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勒-尤列實驗
- 時間:1929年
- 人物:阿列克桑德.奧帕瑞
- 所屬:生物學
實驗經過,實驗方式,實驗反應式,含碳產物列表,意義,後續發展,
實驗經過
1929年,生物學家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猜測早期的地球大氣層缺少氧氣。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如果單分子受到紫外線或者閃電等強能量刺激,它們將形成複雜的有機物分子,霍爾丹說道,海洋,曾經只是這些有機分子的“原生湯”。
為了對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和理論進行驗證,1953年,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里和斯坦利·米勒進行了著名的米勒—尤列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受控型密封系統,模擬地球早期大氣層環境。
他們在長頸瓶中裝上溫水來模擬當時的海洋,當水蒸氣蒸發時,會被收集在另一個燒瓶中。尤里和米勒在該實驗裝置中引入了氫氣、甲烷和氨氣,模擬早期大氣層無氧氣的狀況。然後,他們釋放電火花,來模擬閃電,進入這種混合氣體構成的無氧大氣層。最終,利用冷凝器將這些氣體冷卻成液體,收集進行分析。
實驗開始一周後的觀察中發現,在冷卻的液體中大量地存在著有機化合物,約有10%到15%的碳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屬於胺基酸,以甘氨酸最多。而糖類、脂質與一些其他可構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實驗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則未出現。尤里和米勒得出結論稱,有機分子形式能夠來自於無氧大氣層,同時最簡單的生命體也可能孕育在這種早期環境中。
米勒-尤列實驗是一項模擬假設性早期地球環境的實驗,研究目的是測試化學演化的發生情況。尤其是針對亞歷山大·歐帕林(Alexander Oparin)與J. B. S. 霍爾丹(J. B. S. Haldane)的學說進行檢驗,該學說認為早期地球環境使無機物合成有機化合物的反應較易發生。
米勒-尤列實驗是關於生命起源的經典實驗之一,由芝加哥大學的史坦利·米勒與哈羅德·尤列於1953年主導完成,其結果以《在可能的早期地球環境下之胺基酸生成》(A Production of Amino Acids Under Possible Primitive Earth Conditions)為題發表[1][2][3]。
實驗方式
如圖所示,右下燒瓶模擬海洋環境,左上燒瓶則模擬閃電。在實驗中,研究者將水(H2O)、甲烷(CH4)、氨(NH3)、氫氣(H2)與一氧化碳(CO)密封於無菌狀態下的玻璃管於燒瓶內,並將其連結形成一個迴路。裝置中的一個燒瓶裝著半滿的液態水,另一個則含有一對電極。首先將液態水加熱促使其蒸發,進而產生水蒸氣;而另一燒瓶的電極通電後會產生火花,以模擬閃電。水蒸氣經過電極之後,又再度凝結並重回原先裝水的燒瓶中,使實驗得以循環進行。
於實驗開始一周后的觀察中發現,約有10%到15%的碳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屬於胺基酸,以甘氨酸最多。而糖類、脂質與一些其他可構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實驗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則未出現。在實驗中產生的各種化合物皆同時有左旋與右旋之光學異構物,為外消旋混合物。
除了上述實驗之外,米勒還進行了其他相關的實驗,但這些實驗都沒有發表,產物也沒有進行分析。2008年,11名科學家重新分析了米勒-尤列實驗留下的實驗瓶樣品,藉助於高效液相色譜和質譜技術,他們發現該實驗產生的有機化合物比原先報導的要多。[4]有機物數量最多的是一個模擬火山爆發情景的實驗:水蒸氣推動著其他氣體進入一個經過改造的燒瓶中,加入抽氣裝置,使氣體流動的速度加快。在電火花的作用下,水分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均裂生成羥基自由基,再加之其他分子參與的反應,該實驗一共得到了22種胺基酸,5種胺,以及很多羥基化的化合物。[5]氧硫化碳可以幫助這些胺基酸縮合形成多肽。這些進一步的研究為化學演化的假說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證據,使生命起源的問題再次回歸焦點。[6]
