淑湘)。
成滿公 烋秀公三子,號善川,行二十八郎。(入潮州長美一世祖)生於北宋仁宗嘉佑六年辛丑(1061年)。徽宗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55歲鄉薦,58歲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登戊戌科進士,任翰林院修撰,授宣儀大夫。因兄成實公遭貶,緣坐謫潮州而隨地創居西郊外,落籍於潮州府海陽縣長美里(今潮安區楓溪長美村)。公與妣合葬於打石坑落山虎地,坐坤向艮。妣許氏生一子:君育。(入潮州二世祖)君育號致正,妣余氏生一子:淑毅。
淑毅號玉溪(入潮三世祖),謚惠德,妣陳氏生五子:
長觀護(元時以貢士授潮州府學教授即學正)(入潮四世祖)、
次觀三、
原公長子,生於北宋真宗景德三年丙午(1006年)寅時,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公十九歲叨甲子科解元,仁宗景佑元年九月,公廿九歲登甲戌科進士,歷任溫、吉、歙(徽州)三州剌史,擢鴻臚寺卿。公致仕後,避世海濱,遷興化府莆田縣岩頭鄉,為入莆始祖。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年)辰時終,享壽81歲。
後十三載,其長子成實公始鄉薦,又五載至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癸未以子貴誥贈光祿大夫樞密院使。妣周氏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歲(1018年)午時,至徽宗崇寧元年壬午(1102年)終,享壽85歲。次年因子貴誥贈太夫人。妣35歲,公47歲生成實公;妣42歲,公54歲生成益公;妣44歲,公56歲生成滿公。墓在莆田之岩頭鄉,與公合墓。
穆公五十七世、金山一世:成實公 烋秀公長子,字鄧秀,行二十五郎。生於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壬辰(1052年)辰時,哲宗元符元年戊寅(1098年)47歲鄉舉孝廉,除泉州學正,獻牘論天文,升授通直郎。徽宗建中元年辛巳(1101年)以造次入京,會虜入寇,獻策揮軍,驅虜救駕有功,擢為樞密院使。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誥命進授光祿大夫。後因諫言,事於宮禁,謫為羅源縣委吏。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秋潛游梅州、潮州、瓊州,遍覽山川,遂擇居於潮北三饒金山之勝境。卒於高宗紹興七年丁巳(1137年),享壽86歲。葬今饒平縣三饒之琴峰。
明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饒平建縣,擇金山居舍建學宮,遷琴峰祖墳為治署,於是遷居於金山之背,遷墳於南壇之圩(南關倒插金釵),均北向,祖骸葬340年,發存十之八九。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年)始宰楊邑侯昱慈祥愷悌,就金山背建我始祖祠(地名出水涵),又於南壇圩避田畹,遺我子孫耕,復賜金幣制匾曰“先邑名家”掛於祖祠之內以旌表門閭。公墓於公元1987年丁卯新修,墓碑曰:吉地讓建署,佳城先開饒。墓池旁聯曰:成名憑一策,實譽著千秋。墓池前聯曰:渭水家聲遠,河南世澤長。公路旁墓道口豎碑曰:宋始祖樞密院使光祿大夫成實邱公墓道。妣張氏,生於北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1067年)卯時,北宋徽宗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誥夫人,卒於南宋高宗紹興六年丙辰(1136年)申時,享壽70歲。與公合葬。妣30歲,公45歲始生一子:君與。
成益公 烋秀公次子,字深山,行二十六郎。生於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己亥(1059年)。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53歲以貢士獲辛卯科解元,政和二年(1112年)54歲登壬辰科進士,政和七年丁酉(1117年)59歲入翰林院,累官春坊府太子諭德,升文明殿大學士。因兄遭貶,緣坐謫瓊州而隨地創衍支派,蕃衍於今海南瓊山縣府城鄉等處。明瓊山文莊公即成益公十二世孫。妣 氏生一子:君貺(君貺生三子:長淑澄、次淑清、三淑湘)。
