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心理治療的成就
艾瑞克森對
心理治療的了解冠乎群倫,我國著名的心理專家
郝濱先生在其著作《
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稱米爾頓·艾瑞克森是最富於創造性和靈活性的心理治療大師。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沉迷於人類的韌性和無限的潛能。他探索人如何能改變。他不是一個試圖去描繪人為什麼是他們當前面貌的理論家。艾瑞克森獨特的天份不僅在於他辨識功能失常或造成當事人的問題的根源,他非凡的能力還展現在找出阻礙病人復原的因素。然後他會擬出介入的方式,快速地移除這些障礙。
艾瑞克森是現代醫療催眠之父,在發展新的催眠誘導方式與套用上有非凡的創見。他是五本催眠書籍的共同作者,發表了超過一百三十篇的專業文獻,其中大部份是關於
催眠治療。他是美國臨床催眠學會(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Hypnosis)的創辦人兼第一任主席,同時創辦了學會的官方刊物《美國臨床催眠期刊》,並擔任編輯長達十年。他經常遊歷各處為專業人士講學催眠,特別是在美國境內,他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催眠先生”。艾瑞克森為催眠取得了合法地位,讓催眠不再是“嚴肅學術殿堂中的跳梁小丑”。
疾病的折磨
艾瑞克森也有著令人驚奇的生命力。他承受著許多身體病痛的折磨,包括長期的疼痛。當病人來到他面前,他們面對的是一位承受的磨難不亞於他們的人,可能還超過他們所受的。然而,他很快樂,用活著的姿態散放他的喜悅。當他鼓勵病人去欣賞生命,和超越病痛與限制,他的病人知道他是在用自己的親身的體驗來給他們建議和幫助。 艾瑞克森有著身體上的嚴重疾病,他的肩膀曾經是一高一低的,他為了像常人一樣,就站在鏡子面前,用自己獨特的催眠理論,硬是把肩膀基本恢復成常人的摸樣,不過也因為這樣,他的脊椎骨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和扭曲,享年79歲,他用強大的意念活到了近80歲,我想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令人驚嘆和感動的奇蹟
天才的催眠師
艾瑞克森是舉世聞名的天才催眠師,他為催眠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讓催眠不再是“嚴肅的學術殿堂中的跳梁小丑”;他是全世界聞名的偉大醫學催眠大師,常因奇蹟般的治好了那些被認為是“毫無希望”的病人而聞名遐邇,因而,他被認為是是一位傑出的創新者,徹底地顛覆傳統,替催眠和心理治療注入新的元素的催眠領袖;他是現代醫療催眠之父,在發展新的催眠誘導方式與套用上有非凡的創見。雖然他已去世32年,但在催眠領域至今仍然沒有人能超越他。
獨特的治療手段
艾瑞克森以咨商師、分析師、鑑定人、仲裁者、倡導者、激勵者、心靈導師、接納的權威或嚴厲的父母等不同的面貌來面對每一個病人,他強調每個個體的獨特性,每個人會被獨特的需求和不同的防衛模式所激發,每個人都需要原創的介入模式,而非正統、缺乏想像空間和教條式的治療方式。他認為他自己、他的話、語調、說話的舉止,還有以身體動作當成影響的媒介都能促發改變。他感興趣於實際的改變,而不是理論,他認為傳統的理論是一項障礙,將治療師系在一塊徹底無望的基石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暗示、誘騙、計謀大量個別化多層次溝通的刺探、語言和非語言訊息,為了讓病人在不全然意識到受操弄的狀況下產生影響。有時候他沒有成功,但這只是提供他新的刺激,讓他去克服病人為了改變而使用潛在資源和潛力的抗拒。
艾瑞克森經常會在病人表現出明顯的抗拒時表現出支持病人的疾病和防衛,或他會給予病人似乎是奇特的、無所關聯的作業。他會提供很尋常的建議及常識性的治療,善加利用這些顯而易見的原則。相反地,他會運用隱喻和間接的誘導,並不直接切入要點。他會創造情境,“讓病人自發地理解到他們之前未曾發覺的改變潛能。”但這些手段都有一種目的:只為了讓病人困惑到足以迫使他們敞開心房,用不同角度來看待事物。技術並沒有經過事先的挑選,但都適合當下情境的迫切需要。催眠被運用在能有效促進治療的情境。雖然人格和價值觀改變向來被視為或快或慢會達成的理想目標,但他的立即目標是緩解症狀和解決問題。
人物評價
深遠的影響
有一些
心理治療師對於艾瑞克森的崇拜幾近盲目,每個字、每個情緒、每個觀點或動作都被視為具有某種啟發意義。那些根植於對全知全能的期待,將艾瑞克森奉若神明的治療師,最後一定會導致幻滅;將艾瑞克森視為一位桀驁不馴者的治療師,認為他驚世駭俗的手法只是一時的流行,終究還是會被棄如敝屣,也是同等的偏見。這些態度對於一個高度創意、富想像力和原創的思惟不甚公允,他確實對一些最棘手的心理治療問題演繹出一套全新的方法。艾瑞克森是一部驚人的影響機器,透過長期努力奮鬥地駕馭他痛苦的身體殘障而來。他的勇氣、敏銳度、覺察力和獨特的適應模式,使得他變成一位“不尋常的治療師”。
天才的遺憾
然而,遺憾的是,他的方法綜合了他“不尋常”的人格特質和操作風格,讓一般的治療師不容易移植、消化和運用。對一般人而言,將艾瑞克森的方式結合到自己的治療工作中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困難之一在於那需要相當可觀的努力。艾瑞克森的作法相當嚴謹,他努力將自己培養成一位有效的溝通者。他的治療比任何其他治療師更經得起仔細的檢驗。他精確地設計語言和非語言的策略,來引發最大的治療反應。他的有效性奠基在他對於細微事物覺察力的培養;他訓練自己去找出呈現病人長處的隱微線索——能用來解決問題的長處。在某些方面,他接近個案的方式像一名偉大的偵探。一旦艾瑞克森呈現出問題的解決方式,事情的全貌就清晰可見,對留意觀察的人而言,重要的線索一直顯而易見,而且用常識性的作法便可加以辨認。困難之二在於,他的很多行為已經直覺性的自成體系,他對語言模式的直覺性的區分與運用、對
表象系統的直覺性的了解與運用、對左右腦的功能的直覺性的區分與運用、還有結構與內容的區分與運用,以及他對很多細微的生理反應的識別與區分等等,在這些理論被提出之前,連他自己都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一般人要想學習他的催眠模式,實在很困難;這些也正是雖然他已去世32年,但在催眠領域至今仍然沒有人能超越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