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多里(米島莉)

宓多里

米島莉一般指本詞條

宓多里是日本古典樂壇小提琴家“玉女派”的中生代代表人物,一九七一年出生在日本大阪,宓多里從非常小的時候,就深深地被母親五島節演奏小提琴的聲音所吸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宓多里
  • 外文名:Midori Gotō
  • 國籍:日本/美國
  • 出生地:日本大阪
  • 出生日期:1971年10月25日
  • 職業:小提琴家
  • 畢業院校茱莉亞學院
人物生平,人生貢獻,

人物生平

在她四歲時,祖父母就送她一把很小的小提琴,讓她可以自由拉奏。沒想到跟隨母親學習的她,才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在大阪發表了生平第一次公開的演奏會,表演帕格尼尼《狂想曲》。幼小的她就非常喜歡練習,也喜歡表演,更喜歡在家中被音樂聲響所包圍。有趣的是,在她這么小的年齡,就自覺地了解到家訓中用功、積極、強烈道德等等,並且對這些規範奉行不悖。與母親學習的那幾年,宓多里每天和她一起練習。直到有一天,一位住在紐約的音樂家朋友聽到她的演奏,便鼓勵她的母親將她的琴聲錄下來。於是,五嶋節將錄音機放在她腿上,夾雜著幾聲家裡小狗的叫聲,宓多里錄下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及《隨想曲》,巴赫《無伴奏奏鳴曲》及聖桑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
MidoriMidori
帶子輾轉傳到當時最有名的美國小提琴教學家多蘿西·迪蕾(Dorothy DeLay)手上,聆聽之後還以為自己弄錯了,因為她認為帶子裡面應該是一位八歲女孩的錄音,怎么聽起來就像二十八歲的年紀拉的!於是迪蕾邀請宓多里到科羅拉多州面試。迪蕾曾回憶,宓多里進來之後表示要拉巴赫《夏康舞曲》,老師們都不認為那樣年齡的孩子能夠表現得好,只預期聽個兩、三行,然而當她開始演奏後,卻沒有人想要讓她停止。聽完全曲,在場的人都不能相信那樣一個孩子能夠拉得這么好。小宓多里的琴聲也感動過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他也曾經說過:“她當時就像我坐在椅子上的高度吧!調完音,宓多里對觀眾鞠躬,對我鞠躬,對鋼琴家鞠躬,然後開始演奏巴爾托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而我開始情緒激動,我坐在那裡,眼淚開始從我面頰上流下來。”一把約一半正常大小的小提琴,在小宓多里的手中所展現出的聲音,讓祖克曼覺得自己是見證了一個奇蹟。在紐約茱莉亞學院師從多蘿西·迪蕾門下,宓多里的奇蹟也傳到了祖賓·梅塔(Zubin Mehta)的耳里,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次聽到她的演奏立刻驚為天人,隨即邀請她擔任紐約愛樂管弦樂團新年音樂會的神秘嘉賓。十一歲的孩子,初次登台即獲得了全場起立致意的滿堂采,不僅獲得《紐約時報》的佳評,更讓祖賓·梅塔讚嘆其為“新世代的海菲茨”。

