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鎮
特色農業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升級,按照“面向市場,依託科技,強化投入,突出規模,發展特色,培育名牌”的農業發展思路,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上,本著結構調優、規模調大、經濟調活、農民調富的原則,突出重點,擴張總量,調整品種,從而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大力發展以黑寶石李子、扶桑蜜大桃、
凱特杏等雜果為重點的丘嶺農業;以大棚西瓜、
大棚蔬菜、大棚雜果為重點的溫控農業;以無公害韭菜等農產品為重點的
生態農業;以
芋頭、
大姜等出口創匯為重點的
外向型農業;以
黃煙生產為重點的高稅農業;以養殖
藍狐、
水貂、肉兔、鹿為重點的庭院農業;以開發於家窪桃園、鎮示範園為重點的
觀光農業。共發展雜果6000畝,大棚西瓜、大棚蔬菜、大棚雜果發展到1250個,發展韭菜、大蔥、無公害土豆、日本甜椒等8000多畝,發展芋頭、大姜5000多畝,發展黃煙1500畝,新發展庭院特色養殖戶200多戶。把先進農業科技迅速的套用到農業生產上。一是跟蹤國內外科技的新潮流,擴大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先後組織推廣了農作物模式化栽培、
旱作農業、
配方施肥、良種良法配套、果樹套袋、良種選育、農作物脫毒等農設厚悼拘業新技術20多項。新成果、新技術轉化率達到49%。二是積極引進新盛槳辯品種。先後引進小麥、玉米新品種10多個,全鎮
糧食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以鎮示範園為試驗示範基地,引進了美國凱特杏、
超五月火油桃、日本川中島桃、美國早美麗李子、紐西蘭蜜思李子、烏克蘭大紫櫻桃、澳大利亞紅巴梨等果樹新品種20多個,育苗近100畝30多萬株,並有
北京、
濟南、
泰安、
淄博、
濰坊等十多個大專院校、農科所把我鎮示範園作為科技攻關試驗基地,在示範園的示範引導下,有2000多農戶搞起了特色雜果園。三是強化科技培訓,用科技改造農民、包裝農民。每年都要聘請山農大等大專院校10多名教授、專家來我鎮舉辦培訓班10多場次,利用多種形式舉辦科技講座50多場次,發放科技明白紙18000多張,組織幹部民眾外出參觀學習2000多人次。
轄區村莊
管公鎮所轄村莊列表:
河北管公村、河南管公村、小管公村、坡樓村、老管公村、閆家管公村、東小莊村、高家莊子村、王墳村、常家莊村、王瓜元村、有子官莊村、黃家莊村、毛家莊村、都家莊村、小紅溝村、
大河窪村、白石嶺村、北河窪村、西河窪村、申明亭村、東上河頭村、西上河頭村、北上河頭村、姜家莊子村、水碼頭村、前十字路村、後十字路村、卞家窪村、小窪村、老莊村、朵戈莊村、毛家寨莊村、高家辛莊子村、蟠龍峪村、於家窪村、都家寨莊村、董家寨莊村、張家寨莊村、馬家寨莊村、馬家小莊村、大南坦村、小南坦村、魏家寨莊村、
管寧墓
管寧墓,位於安丘城南25公里、管公鎮老管公村東南。現存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13米,內雜漢代磚塊。管寧(158—241),字幼安,三國時
北海朱虛(今管公村當時為朱虛縣東境)人,名相管仲後裔,世稱“獨行君子”。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不慕名利,高風亮節。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曾與好友邴原避亂遼東達三十七年之久。管寧在遼東所居屯落,井邊打水器具少,或男女雜錯,或為爭井打鬥。管寧於是多買器具,分置井旁,打上水等待鄰里取而用之。鄰里知是管寧所為,紛紛自責,從此打水不再有爭鬥。又有鄰居家的耕牛,到管寧田地里啃食踐踏,管寧牽牛到陰涼處,飲水餵食,比其主人還好。牛主得牛,很慚愧,如犯大錯一樣。從此鄰里左右無斗訟。
魏文帝即位,徵辟管寧,遂將家屬浮海回籍,
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
華歆舉薦管寧。詔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後屢征不至,一生隱居。“凡徵命十至輿服四賜”而不就,不易其節,德行姜辨犁簽卓絕組鍵芝,世人稱為一代高士。
今5個管公村名即來自管寧。河享譽北管公村西埠嶺曾有管寧祠,已於清末圮廢,村西有地名為“揮金坡”。平原華歆曾不遠千里來拜訪管寧,相傳管寧與華歆鋤園,地有金,揮鋤不顧如瓦礫,華歆捉而擲之,後拒乘巴人跨霉她稱此地為“揮金坡”。過去,這裡的人們常在錢褡上繡有“揮金故里”字樣,表示自己是管寧故鄉人。管寧又曾與華歆同席讀書,見乘華美軒車經過門前,華歆棄書往觀,管寧讀書如故,管寧遂與華歆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此即成語“管寧割席”的來源。《三國志》評管寧為“淵雅高尚,碓然不拔。”
共青團水庫
共青團水庫是安丘市五庫串聯工程中的一座水庫,位於渠河支流——管公河上游,原設計為中型水庫,現有規模為小(一)型,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工程始建於1958年,1968年建成並蓄水,總庫容760萬立方米,
