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細胞在腫瘤組織中聚集及其介導血管生成的機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鄺棟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粒細胞在腫瘤組織中聚集及其介導血管生成的機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鄺棟明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中性粒細胞(PMN)是腫瘤間質的重要組分。近年的研究表明:小鼠模型中,PMN依其所處微環境發揮著抗腫瘤或促血管生成作用,但目前,對人實體瘤中PMN的來源、特性、臨床意義及其調控功能尚無定論;特別是PMN與腫瘤血管生成的關聯,尚需在臨床樣本中進一步驗證。我們的前期結果提示多種實體瘤中PMN主要富集於癌旁間質,其密度與該區域中IL-17+細胞密度,與腫瘤侵襲邊緣的微血管密度均呈正相關。本課題擬結合體外模型和臨床樣本分析,來進一步明確腫瘤組織中PMN與臨床分期及預後的相關性;研究IL-17是否參與以及如何介導腫瘤中PMN的聚集;以MMPs家族為重點,研究PMN誘導腫瘤血管生成的相關機制及調控位點;建立動物模型來研究體內PMN對腫瘤進展及血管生成的影響。所得結果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腫瘤相關PMN的功能及其調控血管生成的機制,更可為研製以調控PMN浸潤和功能為靶標的新型腫瘤防治手段奠定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中性粒細胞(PMN)是腫瘤間質的重要組分。近年的研究表明:小鼠模型中,PMN依其所處微環境發揮著抗腫瘤或促血管生成作用,但目前,對人實體瘤中PMN的來源、特性、臨床意義及其調控功能尚無定論;特別是PMN與腫瘤血管生成的關聯,尚需在臨床樣本中進一步驗證。本項目研究發現:肝癌組織中PMN主要富集於癌旁間質,其密度與該區域中IL-17+ 細胞密度,與腫瘤侵襲邊緣的微血管密度均呈正相關。機制研究表明IL-17+ 細胞通過刺激上皮細胞產生CXC類趨化因子來招募外周血PMN進入癌旁間質。新募集進入癌旁間質的PMN又在腫瘤微環境刺激下發生短暫快速的活化,隨後它們呈現出高自噬和低凋亡的表型。最終,這些“受教育”的PMN作為肝癌組織中MMP9的主要來源,誘導腫瘤細胞產生多種促血管生成因子,來刺激侵襲邊緣的血管生成;同時它們又可通過接觸依賴模式促進腫瘤細胞遷移。此外,我們還發現IL-17+ 細胞也能活化單核細胞,使其自分泌產生多種炎症細胞因子來誘導B7-H1的表達,進而抑制腫瘤特異性T細胞應答和促進疾病進展。上述的研究結果說明:不是免疫細胞本身,而是免疫細胞相關的炎症網路促進腫瘤的進展。這些結果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腫瘤相關PMN的功能及其調控血管生成的機制,更可為研製以調控PMN浸潤和功能為靶標的新型腫瘤防治手段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