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器之二首

《答沈器之二首》是南宋詩人姜夔創作的一組五言律詩。第一首以連續的譬喻比況自己時時出現的天涯滄落之感。第二首借景物抒寫胸臆,使自己的鬱憤之情透紙而出。這兩首詩表達了作者游食江湖的悽苦身世,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哀愁。這兩首詩語言清麗、格調感喟,以宛轉其詞的手法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內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沈器之二首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姜夔
  • 作品出處:《白石道人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沈器之二首
其一
江漢乘流客,乾坤不繫舟。
玉琴虛素月,金劍落清秋。
野鹿知隨草,飢鷹故上鞲。
風流大堤曲,一唱使人愁。
其二
涉遠身良苦,登高望欲迷。
試吟青玉案,不是白銅鞮。
露下秋蟲怨,風高北馬嘶。
槎頭有新味,人在太湖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沈器之:事跡不詳。
②江漢:長江、漢水流域。乘流客:乘船漂泊的人,作者自指,姜夔生長於湖北漢陽,游食於江浙一帶,所以自稱乘流客。乘流,順水而下,順著水流。枚乘七發》:“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
③乾坤:天地間。不繫舟:拴不住的船,比喻自身漂泊不定。《莊子·列禦寇》:“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
④玉琴:白玉裝飾的美琴。素月:皎潔的月亮。
⑤金劍:金光閃閃的寶劍。章碣贈邊將》:“宛轉龍蟠金劍雪,連錢豹躩繡旗風。” 清秋:指秋霜。
⑥隨草:隨草而食。
⑦上鞲(gōu):站到獵人臂鞲上去,臂鞲,古時束衣袖的一種皮革臂套。獵人用以停立獵鷹,見獵物而放飛。
⑧風流:遺風。大堤曲:樂府曲調名,出於《襄陽樂》,內容多寫兒女風情。李白《大堤曲》:“漢水臨襄陽,花開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淚向南雲滿。”從本詩看,沈器之似為襄陽一帶人,故用此曲。
⑨愁:愁思。
⑩涉遠:長途跋涉。良苦:很苦。
⑪迷:迷離難辨。
青玉案:詞調名,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為代表作之一,其中有“采筆新題斷腸句”之語,表達的感情比較悽惻。
⑬白銅鞮(dī):樂府曲調名,李白有“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之句,此曲多寫歌舞歡樂的情緒。
⑭怨:悲鳴。
⑮北馬:指金軍的戰馬。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主持伐金,戰爭失利,金軍分九路南侵,前鋒攻到長江。
⑯槎(chá)頭:船頭。槎,用竹木編成的筏子。
⑰太湖:在江蘇省南部。姜夔曾依范成大居蘇州,在太湖之東,現在流寓臨安,在太湖西面,所以這樣說。

白話譯文

其一
我是在江漢之間乘船漂泊的人,天地之大卻無一處可系纜小船。
美琴空對明月而沒有人去彈奏,金劍沉落於秋霜卻得不到重用。
野鹿懂得到長草的地方去覓食,飢鷹為了食物而甘願受人驅使。
唱一曲有著襄陽遺風的大堤曲,歌聲一起卻不禁令人愁緒滿懷。
其二
長途跋涉身心偕苦,登臨高處遠望家鄉,卻迷離難辨。
吟詠的是悲涼之調的青玉案,不是歡樂之調的白銅鞮。
天降霜露,秋蟲切切悲鳴,高風裡傳來了北馬的嘶叫。
憑依在船頭的滋味與往日不同,我又漂流到太湖之西。