成滿公 烋秀公三子,號善川,行二十八郎。(入潮州長美一世祖)生於北宋仁宗嘉佑六年辛丑(1061年)。徽宗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55歲鄉薦,58歲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登戊戌科進士,任翰林院修撰,授宣儀大夫。因兄成實公遭貶,緣坐謫潮州而隨地創居西郊外,落籍於潮州府海陽縣長美里(今潮安區楓溪長美村)。公與妣合葬於打石坑落山虎地,坐坤向艮。妣許氏生一子:君育。(入潮州二世祖)君育號致正,妣余氏生一子:淑毅。
淑毅號玉溪(入潮三世祖),謚惠德,妣陳氏生五子:
長觀護(元時以貢士授潮州府學教授即學正)(入潮四世祖)、
次觀三、
三觀福、
四觀成、
五觀壽
(按必明公譜記為:觀護、觀泰、觀直、觀貞、觀光)。公廣置田產,卒前立遺書五紙,分仁、義、禮、智、信五號與五子收執。
觀護公:娶陳氏生三男:長名政,以後世代在“仁房”支圖,現今長美鄉長房之祖;(入潮五世祖)
次名理(過繼三房),字祖立,承“禮房”嗣,以後世代在“禮房”支圖;(入潮五世祖)
三名問,號黽隱,贅於舊稱大和都青麻山父之摯友謝廷邃公家。(入潮五世祖)
黽隱公長子平崗公遷於今鳳塘鎮(昔為潮州府海陽縣大和都)萬里橋市經商。(入潮六世祖)
平崗公生四子分衍四處:
長子東野公仍居東龍村(鳳塘鎮屬);
五觀壽
(按必明公譜記為:觀護、觀泰、觀直、觀貞、觀光)。公廣置田產,卒前立遺書五紙,分仁、義、禮、智、信五號與五子收執。
觀護公:娶陳氏生三男:長名政,以後世代在“仁房”支圖,現今長美鄉長房之祖;(入潮五世祖)
次名理(過繼三房),字祖立,承“禮房”嗣,以後世代在“禮房”支圖;(入潮五世祖)
三名問,號黽隱,贅於舊稱大和都青麻山父之摯友謝廷邃公家。(入潮五世祖)
黽隱公長子平崗公遷於今鳳塘鎮(昔為潮州府海陽縣大和都)萬里橋市經商。(入潮六世祖)
平崗公生四子分衍四處:
長子東野公仍居東龍村(鳳塘鎮屬);
次子西疇公於明朝(1416)創居英喬村(鳳塘鎮屬);
三子南陽公過繼三房居長美村(楓溪鎮屬);
四子北隴公於明朝(1414)創居麟坪村(鳳塘鎮屬)。
四房總屬麟坪村“光裕堂”——邱氏家廟,位於鳳塘鎮麟坪鄉寨內社,建於蛇臍之上,坐東北朝西南,麒麟為屏,尖山作案,三水朝宗,山川毓秀,地靈人傑之地也。 邱氏家廟系明朝正統年間,入潮六世祖平崗公之四房後裔東龍(東野公派)、英喬(西疇公派)、長美三房(南陽公派)、麟坪(北隴公派)聯合創建,堂號“光裕堂”。神龕正座奉祀觀護公、謝廷遂公、龜隱公、平崗公等先祖考妣牌位,春秋二祭,禮儀完備。 清康熙年間,家廟因歲月滄桑,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又因原祠僅二進,諸村族長、鄉紳倡議擴為三進二天井。擴建時因祠地糾紛,進展緩慢,經鄉紳仲遠宗長鼎力斡旋,始達成協定,落成竣工。 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家廟再次修葺。祠前旗桿座增至六對,神龕牌位增至三十五位。 民國廿九年庚辰,麟坪村被侵華日寇燒鄉三次,家廟同遭燒毀。民國卅六年丁亥冬,麟坪月湖、翼龍,東龍玉佩,三房陶唐,丘厝亞赤,鳳水瑞昌等紳士宗長倡議重建家廟。籌足資金,備齊材料,候吉升棟。因重建規格意見不一,拖延三年,已丑年新中國成立,推行破“四舊”運動,祠堂被迫停建,木材為政府徵用。祖祭停斷,實乃遺憾! 乙酉年,政通人和,海宴河清,宗祠文化得以弘揚。
為落實中華丘(邱)氏總會提出的三大任務,光裕堂派下各村黨政幹部、宗長、企業家和華僑代表參加“潮汕丘氏宗親聯誼會”成立大會之時,舉行座談會,一致同意重建邱氏家廟。後召開東龍、英喬、長美三房、麟坪、丘厝、鳳水、堤頭、泰洞等村(房)的黨政幹部、宗親代表會議,成立邱氏家廟重建理事會。聘請地師勘與,家廟按原分金、格局,以明清古建築風格建造,地埕提高伍拾公分,後堂以假四房式格局,使各房平衡發展。經招標投標,由有古建築經驗的工程隊設計承建,如期動工。但因資金滯後,影響進度。時至辛卯年春,承蒙麟坪數位有識之士,再次帶頭並發動貳拾多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捐資。邱氏家廟重建理事會發出“三致宗親一封信”,再次動員宗賢積極支持、慷慨解囊,終籌集百多萬元,得以續建。工程耗資壹佰陸拾多萬元,於壬辰年仲秋竣工。是年十一月十三日謝土,牌位升座,祭祀先祖,闦族同欣。因銘之曰:
時逢盛世,家廟重光,鄉賢宗親,協商運籌,出資獻策,眾志成城,歷時八載,傑構功成,廳堂敞亮,神龕靜穆,金瓜鑲接,彩屏相承,雕樑畫棟,溢彩流光,精美雅致,富麗堂皇。奉先思孝,繼序不忘,修德承志,睦族敦親,春蒸秋嘗,祭祀有依,千秋俎豆,祖澤綿長。
四房總屬麟坪村“光裕堂”——邱氏家廟,位於鳳塘鎮麟坪鄉寨內社,建於蛇臍之上,坐東北朝西南,麒麟為屏,尖山作案,三水朝宗,山川毓秀,地靈人傑之地也。 邱氏家廟系明朝正統年間,入潮六世祖平崗公之四房後裔東龍(東野公派)、英喬(西疇公派)、長美三房(南陽公派)、麟坪(北隴公派)聯合創建,堂號“光裕堂”。神龕正座奉祀觀護公、謝廷遂公、龜隱公、平崗公等先祖考妣牌位,春秋二祭,禮儀完備。 清康熙年間,家廟因歲月滄桑,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又因原祠僅二進,諸村族長、鄉紳倡議擴為三進二天井。擴建時因祠地糾紛,進展緩慢,經鄉紳仲遠宗長鼎力斡旋,始達成協定,落成竣工。 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家廟再次修葺。祠前旗桿座增至六對,神龕牌位增至三十五位。 民國廿九年庚辰,麟坪村被侵華日寇燒鄉三次,家廟同遭燒毀。民國卅六年丁亥冬,麟坪月湖、翼龍,東龍玉佩,三房陶唐,丘厝亞赤,鳳水瑞昌等紳士宗長倡議重建家廟。籌足資金,備齊材料,候吉升棟。因重建規格意見不一,拖延三年,已丑年新中國成立,推行破“四舊”運動,祠堂被迫停建,木材為政府徵用。祖祭停斷,實乃遺憾! 乙酉年,政通人和,海宴河清,宗祠文化得以弘揚。
為落實中華丘(邱)氏總會提出的三大任務,光裕堂派下各村黨政幹部、宗長、企業家和華僑代表參加“潮汕丘氏宗親聯誼會”成立大會之時,舉行座談會,一致同意重建邱氏家廟。後召開東龍、英喬、長美三房、麟坪、丘厝、鳳水、堤頭、泰洞等村(房)的黨政幹部、宗親代表會議,成立邱氏家廟重建理事會。聘請地師勘與,家廟按原分金、格局,以明清古建築風格建造,地埕提高伍拾公分,後堂以假四房式格局,使各房平衡發展。經招標投標,由有古建築經驗的工程隊設計承建,如期動工。但因資金滯後,影響進度。時至辛卯年春,承蒙麟坪數位有識之士,再次帶頭並發動貳拾多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捐資。邱氏家廟重建理事會發出“三致宗親一封信”,再次動員宗賢積極支持、慷慨解囊,終籌集百多萬元,得以續建。工程耗資壹佰陸拾多萬元,於壬辰年仲秋竣工。是年十一月十三日謝土,牌位升座,祭祀先祖,闦族同欣。因銘之曰:
時逢盛世,家廟重光,鄉賢宗親,協商運籌,出資獻策,眾志成城,歷時八載,傑構功成,廳堂敞亮,神龕靜穆,金瓜鑲接,彩屏相承,雕樑畫棟,溢彩流光,精美雅致,富麗堂皇。奉先思孝,繼序不忘,修德承志,睦族敦親,春蒸秋嘗,祭祀有依,千秋俎豆,祖澤綿長。
麟坪鄉,創鄉於明代永樂十二年(甲午年,公元1414年),創鄉始祖北隴公(為穆公80世裔孫,平崗公之四子)從東龍分居來此。創鄉之時,附近原有:陳、劉、蔡、洪、謝、周、張、莊、章、黃及邱姓共11姓氏在此居住,後因邱姓發展壯大,其他姓氏遂逐漸外遷,至今,只有邱姓在此。北隴公首創於舊鄉(今亦稱捌房),後子孫逐漸發展而擴建了新厝、寨內和莊畔,四社,新厝發展較為迅速,又擴建了外新厝,成了名義四社,實為五社的局面。
歷史事件
日寇三燒麟坪鄉紀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史稱七七事變。抗日戰爭開始,1939年,日軍南下,侵占潮州,民國廿九年庚辰(龍)年正三十(1940年3月8日)早晨,日寇兵進入村後新豐社的“四馬拖車”。幸好當時守夜的邱木升等人及時發覺,立即通知各家各戶連夜逃跑。這時,我村駐紮抗日學生兵,在沙路橋頭打了幾發子彈後便與村民一起撤退,日寇順利占鄉,當日被打死的村民二人(怡興、松伯),日寇兵還到龜山頂放毒氣彈,毒氣隨東南風吹至全鄉,到溝頭,後隴等鄉。
