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門嶺鄧小平舊居

筠門嶺鄧小平舊居

筠門嶺鄧小平舊居坐落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位於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筠門嶺鎮境內,西鄰206國道,東接濟廣高速公路,北有車心溫泉,南有漢仙岩風景名勝區,舊址為清末客家民居,室內設復原陳列,有當年鄧小平同志用過的臉盆和臉盆架,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筠門嶺鄧小平舊居
  • 地理位置:閩、粵、贛三省交界處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當年鄧小平同志用過的臉盆和臉盆架
文化歷史,人物概述,人物簡介,曾任職務,生平事跡,

文化歷史

1932年5月,鄧小平調任中共會昌縣委書記。6、7月間,鄧小平受黨的重託,在筠門嶺壩篤下和芙蓉寨,先後組建了中共會尋安中心縣委和江西軍區第三分區,並任中心縣委書記、三分區政委。從此,鄧小平坐鎮中央蘇區南大門,領導南線軍民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鬥爭之中,在筠門嶺工作、生活了10個月。
鄧小平到南線任職後,根據閩粵贛邊區實際,堅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抵制王明“左”傾錯誤。一是加強了各縣黨政建設,發展黨員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縣區鄉各級黨政組織;二是根據南線軍事鬥爭需要,發展壯大赤衛軍、游擊隊等13528人,採用靈活機動的“十六”字訣,粉碎國民黨“圍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貫徹執行正確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視經濟文化建設;四是積極擴紅支前,擁軍優屬,密切聯繫民眾,關心民眾疾苦,極大地激發了南線軍民的革命熱情。
鄧小平在會尋安卓有成效的工作,卻受到王明“左”傾錯誤執行者的無情打擊,被錯誤的打成“江西羅明路線”的主要代表,1933年3月被調離會昌。但他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在逆境中堅定革命信念,堅持真理的高風亮節;密切聯繫民眾,關愛民眾的優良革命傳統;至今在會尋安人民中傳頌。
舊址為清末客家民居,室內設復原陳列,有當年鄧小平同志用過的臉盆和臉盆架,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概述

人物簡介

鄧小平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
四川廣安人。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轉往蘇聯學習。1926年底動身回國,被派到西北部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軍隊中從事政治工作。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張雲逸等在廣西領導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1931年到位於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曾擔任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紅軍報紙《紅星》報主編和中共江西地方組織的領導工作。1933年由於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曾被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撤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年底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參加了在貴州省遵義縣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曾任職務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後任129師政治委員,同師長劉伯承共同領導創建了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卓有成效地開展了這些地區的抗日戰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後改稱為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1947年同劉伯承一起率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開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性戰略進攻。在對解放戰爭具有重大意義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任總前委書記。他和劉伯承、陳毅等指揮人民解放軍攻克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並向華東、中南、西南各省進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同年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6年至1963年,曾多次赴莫斯科同蘇共領導人進行談判和鬥爭。

生平事跡

文革期間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遭到公開批評和譴責。1969年至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的一個工廠從事體力勞動。1973年3月恢復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首次向全世界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周恩來總理病重以後,他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並於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著手對當時極端混亂的局勢進行整頓,並同當時擁有很大權力的江青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因此受到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了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同年8月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在同年12月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性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在他主持和指導下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次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改革開放後
從1978年以來,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決策人,領導全黨制定和實施新的發展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主張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要堅定不移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四項保證: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打擊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的犯罪活動;整頓黨的組織和作風。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1982年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他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退出領導崗位。1992年春,他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此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根據談話精神作出了"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改革的步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