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操

這是一首琴歌,記載在舊題“漢前議郎陳留蔡邕伯喈”所撰的《琴操》中,原說是夏代布衣許由所作的。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它屬於一種把作品題材所託的時代同作品的實際產生時代相混淆的托古附會。在七弦琴這種靠口頭傳授而延續的藝術樣式當中,這種托古附會的情況是常見的。因此,應當參考作品的著錄情況,根據它的內容和形式,對它的產生時代作出重新判斷。通常的看法是:它是一篇晉代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箕山操
  • 創作年代:晉代
  • 作品出處:《琴操
  • 文學體裁雜言詩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箕山操
登彼箕山兮瞻望天下。
山川麗崎,萬物還普①。
日月運照,靡不記睹。
游放其間,何所卻慮。
嘆彼唐堯,獨自愁苦。
勞心九州,憂勤后土。
謂余欽明,傳禪易祖。
我樂如何,蓋不盼顧。
河水流兮緣高山,甘瓜施兮棄綿蠻②。
高林肅兮相錯連,居此之處傲堯君。

作品注釋

①還普:大概是“遝普”之訛。“遝”音“沓”(tà),意思是多、重沓。
②棄綿蠻:大概是“葉綿蠻”之訛。“綿蠻”的意思是文彩美麗。

作品鑑賞

《箕山操》的思想內容是從關於許由的故事中生髮出來的,這種寫作方法叫作“托古擬情”。據《琴操》的記載,許由是唐堯時的隱士。他依山而食,掬水而飲,有不慕名利的大節。唐堯很欣賞他的節操,有意禪讓王位給他。但許由不僅不為此所動,認為“吾志在青雲,何乃劣為九洲伍長乎”,反而覺得被堯的惡語污了耳朵,遂有“臨河洗耳”之舉。堯死以後,他便作了一首《箕山之歌》。《箕山操》的主要思想,就是說天地萬物生機蓬勃,帝王被名教所累,遠不如同自然相得的隱士那樣快樂。《琴操》所載的這個故事,乃來源於《莊子·逍遙遊》、《韓非子·說林》和《史記·伯夷列傳》。不過《莊子》等書只記了許由辭讓王位這回事,沒說什麼“臨河洗耳”。臨河洗耳的原始說法是說“巢父洗耳”(如《後漢書·嚴光傳》:“昔唐堯著德,巢父洗耳。”),或者說許由曾把禪讓一事告訴巢父,巢父笑他不能真正做到藏光隱形,許由自慚了,才去拭目洗耳(《太平御覽》卷506引《高士傳》)。直到晉代皇甫謐的《高士傳》中,才在保留上述兩種說法的同時,出現了“堯欲召我為九洲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的說法(《史記·伯夷列傳正義》引)。可見讀者應當依照《隋書·經籍志》的著錄情況(《隋志》:“《琴操》三卷,晉廣陵相孔衍撰”),把《琴操》所記的《箕山操》及其本事,判為晉代的產物。事實上,把名教看成是同自然相對立的事物,站在自然的立場上來反對名教,這種風氣是到晉代才盛行起來的。《箕山操》所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時代思潮。
《箕山操》在藝術形式上也是很有特色的,可以把它分成三段來觀察。
從首句到“何所卻慮”是第一段。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了隱士眼中的美好自然。這一描寫很巨觀,著重歌頌了山川的美麗峻峭、萬物的豐富廣大和日月的光輝普照,即著重描寫了自然的偉力。站在高山上瞻望,得出這種感受是很自然的。這樣一來,作者就巧妙地暗示了自己同自然合為一體的寬闊胸懷,為下面同唐堯的對照作了鋪墊。
從“嘆彼唐堯”到“蓋不盼顧”是第二段。這一段都是四字句,語氣顯得比較促迫。這種表現形式同內容很協調,因為這裡描寫的就是唐堯的“憂勤”和“愁苦”。“憂勤后土”中的“后土”本來指的是古代的土神或司土之官,這裡則用為一個普通名詞,意思相當於“土地”。這是一種晚起的用法。而“謂余欽明,傳禪易祖”兩句,則不僅嘲笑了唐堯的帝王功業,而且嘲笑了所謂禪讓,很簡煉地完成了對唐堯的批判。這種批判名教的精神,也是同晉代的思潮合拍的。
接下來是第三段。第一段講的是正題,第二段講的是反題,這一段則是合題。合題並不是對正題進行簡單重複,而是通過另一角度的描寫深化了主題:第一段偏重從空間上描寫大自然的宏偉,第三段則偏重從時間上描寫大自然的永恆。河水因高山的捐助而奔流不息,草葉因甘瓜的滋潤而絢麗無限,這些生命景象都是永恆的象徵。所以作者用了幾個七言長句來表現它。從短促句式到緩長句式的轉換不僅造成了音樂節奏感的變化,而且進一步渲染了兩種人生境界的對比,即永恆的自然與生命同短暫的帝王功業的對比。末句“傲堯君”的“傲”字,於是顯得貼切而更有力量了。
從上可見:《箕山操》是一首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作品。這是它值得推薦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琴歌是到《箕山操》這裡,才使用了正、反、合的組織結構以及明確的句式對比方法的,在漢以前的琴歌中並未產生這種藝術形式。這一點可以看作《箕山操》在藝術上的貢獻,同時也可以作為判斷作品時代的旁證。另外,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還可以從音樂角度去理解,即《箕山操》的文學特徵同它的音樂表現形式也是一致的。琴歌是一種自娛的藝術,常作即興演唱,演唱方式多為“弦歌”方式——即彈奏一樂句後歌唱一句的方式,所以它更適合用散漫的句式來抒發情志,而不是用細膩的手法描摹形象。正因如此,《箕山操》還具有語言明朗、直抒胸臆的風格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