日寇軍隊駐紮在青麻山,築防禦工事,建炮樓(現仍有遺址),材料大多來自麟坪鄉拆民房搶去。1940年初開始挖溪(新溪)作防線,從泮洋西畔、馮厝前、蔡厝、楊厝至四腳亭到仙庭林厝、溪深丈余,寬四丈,自此溪東為防線內,西面為防線外,麟坪鄉自於防線外最近的一個鄉里,變成緩衝地區(三角天),是日寇、土匪、國民軍隊的活動地帶。白天,日寇從青麻山下來麟坪鄉拆厝搶東西,夜晚,土匪(俗稱烏青仔)搶過往行人財物,全鄉日不平靜,夜不安寧,真正是:“二步一烏青、三里一哨棚”。這時,大部分田園成荒地,白天村民下田幹活,日寇在青麻山瞄準開槍當把子,夜間幹活又害怕烏青仔搶奪,當時麟坪鄉人確實無從度日。
1940年5月,後隴人蘇杏甫在麟坪界內被烏青打死,引起大漢奸蘇介京惱怒,遂向日寇駐青麻山司令抗訴,說道麟坪鄉全鄉皆是烏青,打死其胞弟,日寇青麻山司令部決定圍剿麟坪鄉,麟坪鄉得知訊息,派人到日寇司令部尋找日語翻譯的人(土名“老刀牌”),請他代為求情,結果求情不準,他只暗示“可能三天后要火燒麟坪鄉”,這時是六月十八日(7月22日),無奈,全鄉村民開始疏散東西到近鄉親戚,就在六月廿一日(1940年7月25日),日寇召集大隊人馬,對麟坪鄉全面實行“三光”政策(即:搶光、殺光、燒光)。
民國三十年辛巳(蛇)年正月初一(1941年1月27日),日寇又再一次火燒麟坪鄉。
民國三十年辛巳(蛇)年的十一月二十日(1942年1月6日),日寇第三次火燒全鄉。
接連三次,全鄉共有1023間房屋被燒毀,新豐社鳳翔公派麟坪鄉十六世祖生永公被燒死,是時,鄉民回鄉無厝居住,只好流落他鄉,走江西、流福建、部分逃往南洋(東南亞各國)謀生。
日寇對人民實行奸淫擄掠,無辜婦女受欺凌。鄉民財產被搶盡,處於饑寒交近之中。餓死、病死時有發生,為求生存,有的還賣兒賣女,逃離家鄉。民國三十四年乙酉(雞)年七月初八(1945年8月15日),日寇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八月初九(同年9月14日),日寇從青麻山撤離,抗日戰爭終於結束。
往事不堪回首,麟坪鄉受外族侵略之災,給本鄉留下了血和淚的傷痕,永難忘卻的記憶!
大漢奸蘇介京,後隴鄉人,任日寇侵潮軍隊“回話”(即翻譯),任日寇軍密探大隊長。先後放毒彈毒害鄰鄉鄉民,1940年3月8日,教唆日寇軍隊於隴美村橋頭祠前和鳳地(隴美曾厝)祠前瘋狂向青麻山一帶發射幾百發毒氣彈,借東南風,馮厝、蔡厝、楊厝、丘厝、麟坪、圍頭、溝對、後隴、洪巷等鄉村遭受其害。同年6月,又勾結日寇,成立日偽維持會,蘇介京任會長,又一次血洗全鳳塘。
日寇軍隊駐紮在青麻山,築防禦工事,建炮樓(現仍有遺址),材料大多來自麟坪鄉拆民房搶去。1940年初開始挖溪(新溪)作防線,從泮洋西畔、馮厝前、蔡厝、楊厝至四腳亭到仙庭林厝、溪深丈余,寬四丈,自此溪東為防線內,西面為防線外,麟坪鄉自於防線外最近的一個鄉里,變成緩衝地區(三角天),是日寇、土匪、國民軍隊的活動地帶。白天,日寇從青麻山下來麟坪鄉拆厝搶東西,夜晚,土匪(俗稱烏青仔)搶過往行人財物,全鄉日不平靜,夜不安寧,真正是:“二步一烏青、三里一哨棚”。這時,大部分田園成荒地,白天村民下田幹活,日寇在青麻山瞄準開槍當把子,夜間幹活又害怕烏青仔搶奪,當時麟坪鄉人確實無從度日。
1940年5月,後隴人蘇杏甫在麟坪界內被烏青打死,引起大漢奸蘇介京惱怒,遂向日寇駐青麻山司令抗訴,說道麟坪鄉全鄉皆是烏青,打死其胞弟,日寇青麻山司令部決定圍剿麟坪鄉,麟坪鄉得知訊息,派人到日寇司令部尋找日語翻譯的人(土名“老刀牌”),請他代為求情,結果求情不準,他只暗示“可能三天后要火燒麟坪鄉”,這時是六月十八日(7月22日),無奈,全鄉村民開始疏散東西到近鄉親戚,就在六月廿一日(1940年7月25日),日寇召集大隊人馬,對麟坪鄉全面實行“三光”政策(即:搶光、殺光、燒光)。
民國三十年辛巳(蛇)年正月初一(1941年1月27日),日寇又再一次火燒麟坪鄉。
民國三十年辛巳(蛇)年的十一月二十日(1942年1月6日),日寇第三次火燒全鄉。
接連三次,全鄉共有1023間房屋被燒毀,新豐社鳳翔公派麟坪鄉十六世祖生永公被燒死,是時,鄉民回鄉無厝居住,只好流落他鄉,走江西、流福建、部分逃往南洋(東南亞各國)謀生。
日寇對人民實行奸淫擄掠,無辜婦女受欺凌。鄉民財產被搶盡,處於饑寒交近之中。餓死、病死時有發生,為求生存,有的還賣兒賣女,逃離家鄉。民國三十四年乙酉(雞)年七月初八(1945年8月15日),日寇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八月初九(同年9月14日),日寇從青麻山撤離,抗日戰爭終於結束。
往事不堪回首,麟坪鄉受外族侵略之災,給本鄉留下了血和淚的傷痕,永難忘卻的記憶!