興利庫容340萬立方米。水庫大壩距管公鎮駐地3公里,距交通幹線3公里,防洪區內有村莊12個,總計1.5萬人。水庫工程主體由大壩、
溢洪道、放水洞三部分組成。大壩總長2290米,溢洪道寬37米。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
民間藝術
刺繡在鎮內較為普及,這一傳統工藝過去村村莊莊的大閨女小媳婦皆能順手拈來,在鞋幫上、鞋墊上、孩子的兜肚、鞋帽等衣物上以及枕頭、門帘等用品上照著“樣子”繡上些色彩鮮艷的
牡丹、
芍藥、
鳳凰、
蝴蝶、
老虎、鴛鴦等圖案,被廣泛地用於人們日常穿戴特別是女人和孩子用品的裝飾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成人穿戴方面的繡花已不多見,見到的有青年男女結婚時的枕頭、門帘及小孩子衣物的裝飾。1978年後,鎮內有些村莊成立了刺繡廠,開始有規模、有計畫地加工刺繡工藝品,如床單、被罩、桌布、窗簾等,這些工藝品大都出口。如申明亭村、東上河頭村、西上河頭村、北上河頭村、
姜家莊子村等,這些村莊村辦刺繡廠起步較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刺繡工藝品成為國家創匯產品,增加了集體和個人的收入,並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點綴著美好生活,深得國內外用戶和藝術界人士的青睞。
經濟歷史
管公鎮1995年,實現
工農業總產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45.6%;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比上年增加540元,增長32.5%。 該鎮按照“強化農業、突出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建設小城鎮,全面推動社會進步”的發展思路,農業上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逐步形成糧經作物各半壁江山的格局。糧食種植已形成萬畝中高產田開發基地,
經濟作物初步形成了千畝韭菜方、五千畝芋頭大姜方、千畝瓜棉方、千畝大桃方、四千畝棉花方等5個專業大方, 1995年種植業收入6200萬元。養殖業以養豬、養雞、養牛為主,已形成養殖小區27處,養殖專業村5個,年收入4000萬元。工業堅持上規模、轉機制、 促效益,實施工業強鎮戰略,1995年鎮村企業完成產值1.9億元。無線電元件廠生產的電路板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現已與香港東融電子貿易公司達成1000萬元的合資項目,產品80%出口。工藝品廠的檯布、窗簾、百帶麗,制線廠的勾針、成品繡花線也久負盛名,產品出口美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小城鎮建設堅持“高標準規劃、大投入建設”的原則。幾年來,共投入2400多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成了具有管公特色的花園式小城鎮。實現了第三產業的新突破。 鎮區已發展三產業戶40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第三產業增加值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45%。1995年,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新型小城鎮稱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新型鄉鎮稱號。
管公人工湖
人工湖坐落於管公鎮中心,湖內建一小島與金湖公園想連通,公園內綠蔭環繞,乃新婚佳人拍攝結婚照的心儀場所,公園中心,置一架退役戰鬥機,成為許多遊人前往此地觀游的目的。
管寧墓
管寧墓,位於安丘城南25公里、管公鎮老管公村東南。現存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13米,內雜漢代磚塊。管寧(158—241),字幼安,三國時
北海朱虛(今管公村當時為朱虛縣東境)人,名相管仲後裔,世稱“獨行君子”。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不慕名利,高風亮節。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曾與好友邴原避亂遼東達三十七年之久。管寧在遼東所居屯落,井邊打水器具少,或男女雜錯,或為爭井打鬥。管寧於是多買器具,分置井旁,打上水等待鄰里取而用之。鄰里知是管寧所為,紛紛自責,從此打水不再有爭鬥。又有鄰居家的耕牛,到管寧田地里啃食踐踏,管寧牽牛到陰涼處,飲水餵食,比其主人還好。牛主得牛,很慚愧,如犯大錯一樣。從此鄰里左右無斗訟。
魏文帝即位,徵辟管寧,遂將家屬浮海回籍,
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
