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語】:答辯
基本解釋
1. [reply;make open answer;reply in argument]∶應答別人的提問,進行辯解。
進行論文答辯
2. [plead]∶特指在法庭上為答覆一種陳述、告發或起訴所作的辯護。
①對別人的責難進行
辯解:律師在法庭上為他答辯。②為自己的
科研成果或論文進行解釋並答覆專家等的提問:論文答辯。③訴訟法上指被告人或被抗訴人對原告人或抗訴人向法院提出的訴訟請求和理由所作的回答或辯解。如果被告人或被抗訴人不作答辯,法院仍可審理,並作出判決。④對自己的論述進行訂正,以及相關的證實而做的一種形式,如
畢業論文的答辯。
引證解釋
指答覆別人的指責、控告、問難等;為個人的行為或論點辯護。
唐
劉肅《大唐新語·懲戒》:“
周矩 為
殿中侍御史,大夫
蘇味道待之甚薄,屢言其不了事, 矩 深以為恨。後 味道 下獄,勅 矩 推之, 矩 謂 味道 曰:‘嘗責 矩 不了事,今日了公事也。好答辯。’ 味道 由是坐誅。”《
舊唐書·楊慎矜傳》:“先令 盧鉉 收太府少卿 張瑄 於
會昌驛 ,系而推之, 瑄 不肯答辯。”
瞿秋白《鬼臉的辯護》:“當你只會喊幾聲‘切西瓜’的時候,就要被敵人看做沒有能力在理論上來答辯了。”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若稍說到正題,他不是冷著臉不答辯,便是避開正面的話鋒,做側面的嘲諷了。”
法律術語
答辯,是指民事(包括刑事附帶的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被告人或被抗訴人,針對
原告人或抗訴人向人民法院遞交的起訴狀或
抗訴狀中提出的問題,依據事實和法律所進行的辯駁。被告人和被抗訴人提出答辯,這是民事、經濟和行政訴訟中的必經程式,也是一項重要訴訟權利。人民法院應當保證他們能正確地行使這一權利,使當事人在訴訟中權利平等。至於當事人拒絕答辯,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依法審理。
教育術語
要點
(1)克服緊張、不安、焦躁的情緒,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順利通過答辯。
(2)注意自身修養,有禮有節。無論是聽答辯教師提出問題,還是回答問題都要做到禮貌應對。
(3)聽明白題意,抓住問題的主旨,弄清答辯教師出題的目的和意圖,充分理解問題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問的現象。
(4)若對某一個問題確實沒有搞清楚,要謙虛向教師請教。儘量爭取教師的提示,巧妙應對。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遇到的困難,努力思考做答,不應自暴自棄。
(5)答辯時語速要快慢適中,不能過快或過慢。過快會讓答辯小組成員難以聽清楚,過慢會讓答辯教師感覺答辯人對這個問題不熟悉。
(6)對沒有把握的觀點和看法,不要在答辯中提及。
(7)不論是自述,還是回答問題,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強調重點,略述枝節;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講,研究不夠深入的地方最好避開不講或少講。
(8)通常提問會依據先淺後深、先易後難的順序。
(9)答辯人的答題時間一般會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內,除非答辯教師特彆強調要求展開論述,都不必要展開過細。直接回答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細節,簡單幹脆,切中要害。
步驟
(1)首先闡述個人的畢業設計簡介。
(2)邊演示邊結合論文進行講解,如功能、設計方法、使用了何種技術、取得了哪些成果等。
(3)回答老師的問題,一般每個學生的答辯時間是15分鐘,最後5分鐘老師提問(老師可能在任何時候提問,不一定會到最後才問)。
學生應結合以上的步驟,採取很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4)充滿自信。增加自信的方法只有自己看熟論文、搞懂設計的原理和步驟。
(5)預先構想老師會問的問題。在答辯前總結自己的畢業設計,回憶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並結合自己的論文,提出10~15個問題(一般提問數量在3~6個問題),模擬答辯現場進行演練,最重要的是準備好這些問題的答案。軟體項目的答辯問題通常圍繞以下問題:某個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使用了怎樣的技術?採用了何種數據結構?哪些是自己編寫?哪些是由構件完成的?這個項目的意義是什麼?對實際工作有哪些指導和價值?