大漢奸蘇介京,後隴鄉人,任日寇侵潮軍隊“回話”(即翻譯),任日寇軍密探大隊長。先後放毒彈毒害鄰鄉鄉民,1940年3月8日,教唆日寇軍隊於隴美村橋頭祠前和鳳地(隴美曾厝)祠前瘋狂向青麻山一帶發射幾百發毒氣彈,借東南風,馮厝、蔡厝、楊厝、丘厝、麟坪、圍頭、溝對、後隴、洪巷等鄉村遭受其害。同年6月,又勾結日寇,成立日偽維持會,蘇介京任會長,又一次血洗全鳳塘。
村名由來
麟坪鄉的得名,傳說本村側有一風水寶地麟麒地,因得名為:麟坪。本村地勢平坦,溪河縱橫,東南有青麻山(俗稱青毛山)、神山、庵山、龜山(此山本為“寨上陳”所有,因麟坪、仙庭兩村相爭打官司,麟坪人均稱之為邱山)。本村風水大勢為“蛇地”,有一溪從青麻山兩側匯合後自東向西流經本村,在村中十彎八曲穿村而過,從空中俯看,更是形象生動。據風水先生所講,蛇頭在新厝的美曾公廳前,東厝溝尾與內尾溝構成了一對“蛇針”,向東南伸出,與龜山的龜成了龜蛇匯合之勢。大宗祠(也稱為光裕堂,為潮安邱氏宗祠)所在為“蛇臍”,溪水上漲,銀光閃閃,更現銀蛇舞動之象,美不勝收。
既為風水寶地,人傑地靈更不在話下。穆公89世孫麟坪舊鄉社邱軒昂,清代年少時,勤奮好學,借居於青麻山仙岩寺(因為主供觀音菩薩,潮州人稱為“阿娘”,所以俗稱“娘庵”)攻讀詩書,終在雍正癸卯年(1723年)榮登進士,授深澤縣、鞏縣縣令,為官清廉,為民造福,得朝庭褒獎,於潮州城大街(太平路,現也稱為牌坊街)甲第巷口立“賜錦重光”牌坊。
景點概述
麟坪鄉佛祖廟
佛祖廟,內祀北極玄天上帝,俗稱佛祖爺,陸豐市玄武山元山寺為本廟祖廟。該廟始建於清同治五年丙寅【虎】年(1866年),因與鄰鄉爭鬥,由麟坪、英喬、鳳埠、楊厝四鄉三姓氏(邱、楊、洪)倡建,選址於莊畔社西面池墘,廟初建之時,麟坪寨內邱見龍書“佛祖廟”三字刻於正門石匾。大門對聯詩曰:“廟宇祥光普世界、寶座福德惠人間”;門樓兩邊對聯曰:“佛光普照萬民安康、祖德惠澤百業興旺”。廟內正中央懸掛牌匾“惠境鹹寧”於戊辰【龍年】冬月重修吉立。
重修時按原二進格局,規模略小,入門正面后座設佛祖爺神龕,中坐佛祖爺木雕金身聖像,龕兩邊對聯曰:“玄妙顯神通威靈赫奕綏七社、帝澤安黎民大德普錫被萬家”龕眉書“玄天上帝”;龕上掛“惠境鹹寧”牌匾。中座小天井分設為龍虎井,塑龍教子、虎攜兒,栩栩如生,甚是氣派。
走進正門,兩邊共置有石柱三對,於柱之自外往裡分別刻有對聯三副,分別為:
“玄靈有濟百業昌盛沾惠澤、帝德無疆萬民安康頌神庥”;“帝澤安黎民大德普錫安萬家、玄妙顯神通威靈赫奕綏七社”;“廟宇恩澤社稷千古長存、寶座德福惠及萬民安康”。自後向前望,前座兩邊書對聯文為:“妙靈顯神通香菸篆出平安譜、帝德滿人間燭蕊凝成福壽篇”。本次重修擴建了南側禪房,供香客臨時歇用及本廟存放雜物之用。
每年正月廿一為佛祖爺(北極玄天上帝,亦稱玄武山佛祖)出遊聖日。七社輪流排“燈腳”,輪到燈腳的那一社,為佛祖爺出遊的首站,游完七社後,佛祖爺金身便在本社神前留夜看戲,舊時是演戲幾晚,金身便在該社留夜幾晚,具體各社的燈腳順序已失考。
輪到燈腳的社,要大勞熱,又要出鑼鼓標抬老爺,忙不過來,舊時人口不多,忙不過來,於是多謀的老一輩便定下了這樣的規矩,七社中的六社,兩兩結對,結對後,一社輪到燈腳,對應的一社就負責出鑼鼓標及抬老爺,而七社中的一個社,沒得結對就與其他六社互幫,結對互幫形成俗彥:
舊鄉合莊章,新厝合英喬;
寨內合埠上,楊厝合六鄉。
其中的舊鄉,因十一世祖德卿公派下人丁興旺,共育八子,現俗稱捌房;莊章,即現在的莊畔社,原為莊姓章姓故居,後因邱姓興旺發達,該兩姓氏逐漸外遷或過繼與邱氏,因而稱該社為莊章;英喬鄉,人口不多,僅設一社,俗稱英橋;鳳埠鄉,洪姓,人口也不多,僅設一社,俗名為埠上;楊厝鄉,楊姓,人口不多,僅設一社,因沒有第八社,沒得結對,只能與其他六社互幫,才成就了那四句俗彥。
