篔簹

篔簹

篔簹,漢語辭彙,指一種皮薄、節長而竿高的竹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篔簹
  • 拼音:yúndāng
  • 出處:《異物志》
  • 解釋:一種皮薄、節長而竿高的竹子
漢 楊孚《異物志》:“篔簹生水邊,長數丈,圍一尺五六寸,一節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廬陵界有之。”
晉 戴凱之《竹譜》:“篔簹竹最大,大者中甑,筍亦中射筒,薄肌而最長,節中貯箭,因以為名。”
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竹》:“曹毗《湘中賦》曰:‘竹則篔簹,白、烏、實中、紺族。’”唐 陸龜蒙《相和歌辭·子夜四時歌·冬歌》:“年年任霜霰,不減篔簹綠。”
陸游《農事休小葺東園十韻》:“霜霰篔簹碧,風煙薜荔蒼。”
元 虞集《為達兼善御史題墨竹》詩:“蜀 道荒涼多古木,篔簹千尺相因依。”
清 徐永宣《秋日訪朱錫鬯先生》詩:“沉尤村僻絕塵寰,千個篔簹水一灣。”
清 朱彝尊《風懷二百韻》詩:“池清凋菡萏,垣古繚篔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