創作背景

姜夔雖一生難以自食其力,但他並不甘願依賴他人生活,很想使自己的才能貢獻於當世。就在他移居杭州的那一年,曾向朝廷進《大樂議》一卷,《琴瑟考古圖》一卷,論當時樂器、樂曲、歌詩之失。但朝臣妒其多能,置之不議。對此,他仍不灰心,兩年後又進《聖宋鐃歌·鼓吹十二章》,雖得下詔免解的優待,但於進士考試中卻未能選中,竟致羈旅天涯,終老布衣。此題兩首,就是他“蓑笠寒江過一生”(姜夔《三高祠》)的自我寫照。 從姜夔的旅蹤和此題的內容看,這兩首詩大約是開禧三年(1207年)姜夔在杭州作。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答沈器之二首》形象地表現姜夔顛沛不定的旅況和身世飄零的感喟。
第一首著重寫羈旅之苦。姜夔自幼隨父官居漢陽,成年後為謀出路,歷江淮,泛洞庭,過維揚,去長沙,行止不定,游食於人。所以此詩首聯即把自己比為一隻“乘流”飄蕩、無處系纜的小船。 “乾坤不繫舟”,以懸殊的反差對比,表現自一己的困頓和孤苦。廣袤無涯的天地之間,竟沒有一個埠頭可讓一葉小舟停舶。
頷聯以美琴空對月亮彈奏,寶劍被人遺忘不用,比喻自己懷才不遇,難遂夙願。但為生計所追,貧乏不能自給,又不得不游食於人。
頸聯進一層以比喻出之:野鹿為生存,而尋覓青草;飢鷹為活命,而飛上獵人臂套。這不是孤立地描寫野鹿和飢鷹,而是借野鹿和飢鷹表露自己的矛盾心理:不想依人作客,偏偏依人作客;很想有所作為,偏偏無所作為。因此,尾聯寫聽到那“風流”的艷歌麗曲,更使自己感到惆悵和落寞。這種孤寂的落寞之情,他在《過德清二首》之二中表現為: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闌乾一點愁。”在《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之三表現為: “秋風低結亂山愁,千頃銀波凝不流。堤畔畫船堤上馬,綠楊風裡兩悠悠。”
第二首著重寫其失意之憤。對於身世飄零的遊子來說,最易觸發情思的是登高望遠。越是久客未歸,越想登高望遠。越登高望遠,越使旅愁增生。
詩的首聯,即表現了作者這類厭倦跋涉、渴望還鄉的悽苦心情。姜夔在另一首詩中也有相似的表述:“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之一)這種輾轉異鄉的愁懷恨緒,難以排遣,又難以言狀,也許有點像長期悒悒不得志,最後憤而退隱蘇州的賀鑄在其《青玉案》中所描繪的那樣:“試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所以頷聯說是“試吟《青玉案》”,其“彩筆新題斷腸句”,幾可解解失意的苦悶牢愁。而像《白銅鞮》之類的歡悅歌謠,根本無心去唱,也無心去聽。
姜夔雖一生困頓,疲於奔波,但對世事國運,並非漠然無睹。頸聯寫秋風驟起,天降霜露,寒蟲的哀鳴,北馬的嘶叫,不時縈迴於耳,使人倍覺悲涼。這既是寫景,更是抒情,對南宋朝廷苟安半壁,女真貴族猖狂進犯表達了一定的憂憤之情。這類淡淡的憂國之情,隱含在姜夔的詩作中,還有例可尋。比如《姑蘇懷古》: “夜暗歸雲繞柁牙,江涵星影鷺眠沙。行人悵望蘇台柳,曾與吳王掃落花。”《除夜自石湖歸苕溪》之二: “美人台上昔歡娛,今日空台望五湖。殘雪未融青草死,苦無麋鹿過姑蘇。”
尾聯寫詩人的境況。姜夔曾依范成大旅居太湖之東的蘇州;而寫作此詩時,又流寓到太湖之西的臨安(今杭州)。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所以詩人孤立於一葉扁舟,面對茫茫湖水,俯仰天地,悄然獨行,再度深沉地慨嘆飄浮無定之愁,落拓失意之憤。
這兩首詩,題旨相同,是詩人獨特的境遇和個性的自然流露。然而取材和表現手法則不盡相同。第一首主要以連續的譬喻比況自己時時出現的天涯滄落之感。第二首主要借景物抒寫胸臆,使自己的鬱憤之情透紙而出。而這種同中有異的特色,又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姜夔秀遠流暢、不著琢煉的詩風,也正體現了大手筆的藝術腕力。

名家點評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王克儉《姜夔詩詞選》:此詩(《答沈器之二首》其一)寫漂零不遇。首聯總寫漂泊不定,旅居他鄉;頷聯慨嘆空負美才,無人賞識;頸聯自嘲游食各地,受人驅使;尾聯悲歌一曲,抒寄離愁。詩為五律,而能揮灑自如,清新流暢,實不多見。
山東大學教授劉乃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姜夔詩詞選注》:詩中以清麗的語言和感喟的格調,反映了自己游食江湖的困窘處境和流落異鄉的悽苦身世,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淡淡哀愁。
雲南大學教授殷光熹《宋詞探美》:《答沈器之二首》表達了作者游食江湖的悽苦身世,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哀愁。二詩借民間流行的曲子,以宛轉其詞的手法,通過它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內涵,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姜夔(1154—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後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一生未仕,往來於贛、湘、鄂、蘇、浙間,故與劉過被人視為早期江湖派代表人物。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與范成大楊萬里多有唱酬。尤以詞著稱,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長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續書譜》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