該廟解放後被拆成廢墟,於戊辰【龍年】(西元1988)年由麟坪、英喬、鳳埠和楊厝四鄉三姓老人組成聯誼會,並倡導發動捐資重修,本次重修過程中擴建了拜亭和禪房,並於1992年恢復重建後的首次營老爺,並擲抔定下燈腳輪值順序,分別為莊畔社、寨內社、英喬社、舊鄉社、鳳埠社、楊厝社、新厝社。
重修以後,因新厝社人丁較旺,自清代分出新豐(俗稱外新厝)人口也不在少數,加之當時修廟為新豐社老人開端公主持,書記亦為新豐社人,特向全七社申請增設一個神前,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七社八神前局面。新豐社雖設神前,但不排燈腳,燈腳還是並在新厝社,輪到燈腳的時候,佛祖爺木雕金身在新厝內神前過夜而不在新豐社。
重修以後,因新厝社人丁較旺,自清代分出新豐(俗稱外新厝)人口也不在少數,加之當時修廟為新豐社老人開端公主持,書記亦為新豐社人,特向全七社申請增設一個神前,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七社八神前局面。新豐社雖設神前,但不排燈腳,燈腳還是並在新厝社,輪到燈腳的時候,佛祖爺木雕金身在新厝內神前過夜而不在新豐社。
佛祖爺出遊時,先由小鑼鼓在佛祖廟門口敲打,把其中一頂老爺轎抬至宮仔頭福德老爺廟,拜請抬出福德老爺夫婦金身,作為領路,然後抬至佛祖廟門口,眾人再恭敬迎請佛祖爺金身出廟上轎,這時全套儀仗前面開路,族長老大前面灑花水、頭燈前面領路、兩面清道旗隨後、接著是兩面馬頭鑼、高燈彩旗、玄天上帝大圓燈籠、玄天上帝牌匾、肅靜迴避牌匾、棗乾一對、開山斧一對、香亭、土地公嬤神轎乘坐木雕金身、玄天上帝神轎乘坐木雕金身、年長及威望高的老大們長衫隨後、儀仗隊膠由學生組成的彩旗隊方陣跟在老大後面、然後是各社鑼鼓隊隊旗、四美人抬的大標旗、五鋒旗(五幅)、頭標、童男碰膘攬、男孩的鑼鼓標旗、女童花籃擔、女孩的鑼鼓標旗、後棚潮州大鑼鼓跟在最後。
佛祖廟佛祖爺的傳說
傳說,在清鹹豐、同治年間,麟坪、英喬、鳳埠村村民牽牛過境,常被鄰村(其中有傳說為書圖村)追打,引起械鬥,雙方各自串聯匯村,組織對抗,初期雙方相持,互有勝負,後另外一方請神助戰,麟坪一方戰敗致個別參與者被對方擄獲囚禁,生死未卜。
本村族老相議後,決定派各村代表沐浴更衣齋戒五日後,到陸豐玄武山朝拜,迎請玄天上帝佛祖前來保佑平安,在各代表前往玄武山叩拜,舉杯請令迎回玄天上帝後的幾天,被囚者居然神奇逃脫回家,據逃回者介紹,自己在對方鄉里逃避追捕時,被至一石臼時,見有一簸箕在臼帝,即拿起人藏身石臼內,把簸箕反蓋於頭上,就這樣神奇逃過對方追捕。鄉人比傳此為佛祖顯聖,於是信心大增,終取得勝利。此後爭鬥雙方議和,未有再動干戈。
鄉民為答謝神恩,於同治五年選址建廟答謝神恩,並定於每年正月廿一為佛神爺金身出遊聖日。
本村族老相議後,決定派各村代表沐浴更衣齋戒五日後,到陸豐玄武山朝拜,迎請玄天上帝佛祖前來保佑平安,在各代表前往玄武山叩拜,舉杯請令迎回玄天上帝後的幾天,被囚者居然神奇逃脫回家,據逃回者介紹,自己在對方鄉里逃避追捕時,被至一石臼時,見有一簸箕在臼帝,即拿起人藏身石臼內,把簸箕反蓋於頭上,就這樣神奇逃過對方追捕。鄉人比傳此為佛祖顯聖,於是信心大增,終取得勝利。此後爭鬥雙方議和,未有再動干戈。
鄉民為答謝神恩,於同治五年選址建廟答謝神恩,並定於每年正月廿一為佛神爺金身出遊聖日。
仙岩寺
青麻(毛)山仙岩寺,位於廣東潮州市潮安縣鳳塘鎮青麻山,仙岩寺建在西側山腰處,站在山門朝西南望去,遠處為楓江支流,近處有神山(木魚山)庵山(鐘山),酷似一金鐘一木魚分立寺前左右,山色美麗,寺前面一片廣闊的平原,綠色農田盡收眼裡 。寺門“仙岩寺”三個字為清雍正年間麟坪進士邱軒昂墨寶。