(6)最後,學生必須注意禮貌,上台要向答辯小組問好。徵求老師同意後再開始講述。答辯結束後,無論獲得怎樣的評價都要感謝各位老師。給各位老師留下一個禮貌自信的形象是非常有好處的!還有,克服緊張的心理,保持輕鬆和鎮靜。
常見問題
答辯一般是幾位相關專業的老師根據學生的設計實體和論文提出一些問題,同時聽取學生個人闡述,以了解學生
畢業設計的真實性和對設計的熟悉性;考察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知識面的寬窄;聽取學生對課題發展前景的認識。常見問題的分類如下:
(1)辨別論文真偽,檢查是否為答辯人獨立撰寫的問題;
(2)測試答辯人掌握知識深度和廣度的問題;
(3)論文中沒有敘述清楚,但對於本課題來講尤為重要的問題;
(4)關於論文中出現的錯誤觀點的問題;
(5)課題有關背景和發展現狀的問題;
(6)課題的前景和發展問題;
(7)有關論文中獨特的創造性觀點的問題;
(8)與課題相關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問題;
(9)與課題相關的擴展性問題。
相關資料
哈佛博士如何答辯
在美國拿個博士學位,一般至少要四年。美國的博士學習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修課,各種必修課和專業課的學分必須修滿,課程學完後是博士資格考試。考試淘汰率挺高,我就讀的
哈佛大學,下面一級的學弟學妹們50%沒有通過。第二階段是做論文,這比修課困難多了。
考試的淘汰、外面世界的誘惑使博士路上“逃兵”不斷湧現。我在讀的博士班最初有十個人,五年後,我是班上第一個答辯的,那時已經有五位同學中斷了學習,剩下的四位難兄難弟熬到第六年才答辯。
論文委員會成員大都是懂行的教授。我當時的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有一位是論文指導老師,另外兩位是主要評判,還有兩位是閱讀者。此外,論文委員會還必須請外系的老師做主席,他不必懂相關專業,作用是保證答辯公正地進行,如果有什麼爭執,可以作為外人進行調停。主席通常由學生自己選,在和其他老師發生矛盾時,可以保證有人幫助處於“弱勢”的學生與老師溝通。
我當年是六月初進行答辯的。答辯前一天,導師和我預演了一遍,讓我不要緊張。
委員會主席宣布答辯開始。我的論文寫的是關於美國財稅體制改革對老人健康保險項目的影響。按照慣例,我首先用二十分鐘陳述了論文的要點,介紹了做這個題目的意義,以前的相關研究和我的研究的獨到之處。然後我介紹了理論模型,和基於這個模型上的假設。
最後是實際數據的結果,以及今後的研究方向。每個要點都用幻燈片加以說明。
接著,主席宣布開始提問,真正的答辯開始。第一個提問者是閱讀者,他是專門做經濟統計的,我以為他會問一些有關數據處理的問題。
可出乎意料,那天他對我的理論模型發生興趣,問我,如果改變一個基本理論假設,數據的結果會如何。而這個基本假設是“經典”,從來沒有學生對它提出過疑問。我只好結結巴巴地實話實說,從來沒有想到這個假設會不成立。我看著我的導師,用目光求援。
我的導師是
公共財政領域的權威,他看到我的窘態,趕緊接過話頭。他談了這個假設的歷史,它的優缺點等,表示假設不成立是個很大的理論問題,我以後的研究中不妨探討這個問題。我趕緊點頭同意,總算是體面地過了這一關。
接下來的問題都是關於論文的細節的,比較容易回答。聽眾們看上去都非常滿意我的回答。我舒了口氣:總算有了出色的表現。
還有一位教授問我,這個研究結果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改變現有的稅制。我聽出了“圈套”所在,趕緊表示,我的研究建立在高度抽象的理論模型上,這個模型完全不能代表現實生活,研究結果只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而不是現實生活中問題的正確答案。聽了我的回答,他很高興,說我保持了清醒的認識。
等教授們提完問題,答辯主席宣布其他聽眾也可以發問,同學和朋友們沒有人想再為難我。於是,答辯主席要求所有聽眾退場,他們留下來討論我是否可以通過答辯。
一會兒,主席讓我們進了會議室,她笑容滿面地宣布,經過討論,全票通過我的論文答辯。
文學作品
基本信息
篇名:答辯
體裁:現代詩
原文
掛彩的榮華我當不起,
沒有圓光往我頭上箍,
我道上不許用黃土鋪。
不許矜驕鍍我成金身,
我拒絕“成功”見我一面;
雙手掀住掙扎的紛忙,
我對著黎明,也不要看。
錦袍的莊嚴交給別人,
流汗的快樂得讓給我。
上帝許我純鋼的意志,
要我錘出些慘澹的歌。
可是旌旗鐃鼓我不要,
我道上不用黃土來鋪,
掛彩的榮華我當不起,
哪有圓光往我頭上箍?
