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穀子)瘟病

粟(穀子)瘟病是侵染葉片、葉鞘、莖節、穗頸、小穗和穗梗等部的真菌病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穀子)瘟病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粟、穀子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葉鞘、莖節、穗頸、小穗和穗梗等

為害症狀

葉片染病初現水浸狀暗褐色小斑,後變為梭形斑,中央灰白,邊緣紫褐色並有黃色暈環。濕度大時病斑上密生灰色霉層(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嚴重時病斑融合,使葉片局部或全部枯死。莖節染病初呈黃褐或黑褐小斑,後漸繞全節一周,造成節上部枯死。葉鞘病斑長橢圓形,嚴重時枯黃。
穗頸染病初為褐色小點,漸上下擴展為黑褐色。繞頸一周造成全穗枯死。主軸中部染病形成半穗枯死現象,呈黃白色。小穗染病穗梗變褐枯死,籽粒乾癟。

形態特徵

粟梨孢(Pyricularia setariae Nishik.),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叢生,不分枝,具隔膜2~3個,基部稍大淡褐色,頂端尖,孢痕明顯,大小40~250×4~5(μm)。分生孢子梨形或梭形,無色,三胞,基部圓形或鈍圓,頂端稍尖,大小16~28×7~11(μm)。
該病菌存在不同生理小種,目前鑑定出7群32個生理小種。我國北方粟產區優勢菌群和優勢小種為E群和E1小種,不同生態區小種有所不同。

傳播途徑

病菌以分生孢子隨病殘體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但病殘體內菌絲體是其主要初侵染源。田間發病後,在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可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對產量影響嚴重的是穗瘟。溫度25℃,相對濕度大於80%,有利於該病發生和蔓延。播種過密,田間濕度大,降水多發病重。粘土、低洼地發病重。偏施氮肥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冀谷1號,鐵谷1號,龍谷23號,昭谷1號,京谷1號,內谷5號,冀谷14號、冀谷15號,冀特5號,粘谷,魯谷10號,青到老等。
(2)農業防治。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忌偏施氮肥。密度不宜過大,宜實行寬行密植,保證通風透光。忌大水漫灌,宜淺水快過。嚴格採種進行單打單收。病草要處理乾淨。收穫後深翻土地。
(3)藥劑防治。用6%春雷黴素可濕性粉劑60~80mg/kg或0.4%春雷黴素粉劑,每667平米噴粉2.5kg。還可噴灑40%敵瘟磷(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春雷黴素80mg/kg與敵瘟磷600倍液等量混用。或50%四氯苯酞(熱必斯)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敵菌靈粉劑,每667平米噴粉2.5kg於發病始期、抽穗前和齊穗期各噴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