仙岩寺大殿入寺門便見彌勒,一對聯頗有趣,字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入中殿,中間大雄寶殿,三如來莊嚴妙像。有諸佛眾羅漢,令人起敬仰之心。大柱寫著對聯:誠心頂禮此處便是西天,見像歸依何必遠求南海。後面觀音閣(俗稱娘庵),大眾於中求籤,禪意綿綿。仙岩寺內菩提樹聳立於中央,報年紅的紅花圍繞整個庭院,放生池在的魚兒偶爾盪起漣漪,更顯生機蓬勃,點綴了仙岩寺。觀音閣前二棵旺盛的大紅花,四季常開。香嚴居士讚嘆詩曰:芳蹤幾度韻姿新,遠看嬌嬌似欲申。當走進仙岩寺時,享景怡情,人們自然歡喜,但見前庭有松菊,左椅右廊,清風拂面,腳踏青磚。所見一切,甚感春至。君曾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卻不料,此處春先來。
入中殿,中間大雄寶殿,三如來莊嚴妙像。有諸佛眾羅漢,令人起敬仰之心。大柱寫著對聯:誠心頂禮此處便是西天,見像歸依何必遠求南海。後面觀音閣(俗稱娘庵),大眾於中求籤,禪意綿綿。仙岩寺內菩提樹聳立於中央,報年紅的紅花圍繞整個庭院,放生池在的魚兒偶爾盪起漣漪,更顯生機蓬勃,點綴了仙岩寺。觀音閣前二棵旺盛的大紅花,四季常開。香嚴居士讚嘆詩曰:芳蹤幾度韻姿新,遠看嬌嬌似欲申。當走進仙岩寺時,享景怡情,人們自然歡喜,但見前庭有松菊,左椅右廊,清風拂面,腳踏青磚。所見一切,甚感春至。君曾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卻不料,此處春先來。
歷史名人
邱軒昂是清代海陽縣大和都麟坪鄉(今潮安鳳塘鎮麟坪村)人,雍正年間恩科會試貢士,卻掛念母老多病,無心仕途,匆匆返鄉侍奉。次年甲辰科補行殿試,賜進士出身,後官至河南鞏縣知縣。牌坊街的“賜錦重光、貤封疊被”坊,據清乾隆《潮州府志》載,“為國朝甲辰進士、鞏縣知縣邱軒昂建。”清代雍正年間邱軒昂年少時,勤奮好學,借居於青麻山仙岩寺(因為主供觀音菩薩,潮州人稱為“阿娘”,所以俗稱“娘庵”)攻讀詩書,終在雍正癸卯年(1723年)榮登進士,授深澤縣、鞏縣縣令,為官清廉,為民造福,得朝庭褒獎,於潮州城大街(太平路,現也稱為牌坊街)甲第巷口立“賜錦重光”牌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賜錦重光坊,在大街。為國朝甲辰進士,鞏縣知縣邱軒昂建。”
邱軒昂(1690-1763),字元澍,號名亭,清海陽縣大和都麟坪鄉(今潮安鳳塘鎮麟坪村)人。
賜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坊字北鐫“貤封疊被”。
據《潮安縣城關鎮亭坊簡略史跡》記載,“賜錦重光”下鐫“康熙庚子廣東鄉試第二十名舉人、雍正癸卯恩科會試中式第一百七十三名進士、甲辰科欽補殿試賜進士身、原任河南鞏縣知縣、前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邱軒昂”;“貤封疊被”下鐫“賜進士、原任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邱軒昂,乾隆元年,覃恩敕贈父必藩、貤贈屢年俱文林郎,原任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配俱孺人。”
邱軒昂(1690-1763),字元澍,號名亭,清海陽縣大和都麟坪鄉(今潮安鳳塘鎮麟坪村)人。
賜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坊字北鐫“貤封疊被”。
據《潮安縣城關鎮亭坊簡略史跡》記載,“賜錦重光”下鐫“康熙庚子廣東鄉試第二十名舉人、雍正癸卯恩科會試中式第一百七十三名進士、甲辰科欽補殿試賜進士身、原任河南鞏縣知縣、前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邱軒昂”;“貤封疊被”下鐫“賜進士、原任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邱軒昂,乾隆元年,覃恩敕贈父必藩、貤贈屢年俱文林郎,原任直隸州深澤縣知縣,配俱孺人。”