賞析
《答辯》一詩,1928年4月10日發表於《
新月》第一卷第二期,它是一首正規的新
格律詩。雖屬
聞一多寫詩生涯尾聲時候的作品,仍免不了“豆腐乾”體的通病。
1928年3月,聞一多偕同
徐志摩、
饒孟侃參加了《新月》雜誌的創刊。由於他遠在南京,編輯事務實際上由徐志摩主持。他發表創作的新詩有《答辯》、《
回來》及一些譯詩。但在《新月》雜誌上,遠不如在《詩鐫》上活躍。他參加《新月》的初衷也和辦《詩鐫》一樣,希望繼續探討新詩的創作問題,但是這個刊物後來的傾向與他的想法相左,他就日趨沉默,但也並不想表白。
據
梁實秋說:
新月社“一多是參加過的,但是他的印象不太好,因為一多是比較的富於‘拉丁區’趣味的文人,而新月社的紳士趣味重些”。(《秋實雜憶》)
聞一多當時的心情是厭惡政治鬥爭,創辦《新月》詩刊時,他認為寫詩可以迴避政治,所以在
新月派中他的活動範圍亦是在詩的領域。聞一多與徐志摩等人只是在新詩形式的探索方面,有共同的愛好,就詩的領域而言,他們總的傾向也是不同的。但是,聞一多當時對中國共產黨所
領導的革命,對魯迅為首的左翼文藝運動,並不理解,對當時
左翼作家批判新月派的鬥爭,雖已感到有所震動,也並不理解,可以說當時他的心境是極其矛盾而又複雜的。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他發表了《答辯》一詩,類似於一個學者的“宣言”,說明自己只願流汗耕耘,黽勉所業而安貧樂道,絕不願
營營役役以博取俗世的榮譽和地位。“掛彩的榮華”、“旌旗
鐃鼓”都不屬於“我”,頭上也沒有象徵榮譽的“圓光”,詩人嚴於律己,“不許矜驕鍍我成金身,我拒絕‘成功’見我一面”;只希望“雙手撳住掙扎的紛忙”,樂意將“錦袍的莊嚴交給別人,流汗的快樂得讓給我”。只願意默默地耕耘,辛勤的勞作以錘鍊自己“純鋼的意志”,耕耘勞頓之餘再“錘出些慘澹的歌”以告慰自己的心靈。
迴避塵世的紛紜鬥爭,退歸田園山水之中以分享牧歌式閒暇生活。實際上,這首詩所表現的只是詩人在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一時迷惘的情緒,並非真正的要“退隱”。詩人既失望於
國家主義者的政治喧囂,不滿於新月派諸人的“純藝術”論,又不理解共產主義運動及左翼文藝,在彷徨之中無所適從,因而只願以“紛忙”而充實自己,完善自己。這首詩正是他複雜心境的一種表現。
就詩歌形式而言,《答辯》一首有為求格律而格律、為堆砌求整齊所顯示出來的瑕疵是非常明顯的,比如第一節第四行和末節第二行相比,較為典型,“我”字之多,節節皆然,幀有千斤重壓之感。另外,從詩的結構而言,首末兩節的意思幾乎一樣,只是在次序和文字上稍加調整,這種前後涵蓋、呼應的手法,突出全詩的主旨,反覆詠唱,效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