華歆舉薦管寧。詔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後屢征不至,一生隱居。“凡徵命十至輿服四賜”而不就,不易其節,德行卓絕,世人稱為一代高士。
今5個管公村名即來自管寧。河北管公村西埠嶺曾有管寧祠,已於清末圮廢,村西有地名為“揮金坡”。平原華歆曾不遠千里來拜訪管寧,相傳管寧與華歆鋤園,地有金,揮鋤不顧如瓦礫,華歆捉而擲之,後人稱此地為“揮金坡”。過去,這裡的人們常在錢褡上繡有“揮金故里”字樣,表示自己是管寧故鄉人。管寧又曾與華歆同席讀書,見乘華美軒車經過門前,華歆棄書往觀,管寧讀書如故,管寧遂與華歆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此即成語“管寧割席”的來源。《三國志》評管寧為“淵雅高尚,碓然不拔。”
共青團水庫
共青團水庫是安丘市五庫串聯工程中的一座水庫,位於渠河支流——管公河上游,原設計為中型水庫,現有規模為小(一)型,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工程始建於1958年,1968年建成並蓄水,總庫容760萬立方米,
興利庫容340萬立方米。水庫大壩距管公鎮駐地3公里,距交通幹線3公里,防洪區內有村莊12個,總計1.5萬人。水庫工程主體由大壩、
溢洪道、放水洞三部分組成。大壩總長2290米,溢洪道寬37米。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
民間藝術
刺繡在鎮內較為普及,這一傳統工藝過去村村莊莊的大閨女小媳婦皆能順手拈來,在鞋幫上、鞋墊上、孩子的兜肚、鞋帽等衣物上以及枕頭、門帘等用品上照著“樣子”繡上些色彩鮮艷的
牡丹、
芍藥、
鳳凰、
蝴蝶、
老虎、鴛鴦等圖案,被廣泛地用於人們日常穿戴特別是女人和孩子用品的裝飾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成人穿戴方面的繡花已不多見,見到的有青年男女結婚時的枕頭、門帘及小孩子衣物的裝飾。1978年後,鎮內有些村莊成立了刺繡廠,開始有規模、有計畫地加工刺繡工藝品,如床單、被罩、桌布、窗簾等,這些工藝品大都出口。如申明亭村、東上河頭村、西上河頭村、北上河頭村、
姜家莊子村等,這些村莊村辦刺繡廠起步較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刺繡工藝品成為國家創匯產品,增加了集體和個人的收入,並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點綴著美好生活,深得國內外用戶和藝術界人士的青睞。
經濟歷史
管公鎮1995年,實現
工農業總產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45.6%;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比上年增加540元,增長32.5%。 該鎮按照“強化農業、突出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建設小城鎮,全面推動社會進步”的發展思路,農業上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逐步形成糧經作物各半壁江山的格局。糧食種植已形成萬畝中高產田開發基地,
經濟作物初步形成了千畝韭菜方、五千畝芋頭大姜方、千畝瓜棉方、千畝大桃方、四千畝棉花方等5個專業大方, 1995年種植業收入6200萬元。養殖業以養豬、養雞、養牛為主,已形成養殖小區27處,養殖專業村5個,年收入4000萬元。工業堅持上規模、轉機制、 促效益,實施工業強鎮戰略,1995年鎮村企業完成產值1.9億元。無線電元件廠生產的電路板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現已與香港東融電子貿易公司達成1000萬元的合資項目,產品80%出口。工藝品廠的檯布、窗簾、百帶麗,制線廠的勾針、成品繡花線也久負盛名,產品出口美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小城鎮建設堅持“高標準規劃、大投入建設”的原則。幾年來,共投入2400多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成了具有管公特色的花園式小城鎮。實現了第三產業的新突破。 鎮區已發展三產業戶40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第三產業增加值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45%。1995年,被濰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新型小城鎮稱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新型鄉鎮稱號。
管公人工湖
人工湖坐落於管公鎮中心,湖內建一小島與金湖公園想連通,公園內綠蔭環繞,乃新婚佳人拍攝結婚照的心儀場所,公園中心,置一架退役戰鬥機,成為許多遊人前往此地觀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