貤封:舊時官員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號呈請朝廷移授給親族尊長。《清會典》云:“八、九品官貤封父母;四、五、六、七品官貤封祖父母;一、二、三品官貤封曾祖父母。”邱軒昂官階七品,因此父必藩、祖屢年得於貤贈文林郎。“賜錦重光”是對邱軒昂的褒獎。
坊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為四柱三間結構,匾額之上的枋,承托石屋蓋,坊正中系一雙面鐫刻行楷“恩榮”二字豎額的花肚,兩側各為一雙面鏤空的石雕人物和一隻石雕的鳳;中枋為三幅雙面鏤空的人物故事,花坊下是一對石獅。
坊拆卸於1950年。此次按原貌重建於大石獅巷口北側。
坊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為四柱三間結構,匾額之上的枋,承托石屋蓋,坊正中系一雙面鐫刻行楷“恩榮”二字豎額的花肚,兩側各為一雙面鏤空的石雕人物和一隻石雕的鳳;中枋為三幅雙面鏤空的人物故事,花坊下是一對石獅。
坊拆卸於1950年。此次按原貌重建於大石獅巷口北側。
潮州邱氏輩序詩---潮安、饒平
廣東潮州潮安邱氏輩序詩:
此輩序詩從穆公89世開始啟用第一輩:天元。
天元日洪,辰列雲清;發育萬國,金生玉成;
陶虞殷周,垂拱平章;君臣問道,四大五常;
鱗潛羽翔,龍文盈光;鳴鳳來朝,為得禎祥;
家基廣達,和睦宜上;曰敬與忠,端正傳聲;
安心定志,維資景賢;懷仁履義,德建名隆;
學貴登仕,茂策南宮;華殿高振,英俊用新。
作者:清 . 潮州 . 海陽 . 大和都 . 麟坪鄉舊鄉社 . 邱軒昂
廣東潮州饒平邱氏輩序詩: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創垂顯奕,繼術藏嘉.
前光榮耀,世德作求.仁親義祖,燕翼貽謀.
桂芳蘭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祿來成.
慶余善積,譜澤綿延.宗風丞振,億萬斯年.
此輩序詩從穆公89世開始啟用第一輩:天元。
天元日洪,辰列雲清;發育萬國,金生玉成;
陶虞殷周,垂拱平章;君臣問道,四大五常;
鱗潛羽翔,龍文盈光;鳴鳳來朝,為得禎祥;
家基廣達,和睦宜上;曰敬與忠,端正傳聲;
安心定志,維資景賢;懷仁履義,德建名隆;
學貴登仕,茂策南宮;華殿高振,英俊用新。
作者:清 . 潮州 . 海陽 . 大和都 . 麟坪鄉舊鄉社 . 邱軒昂
廣東潮州饒平邱氏輩序詩: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創垂顯奕,繼術藏嘉.
前光榮耀,世德作求.仁親義祖,燕翼貽謀.
桂芳蘭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祿來成.
慶余善積,譜澤綿延.宗風丞振,億萬斯年.
經濟
2000年以來,村黨支部及村委會帶領村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發展第二三產業,主要有建築業、珠繡服裝抽紗、南金紙等。1996年,籌資1080萬元實現鎮道水泥化,2002年,籌資210萬元建設了水改工程,計畫投入資金250萬元的村辦國小,正在建設中。
村兩委幹部以黨的十交大精神為指導,以發展經濟為宗旨,以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帶領村民在建設現代化農村道路上闊步邁進。
地圖信息
地址:潮州市潮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