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種子,根莖,分株,栽培技術,整地,澆水,除草,施肥,病蟲防治,鏽病,褐斑病,白粉病,蚜蟲,紅蜘蛛,主要價值,物種提示,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狀莖較細瘦,直徑3-6毫米,外面淡褐色,內面黃色,具甜味。莖直立或鋪散,有時稍彎曲,多分枝,高10-30厘米,疏被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
葉長2.5-10厘米;托葉卵狀三角形,長4-6厘米,寬2-4毫米,葉柄疏被短柔毛與刺毛狀腺體;小葉 (5) 7-9枚,卵形、寬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0-30毫米,寬3-18毫米,上面深灰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沿脈疏生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兩面均無腺點,頂端圓,具短尖,有時微凹,基部寬楔形,邊緣具微小的鉤狀刺毛。
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花;總花梗長於葉(花後常延伸),疏被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苞片線狀披針形,膜質,長3-6毫米;花萼筒狀,長7-12毫米,疏被短柔毛,無腺點,萼齒5,線狀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上部的2齒微連合;花冠淡紫色或紫色,基部帶綠色,旗瓣長圓形,長13-15毫米,寬5-6.5毫米,頂端圓,基部漸狹成瓣柄,翼瓣長12-14毫米,龍骨瓣長10-11毫米;子房幾無毛。
莢果念珠狀,長15-25毫米,常彎曲成環狀或鐮刀狀,無毛,成熟時褐色,種子2-10枚,近圓形,長2.5-3毫米,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甘草多生長於北溫帶低海拔地區的平原、山區或河谷。土壤多為沙質土,酸鹼度以中性或微鹼性為宜。甘草具有喜光、耐旱、耐熱、耐鹽鹼和耐寒的特性。
分布範圍
產中國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常生於田邊、溝邊和荒地中。俄羅斯歐洲部分及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阿富汗也有。
繁殖方法
種子
播種前用60℃溫水浸泡數小時,用碎玻璃渣與種子等量混合研磨半小時,也可用濃硫酸(濃硫酸:水為1:1.5)浸種約1小時即可。春播在3-4月,秋播在8-9月。條播按行距50厘米開淺溝,溝深3厘米,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然後覆土。穴播者按穴距10-15厘米開穴,每穴播種3~5粒,每畝用種量2-3千克。播後保持土壤濕潤,可在苗床上蓋草,土層乾旱時要澆水,播後兩三周出苗。
根莖
在春、秋季,挖出根莖,截成5厘米左右的小段,每段應有芽1-2個,埋到地下,深度根據土壤濕度約20厘米左右。
分株
在甘草老株旁能自行萌發出很多新株,在春季或秋季挖出栽植。
栽培技術
整地
栽培甘草應選擇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耕翻30厘米左右即可。目前多實行平作,極少作高床;為排水良好及灌溉,也可將地整成小畦,施入基肥。整地最好是秋翻,春翻必須保墒,否則影響出苗、保苗。
澆水
應視土壤類型及鹽鹼度而定:砂性無鹽鹼或微鹽鹼土壤,播後可灌水;土壤黏重或鹽鹼較重,應播前灌水,搶墒播種,播後不灌水,以免土壤板結和鹽鹼度上升。人工栽培甘草的關鍵是保苗,一般植株長成後不進行澆水。
除草
一般在出苗的當年進行中耕除草,從第二年起甘草根分櫱,雜草很難與之競爭.不需要中耕除草。
施肥
播前要施足底肥,以廄肥為好。每年生長期可於早春追施磷肥,甘草根具根瘤,有固氮作用,一般不缺氮素。
病蟲防治
鏽病
被真菌侵害後,葉的背面出現黃褐色的皰狀病斑,破裂後散發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復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後,葉片產生圓形和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褐色,邊緣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來燒毀。初期噴1:1:1~16的O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濕性粉劑1500~Z00O倍液。
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後,葉片正反面產生白粉。
蚜蟲
又叫蜜蟲、膩蟲,成、若蟲吸莖葉汁液,嚴重時造成莖葉發黃。
防治方法:冬季清園,將植株和落葉深埋。發生期噴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數次。
紅蜘蛛
8月份左右發生,9月份左右危害嚴重,主要侵食葉片和花序。葉片被害後,葉色由綠變黃,最後枯萎。此蟲多藏於葉背面。
主要價值
甘草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可以起到保健效果。中醫方面認為,甘草服用之後可以促進五臟六腑的健康,去除體內邪氣,同時增強筋骨延年益壽。平時生活中科學的服用甘草,還可以起到保健脾胃、滋陰潤肺、治療延後疼痛等等。
物種提示
該種的體態變化可能是由於不同環境條件所致,其花的藍紫色也會由於環境不同而有深、淺變化,不宜以之分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