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基

籠基

“籠基”,也有人叫“紗龍”。籠基是緬甸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一年四季不論男女都以籠基利落地圍攏腰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籠基
  • 外文名:Long-gyi
  • 又稱:紗龍
  • 類型:服飾
簡介,穿法,服飾來歷的傳說,服飾做法,

簡介

“籠基”,也有人叫“紗龍”。在緬甸,一般只有傣族漢族人喜歡穿褲子,大部分民族都愛穿籠基。
緬甸由於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炎熱,衣著也就因地制宜。除小孩之外,男女老少,皆圍一種紗籠式的下裝。只是男女的下裝叫法各異:穿在男的身上叫籠基,穿在女的身上便叫特敏。
籠基是緬甸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一年四季不論男女都以籠基利落地圍攏腰圍,隨風擺動優美的弧度,腳上夾個拖鞋……。
一大塊布把人自腰部至腳踝(男人的籠基稍短一些)的部位包裹起來。上衣隨便配:可以是配套的民族服裝,可以是T恤,也可以穿襯衫領帶。所以緬甸人買衣服是非常容易的,買一塊“籠基”布料,找裁縫縫成一個筒筒,套進去再繫緊了就成了。

穿法

把籠基套好,用兩手攤開,左手先把左上角拿到肚臍右邊,右手在把右上角拿到肚臍左邊,可以用左手邊拿著左上
角,再按住籠基好把右上角拿到左邊,再把左上角塞到裡面去,如果想要繫緊點可以把左上角和右上角在肚臍附近多拉緊繞幾圈後賽到裡面去。
就是套在下半身後,用手撐開變成四方形了,兩隻手分別由上往下分別擰住左上角和右上角,再把這兩個角在肚臍附近交叉,就是從前面看上去會有X形狀,再把右角插入腰間,可以多讓左上角和右上角多互相交替幾次,這樣就可以勒得比較緊了。
男人和女人系籠基的方式是不同的:男人的籠基是在前面系成一個大結,女的人籠基是在腰側面塞緊。再有一個不同是男人籠基的布料多是各種深色的小格格,女人的選擇範圍就大的多了,各種花色隨意挑選。

服飾來歷的傳說

據說當年諸葛亮為了確保西南邊疆的安全,親自帶兵來到西南邊陲。在平定戰亂之後,諸葛亮也到處走走,一方面號召人民開荒種地,發展生產;一方面也體察民情,安撫百姓。那日,他來到某地,看到當地許多百姓不但食不果腹,而且衣不遮體,有人還用芭蕉葉圍著腰。這時,諸葛亮忽然靈機一動:這裡如此炎熱,而我身上這長而寬大的袖子也沒什麼用。於是就把自己衣服上那寬大的左袖撕下來,讓一個男人圍在腰上;又把右袖也撕下來,讓一個女人圍在腰上,用以遮羞。
那男人和女人穿好諸葛亮賞賜的服裝後,諸葛亮看了非常滿意,說:“不錯!不錯!”而那些當地老百姓還以為他們圍在腰上的東西就叫“不錯”,多少年如此訛傳下來,在緬語中把籠基亦稱為“伯梭”,發音和漢語中的“不錯”似乎同出一轍。而這種容易製作,又經濟實惠的“伯梭”便這樣流傳開了。
當然,這些都只是牽強附會的傳說而已,也無從考證其真偽。然而,時至今日,緬甸人對諸葛亮依然頂禮膜拜倒是真的。每年11月的點燈節,大人小孩在傍晚時分點燃五顏六色的燈籠,這燈籠緬甸人稱為“孔明燈”。他們的籠基也和傳說中的諸葛亮的袖子有許多相似之處,仍然只是把一塊兩米多長的色布或花布兩頭對接縫起來,就做成了一條籠基。有錢人家的籠基布料、質地、圖案都很講究,有真絲的、錦緞的,圖案有織上去的,也有繡上去的;而普通老百姓圍的籠基則只是一塊棉的或化學合成纖維的色布或花布。
籠基一般都長至腳背,絕不露出腳踝以上的部分。今天,超短裙和太露、太透的服裝在緬甸仍然會被指責為有傷風化。在重要禮儀活動中,男女都穿較緊身的右衽和對襟上衣,下著籠基和拖鞋。尤其是緬甸婦女穿上乳白色或粉紅色的斜襟短上衣後,再用長至腳背的特敏(籠基)緊緊裹在腰上,就恰好能把緬甸婦女優美、苗條的身材輪廓勾勒出來。她們在走動時,隨風飄動的特敏,更顯出其婀娜多姿。
籠基不但能圍在腰上做下裝,許多窮人晚上還把它當被單蓋在身上。又因地處熱帶、亞熱帶,不少人白天用它來擦汗、扇涼、趕蚊蟲和蒼蠅。

服飾做法

籠基是世界上做法最簡單的裙子,只要把布頭布尾用線縫起來就成。不僅省布料,而且涼快,緬甸一年四季炎熱,好多貧窮的緬甸人到現在還只有一條籠基,髒了晚上洗洗,天亮時已經幹了,拿下來照常穿。籠基長及地,最短的也要到小腿肚。
全棉籠基也不是十分保險,“事故”照樣頻出。在大街上,不時看見緬甸人,在大眾光庭下把鬆動的籠基打開,大大方方用雙手左右一支,以身體為核心,籠基前後轉動一番,然後把籠口整理平直,側轉上身重新把結打好,“緬甸調情”才徐徐謝幕完結。突如其來的街頭劇,常把外地遊客驚得目瞪口呆,把腦子搖晃了好半天也明白不過來是怎么回事情?緬甸人心不跳臉不紅消失在人群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