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轉

筋轉,病症名。因暴力致使傷筋發生扭轉之症。別名,傷筋。即肌腱、肌肉等軟組織損傷。多因跌傷、扭挫所致。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青紫、腫脹,甚至關節屈伸不利。一般可分為扭傷和挫傷,也包括後世文獻中的筋斷、筋走、筋翻、筋強等症。治宜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為主。用舒筋散,並可針灸、按摩、拔火罐、外用海桐皮湯洗之。適當配合功能鍛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筋轉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醫宗金鑒》
中醫解讀,中醫治療,

中醫解讀

筋轉,病症名。因暴力致使傷筋發生扭轉之症。語出《醫宗金鑒》卷八十七,即傷筋症。傷筋是一個中醫辭彙,出《素問·宣明五氣篇》,中醫把除骨骼以外的軟組織都稱作“筋”。四肢的軀幹部位的軟組織損傷統稱為“傷筋”,即“筋轉”。多因鬥毆、扭挫引起。證見傷後局部腫脹疼痛,色呈紫青,甚則關節功能受限,屈伸不利。
傷筋一般可分為扭傷和挫傷,也包括後世文獻中的筋斷、筋走、筋翻、筋強等症。依據時間的長短,傷筋又分為急性傷筋和慢性傷筋。一般傷後兩周內稱為急性傷筋;慢性傷筋一般指急性期失治或治療不徹底,造成局部隱疼或酸痛、功能障礙,常隨勞累及受涼後加重,往往可反覆發作。
傷筋過程如下:早期症狀為劇烈疼痛,局部迅速腫脹,在2~3天內瘀聚凝結,患處功能障礙。受傷3~4天為中期,此時瘀血漸化,腫脹開始小腿,瘀斑轉為青紫,皮膚溫熱,疼痛漸減。受傷2周后為後期,此時這時瘀腫大部分消退,瘀斑轉為黃褐色,疼痛不明顯,功能輕度障礙,此種殘餘症狀,經3~5周消失,功能可恢復。

中醫治療

手法治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記載,按摩法和推拿法是治療傷筋的主要手法,治療傷筋手法一般以按、摩、推、拿四法為主,並輔以揉、捏、擦、滾等手法,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還可選用 拔伸牽引、屈曲按壓、顫抖搖晃、旋轉斜搬等手法,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松解粘連、軟化瘢痕。
藥物治療:外用藥物初期及中期和後期。初期及中期,宜祛瘀消腫,理氣止痛。常用祛瘀 止痛藥膏等敷之。如紅熱較明顯,宜消瘀清熱,解毒退腫。常敷四黃散、清營退腫膏等。症狀較輕者,可搽紅花油萬花油等以舒筋活血。後期,以活血止痛為主。常用寶珍膏、萬應膏等。如肌筋硬拘攣可用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患處。可起到溫經止痛、滑利 關節的作用。一般經冷敷處理24小時後可用活血化瘀酊劑,局部可用傷濕止痛膏貼上,較重的損傷如果皮膚完整,可用傷筋雲南白藥加白酒調敷傷處並包紮,隔日換藥1次,每日2~3次,加理療。如果皮膚有破損不宜局部外用藥物,特別是中藥外敷等,應該及時就醫,去醫院處理。後期以活血止痛為主。常用寶珍膏、萬應膏等。如肌筋硬拘攣(攣縮)可用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患處,能起到溫經止痛、滑利關節的作用。內服藥物傷筋初期腫痛劇烈時,宜散瘀止痛。可服雲南白藥膠囊(2片/次、3次/日)、七厘散等。中期,宜舒筋活血。可服舒筋湯,舒筋活血湯等。後期或陳傷,常兼夾風寒外邪、局部疼痛乏力,活動 功能障礙,宜養血和絡,祛風宣痹。常服小活絡丹、補腎壯筋湯等。
經過上述處理,一般2~3天疼痛減輕,一周后基本痊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