簍子秧歌

簍子秧歌

簍子秧歌是一種唐山市的傳統民間舞蹈。全國大場秧歌獨特的藝術品種,源於唐山丰南西部東田莊一帶的民間秧歌“簍子燈”。“簍子燈”是由中國最古老的舞蹈儺舞演變而來的,始於周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簍子秧歌
  • 外文名:Too yangko 
  • 發源:唐山丰南西部
  • 榮譽:全國大場秧歌獨特的藝術品種
簡介,簍子秧歌的起源,

簡介

這種儺舞表演,在中國的許多民族和國外的許多民族都很盛興,而且多數表現形式是廣場舞蹈。丰南簍子秧歌在創作表演過程中,把民間常見的簍子藝術化,繪成各種臉譜,戴在頭上,作為面具。既表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也把藝術同勞動和創作結合在一起,歌頌了樸實的勞動者。同時,簍子又成為了巧妙的道具,它既可以表現漁民打魚、裝魚的艱辛,也可以表現勞動後的歡樂。

簍子秧歌的起源

丰南簍子秧歌,其實屬於多姿多彩的冀東地秧歌。她是當地村民在勞作之餘,娛樂休閒時,大膽創作出來的。丰南沿海一帶,在一望無際的灘涂上,長滿了茂盛的蘆葦,沿海一帶的漁民以蘆葦編織成造型各異的簍子,用來盛裝從海上捕到的魚蝦。每到歲末、春節,一群群粗獷、彪悍的海漢子和一群群漂亮、潑辣的漁家女,在寬廣的灘涂上點起燈籠,舞起簍子,慶賀豐收。在盡情的舞動中,表現了他們豐收的歡樂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表現了海漢子和漁家女之間的美好愛情。跳罷、舞罷,他們將簍子衝著海天相結的地方,放火燒掉,祭祀海神,祈盼來年風平浪靜,魚蝦滿船。對這純樸美好的民間舞蹈,文藝工作者進行了深入的挖掘,並廣泛吸收了冀東地秧歌的一些表現手法,編創成廣場舞蹈——簍子秧歌。以浪漫和寫實相結合的手法,通過海祭、海魂、海搏、海歡四個舞段,表現了渤海兒女善惡分明,陽剛粗獷的胸襟,洋溢著與海同歡,明快熱烈,喜慶豐收的氣息,從而揭示出渤海兒女勤勞樸實、善良聰慧、團結拼搏的深刻主題。
由於脫胎於冀東地秧歌,簍子秧歌便充分體現了民眾的廣泛參與性。在創作時,選擇了10個男青年,10個女青年,5個老者,5個兒童,5個鬼和1個龍王,演員總數達到了36人,再加上演員的不停跑動、跳動,充分表現了廣場舞蹈參與者眾多和場面的恢宏。簍子秧歌音樂設計以冀東嗩吶、鐃鈸、鼓為主要樂器,大嗩吶音調渾圓。突出漁民的博大胸懷,小嗩吶的清新,反映女青年的歡欣,委婉起伏,千回萬轉,高潮迭起,時而風平浪靜,歌聲悠悠,相映成趣。節奏起伏跌宕、層次流暢自然,充分揭示了冀東文化的博大精深。
1994年10月,簍子秧歌赴瀋陽參加中國國際民間舞蹈藝術節,一舉獲得金玫瑰獎。為中國、河北、唐山贏得了榮譽。
簍子秧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