人生貢獻

為音樂教育,二十歲就創立第一個基金會
可以說是遵循著家訓吧,1992年,正當同年齡的學生考慮著即將升高年級的自己要選什麼課時,二十歲的宓多里為了向紐約市內的學校大量裁掉音樂教育人員的事件鳴放警鐘,創下了第一個非營利的組織——“宓多里與朋友們”(Midori & Friends)基金會,也同時為自己生命拓寬了尺度。其目的就是針對沒有機會接觸音樂的小朋友們,舉辦包括樂器與一般教育的廣泛課程、研討會與音樂會。在過去的十多年當中,已經嘉惠了超過十三萬的當地學童,而她自己除了舉行多場校園演出外,也安排來自不同領域的音樂人赴各校園公演,名單從爵士樂手、非洲鼓手到中國長笛家等等,都是邀請的對象。每年,他們都會辦一些名為“冒險音樂會”(The Adventure Concert)的活動,也就是表演一些包括不同音樂風格、技巧及傳統等選曲,並且回答學生問題。談到這些演出,宓多里開心地說自己每年都會參與演出,而且也玩得非常盡興。然而謙虛的她也表示:“‘宓多里與朋友們’並非屬於我的,而是大家的,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而今基金會度過十五周年,照理說應該是個大日子,但宓多里卻是一直往前看:“十一到十五之間,自然會致力於十五,而十六到二十之間,就會往二十看,目前在我們的心中,有個更大的目標。”
不忘記自己的根,在2002年,宓多里也在日本成立了“音樂分享”(Music Sharing)基金會,這個非營利組織著重在日本當地年輕人的音樂教育,特點是在西方古典音樂與日本傳統音樂兩者的教育與樂器課程的推廣。這項計畫特彆強調與觀眾的互動和參與感,並與公立學校、兒童醫院與特別學院等合作。此外,基金會也有給即將成為教師者、年輕音樂家的培訓計畫,更重要的,也有為殘障兒童設計的樂器介紹課程。在2006年,基金會甚至到越南訪問,並且提供年輕音樂家為期一周的訓練。熱情的宓多里也在學校、醫院及其他偏遠地區中表演,當然,當地的音樂家們也以西方經典及越南傳統音樂來回應。這項國際性計畫,也於隔年同樣地在高棉實行。對於這樣培育規劃,宓多里顯得非常興奮,只演奏西方音樂的宓多里,竟也成功地扶植了傳統音樂的發展。
駐校駐團,為了推廣音樂不遺餘力
2000年以“極優等”的成績,宓多里取得紐約大學嘉勒廷學院心理與性別研究學士學位,並於2005年拿到心理學碩士。對很多人來說,宓多里這樣的選擇令人詫異,然而早已在音樂領域中成功創下不凡成就的她說:“我只是繼續追求我對知識的渴求。”她說自己在紐約大學學習人文藝術,與教授上個別課,出席學校課程,但她卻在旅館中、後台更衣室、圖書館等地方大量讀書、做報告。無論身在何處,她發現自己處在演奏,以及其他無數的責任之間。而早從九十年代中期,她就已經成為一位小提琴老師,給予大師班課程,並且從2001到2006年任教於曼哈頓音樂學院。她的教導風格自然反映出她自己多面向、跨學科的教育經歷。2004年秋天,她被南加州大學桑頓音樂院任命為“海菲茨主席”,除了小提琴個別課外,並指導室內樂。2007年更被推為弦樂部門主席職位。
除了演出之外,宓多里令人感佩之處,是她對於教育推廣的重視。她曾經將自己榮獲著名“艾弗里·費雪獎”的部分獎金,在2003年成立了一個名為“表演夥伴”(Partners in Performance)的非商業機構。基金會的宗旨,在於增加欣賞室內樂的觀眾,藉著不斷在美國當地的小型社群舉辦廣受矚目的室內樂音樂會,達到推廣音樂的目標。在2003年到2004年樂季開始時,宓多里正式展開了一項已經實行了兩年多的“大學駐校演出計畫”,她與其他音樂家在各大學駐校為期十到十四天。這一項駐校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在強化演奏家、學生、校內的教職員與大學相關的贊助者之間的連結。其中她也邀請主修音樂與非主修的學生們一起參與相關的計畫與活動。此外,2004到2005年間,宓多里更正式推出一項“管弦樂團駐團計畫”,她以一個星期的時間駐在與當地小型專業管弦樂團連結的青年管弦樂團。除了同時與兩個樂團合作演出之外,同時也指導年輕音樂家,並藉著在兩個樂團的系列套票音樂會中演出的方式,提升兩個樂團在當地的音樂知名度。而對當代作品也感興趣的她,另一位小提琴列賓(Vadim Repin)聯手推行一項名為「五嶋綠/列賓委任計畫」(Midori/Repin Commissioning Project)。透過這個“贊助者與作曲家新作品連結計畫”,個別贊助者將委任創作四首獨奏作品,每一首作品演出長度為四分鐘,好讓小提琴家在音樂會安可曲或是包括了募款活動、媒體宣傳或是社區工作中等不同情況下可以演出。
擔任聯合國和平大使,樂於盡心盡力
廣大的貢獻,致使宓多里在2007年被任命為聯合國和平大使。作為一位音樂家,宓多里在感到榮耀的同時,也認為以自己這么多非商業利益基金會的運作以及自身的音樂活動,是得以盡份心力的;並且,聯合國賦予和平大使的任務包括教育、兩性平等及國際間合作關係等,也是她努力的方向。“我所做的所有工作,可以被概括成一個目標——那就是以音樂讓各行各業的人受益。而我每一個不同的計畫,從專業領域、孩童們的教育、公益、教學等活動,不僅對我有更多鼓舞,更對雙方面都有激勵,我對這所有的事情都相當感激。”
“即將與NSO合作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被人锺愛的作品,它從不失去感動觀眾與演奏者的能力,所有在協奏曲渴望聽到的、所有熱情、技巧、高潮起伏、無邊無際的美,都在其中。”宓多里感性地說:“我已經認識、並且在演奏會中演出這首曲子相當多年了,對於它的熟悉度、精確度都已有相當掌握,但那詮釋上自然的活力,讓我對演奏永遠保持著新鮮感。”褪去了天才神童炫技的姿態,宓多里的音樂更趨成熟穩重。努力在音樂田地上耕耘,她希望聽眾們聚焦於她的成長。對宓多里而言,演奏也許是為了要讓人們的心更靠近,不僅是拉近音樂家與樂迷們之間的距離,更是打破了年齡、種族、社會、地理的疆界吧!
2009年,宓多里曾與上交演繹“芬蘭之聲――完全西貝柳斯”,將絢麗動人的西貝柳斯D小調協奏曲演繹得恰到好處,讓觀眾欲罷不能。 “70後”的宓多里可以說正處於藝術生涯的巔峰時刻,出道則可追溯到7歲時首次公演。年幼時她便被冠之以“神童”,用音樂天賦感動了不少藝術大師。 10歲時,在阿斯本音樂節上,她用難度極高的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讓祖克曼熱淚雙流,“我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只能禁不住哭泣”。最傳奇的一次是在她14歲那年的坦格伍德(Tanglewood)音樂節上,宓多里演奏伯恩斯坦作曲的《小夜曲》,作品技巧繁複,竟讓宓多里兩次拉斷弦,但小姑娘從容不迫兩次換下首席和副首席小提琴手的提琴,將作品演繹到底,這讓這位美國最偉大的指揮家伯恩斯坦也情不自已,跪倒在14歲的宓多裡面前,次日《紐約時報》刊登了這則新聞。
此次宓多里再度與上交合作,將在上半場帶來《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它是貝多芬一生中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自古以來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有樂迷認為,該作品因氣勢輝煌,更多地由男性演奏家去演繹,身材嬌小的宓多里屆時會煥發出怎樣的力量來詮釋,著實讓人期待。據悉,宓多里在音樂會上專用的小提琴是一把制於1734年的“傑蘇·瓜奈利”義大利古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