實驗反應式
實驗中首先形成醛(R-CHO)與氰化氫(HCN),而兩者可作為接下來化學反應的原料,經由下列等通式生成其他化合物:
式一: R-CHO + HCN + H2O → H2N-CHR-COOH
醛 胺基酸
式二: R-CHO + HCN + 2H2O → HO-CHR-COOH + NH3
醛 胺基酸
含碳產物列表
產物 | 化學式 | 產物的物質的量 (單位:μmol) | 每分子所含的碳原子的數量 | 碳原子的物質的量 (單位:μmol) |
---|---|---|---|---|
甲酸 | H—COOH | 2330 | 1 | 2330 |
甘氨酸* | H2N—CH2—COOH | 630 | 2 | 1260 |
甘醇酸 | HO—CH2—COOH | 560 | 2 | 1120 |
丙氨酸* | H3C—CH(NH2)—COOH | 340 | 3 | 1020 |
乳酸 | H3C—CH(OH)—COOH | 310 | 3 | 930 |
β-丙氨酸 | H2N—CH2—CH2—COOH | 150 | 3 | 450 |
乙酸 | H3C—COOH | 150 | 2 | 300 |
丙酸 | H3C—CH2—COOH | 130 | 3 | 390 |
亞氨基二乙酸 | HOOC—CH2—NH—CH2—COOH | 55 | 4 | 220 |
肌氨酸 | H3C—NH—CH2—COOH | 50 | 3 | 150 |
α-氨基-n-酪酸 | H3C—CH2—CH(NH2)—COOH | 50 | 4 | 200 |
α-羥基-n-酪酸 | H3C—CH2—CH(OH)—COOH | 50 | 4 | 200 |
琥珀酸 | HOOC—CH2—CH2—COOH | 40 | 4 | 160 |
尿素 | H2N—CO—NH2 | 20 | 1 | 20 |
N-甲基尿酸 | H2N—CO—NH—CH3 | 15 | 2 | 30 |
3-氮雜己二酸 | HOOC—CH2—NH—CH2—CH2—COOH | 15 | 5 | 75 |
N-甲基丙氨酸 | H3C—CH(NH—CH3)—COOH | 10 | 4 | 40 |
谷氨酸* | HOOC—CH2—CH2—CH(NH2)—COOH | 6 | 5 | 30 |
天冬氨酸* | HOOC—CH2—CH(NH2)—COOH | 4 | 4 | 16 |
α-氨基異酪酸 | H3C—C(CH3)(NH2)—COOH | 1 | 4 | 4 |
總計:4916 | 總計:8944 |
(*20種胺基酸合成蛋白質)
意義
胺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成分,而蛋白質是生命體不可缺少的有機物;甲醛分子則可以結合生成組成RNA的一種核糖,而RNA是生命體中決定蛋白質性質的物質;氰化氫也可以進一步結合成腺嘌呤(這已為60年代初奧羅的實驗所證明),而腺嘌呤是生命體中遺傳物質DNA的組成成分。由此可見,這個實驗說明,生命確實可以在原始湯中通過簡單的化學反應產生。
後續發展
米勒教授在作了他的實驗四十多年後告訴《科學美國人》雜誌說:“生命起源的奧秘,原來比我和其他大部分人所估計的更難解開。”其他科學家的想法也有同樣的轉變。例如早在1969年,生物學教授迪安·凱尼恩跟別人合著了《生化學預定論》[8]。但較近期的時候,他指出:“物質可以自行跟能量組織成生物系統,這件事根本是難以置信的。”
凱尼恩認為:“目前所有用化學解釋生命起源的理論,都犯了根本上的錯誤。”實驗證明他的看法是對的。米勒和其他科學家合成了胺基酸後,科學家著手製造蛋白質和DNA;這兩種物質都是地上生物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科學家在生命起源以前的環境裡進行了數千次試驗。《生命起源的奧秘:再評目前各家理論》[9]指出:“我們在合成胺基酸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合成蛋白質和DNA卻始終失敗;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科學家在合成蛋白質和DNA方面所作的努力,可以用“總是失敗”來形容。
要解開的謎並非僅限於第一個蛋白質分子和第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怎樣產生,同時也包括它們怎樣共同發揮作用。《新不列顛百科全書》[10]說:“惟獨這兩種分子共同發揮作用,生物才可能在地上生存。”可是這套百科全書指出,這兩種分子怎么會彼此緊密合作,“在生命起源方面”仍然“是個關鍵性的啞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