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細胞生成(granulopoiesis)是1989年公布的生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粒細胞生成
- 外文名:granulopoiesis
- 所屬學科:生理學
- 公布時間:1989年
粒細胞生成(granulopoiesis)是1989年公布的生理學名詞。
粒細胞生成 粒細胞生成(granulopoiesis)是1989年公布的生理學名詞。公布時間 198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生理學名詞》第一版。
嗜酸性粒細胞生成素 嗜酸性粒細胞生成素是2008年公布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定義 由T淋巴細胞生成的小肽(分子量為1500)。調節骨髓中嗜酸性粒細胞的發育,可能就是白介素-5。出處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
《SUMO1修飾NADPH氧化酶調控顆粒細胞內ROS生成的實驗研究》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賴巧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文摘要 降低促排卵過程中顆粒細胞內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將改善卵子質量,提高IVF-ET妊娠率。SUMO化修飾對ROS的...
白細胞減少症和(或)粒細胞減少症原發者(原因不明)少見,多為繼發性。常見的發病機制為:①粒細胞生成減少 如感染、電離輻射、腫瘤骨髓轉移、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抗腫瘤或其他藥物影響等;②粒細胞成熟障礙 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
《粒細胞在腫瘤組織中聚集及其介導血管生成的機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鄺棟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文摘要 中性粒細胞(PMN)是腫瘤間質的重要組分。近年的研究表明:小鼠模型中,PMN依其所處微環境發揮著抗腫瘤或促血管生成...
(一)粒細胞生成減少或成熟停滯 1.藥物直接作用在骨髓 常見的有甲氨蝶呤、6—巰基嘌呤、烷化劑如環磷醯胺等。抗生素中以氯黴素導致的粒細胞減少最多見。2.放射性物質的作用 對脊椎、骨盆和胸骨等部位進行放射治療,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
本症主要是骨髓內嗜酸粒細胞生成增多,以致血液和組織中嗜酸粒細胞過份積聚。嗜酸粒細胞漿內含有特異的嗜酸性陽離子蛋白,決定了細胞的染色和功能特徵。嗜酸粒細胞除具吞噬功能外,還有一系列的免疫功能,具有細胞毒作用的陽離子顆粒蛋白對...
② 粒細胞生成中的調節物:在造血細胞的體外瓊脂培養中,必須加入少量的集落刺激因子,才能生成由粒系細胞組成的集落,這種刺激因子也能對體內粒細胞的生成起調節作用。與此相對立的,是集落生成的抑制物,它可阻止刺激因子的產生,抑制...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的發病機理 嗜酸性粒細胞在骨髓中生成成熟後被釋放入血液很快又轉移妙手到組織尤其是與外界相接觸的組織(如皮膚胃腸道和上呼吸道黏膜)中嗜酸性粒細胞具有運動趨化和吞噬功能但因其胞漿顆粒中含的過氧化酶與中性粒 ...
中性粒細胞在外周血的半衰期很短,6~7小時,隨後進入組織。中性粒細胞減少原因很多,發病機制複雜,臨床上分為三類:1.中性粒細胞生成缺陷 (1)細胞毒藥物、化學毒物和輻射:是最常見的原因。(2)感染與異常免疫:一些細菌、病毒、立...
中性粒細胞生成減少是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巨幼細胞貧血的常見與早期表現,雖然其常伴有大細胞性貧血並且有時可發生輕度血小板減少.若病人患有如肺炎球菌性肺炎時,酒精可抑制骨髓對感染的反應.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或實體瘤轉移(如乳房,...
IL-3和GM-CSF除作用於嗜酸性粒細胞外 尚可作用於其他骨髓細胞系,而IL-5隻刺激嗜酸性粒細胞生成。機體受內、外因子刺激,激活T細胞,特別是輔助性T細胞,釋放IL-5及少量GM-CSF刺激骨髓,生成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本身有IL-...
中性粒細胞是最豐富的粒細胞類型,占人類所有白細胞的40%至70%。作為宿主抵抗入侵病原體的第二道防線,中性粒細胞具備固有的吞噬能力,可以吸收納米顆粒和吞噬死亡的紅細胞,並在激活後清除外來病原體和載入靶點;而且,還能跨血管遷移到...
1.粒細胞增殖或成熟障礙 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X射線、γ射線、苯和二甲苯等化學物質,而藥物是引起骨髓粒細胞生成障礙的最常見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抗腫瘤藥物以及解熱鎮痛藥、鎮靜藥、氯黴素、磺胺類、抗甲狀腺藥、抗組胺藥、降...
粒性白細胞缺乏症為全身性疾病。該病常並發咽潰瘍性病變,稱之為粒細胞缺乏性咽峽炎。病因 引起該病的原因很多,可分為先天性或後天獲得性,也可根據粒細胞生成減少、無效增殖、破壞過多、複合原因及假性粒細胞減少等而分成五大類。某...
炎症細胞,參與炎症反應的細胞。白細胞滲出是炎症反應最重要的特徵。在滲出液中,含有各種炎症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粒細胞(嗜酸、嗜鹼性、中性)和單核細胞等。炎症細胞也包含:“組織固有細胞”,例如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和內皮細胞...
中性粒細胞的細胞膜能釋放出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進一步生成一組旁分泌激素物質,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這類物質對調節血管口徑和通透性有明顯的作用,還能引起炎症反應和疼痛,並影響血液凝固。解釋 ...
當中性粒細胞本身解體時,釋出各溶酶體酶類能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中性粒細胞的細胞膜能釋放出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進一步生成一組旁分泌激素物質,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這類物質對調節血管口徑...
多形核粒細胞 多形核粒細胞(polymorphonuclear granulocyte)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T淋巴細胞是一個多功能的細胞群。除淋巴細胞外,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還有漿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組成 免疫器官 類型:扁桃體、淋巴結、胸腺、脾、骨髓等。功能: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
血細胞生成,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Multipotentialstemcell)。細胞介紹 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Multipotentialstemcell)。幹細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況下尚能從骨髓造血組織中遷出,隨著血流到達髓外組織形成...
粒細胞能產生B12結合蛋白(轉鈷胺蛋白I,TC-I)。慢粒時血清維生素B12值增高主要是由於粒細胞破碎和分解,釋放B12結合蛋白之故。當慢粒緩解時,即使白細胞數和正常人一樣,血清維生素B12值尚4倍於正常人,提示仍有無效的粒細胞生成。其他...
特別是當中性粒細胞 貧血 :可能為病人的首發症狀,貧血呈漸進性的,早期不易發現,大部分病人就診時已有中至重度貧血。貧血的原因是白血病細胞的無限增殖,干擾了正常紅細胞的生長、發育及無效性紅細胞生成、失血。或因套用化療藥物(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