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名。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亦稱筋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虧,筋脈失於榮養所致。可分為外感筋攣與內傷筋攣。常見於痹、痙、中風等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筋攣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
證名。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亦稱筋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虧,筋脈失於榮養所致。可分為外感筋攣與內傷筋攣。常見於痹、痙、中風等病。
證名。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亦稱筋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虧,筋脈失於榮養所致。可分為外感筋攣與內傷筋攣。常見於痹、痙、中風等病。...
《素問·皮部論》:“其(邪)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 王冰 注:“攣,急也。”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肉綻筋攣四蹄脫,七馬死盡無馬騎。”...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發作時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之久。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
攣皆屬肝,經雲∶肝主身之筋膜故也。有熱,經雲∶肝氣熱,則筋膜乾。筋膜乾,則筋 急而 攣是也。...
筋縮就是伸縮範圍減小了,原來能拉一米的筋現在只能拉至半米了。筋縮的“筋”從病理上看,有纖維化,粘連,瘢痕形成,增厚,腫脹,有老百姓所說的“筋疙瘩”形成,...
基本概述語出《素問·痹論》。指以筋的症狀為主的痹證。臨床表規為筋脈拘急,關節疼痛而難以伸張。因筋聚於關節,風寒濕,邪氣侵於筋所致。 筋痹 病名。 ①指...
筋縮,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九肋間動脈後支。主治胃痛,脊強,瘈瘲,腰...
手指攣急為病症名,俗稱雞爪風。指手指拘急攣曲難以伸直的症狀。多因寒凝、血虛、血燥、血不養筋所致,可用桂枝附子湯、四物湯、養血地黃丸、薏苡仁湯等方劑內服...
如《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說:“火動則風生而筋攣脈急。”亦即“木火同氣,熱盛生風。” 3.陰血虧損多由誤治或它病所致。誤治者,即汗、吐、下太...
肌肉粘連是一種肌肉炎症。肌肉粘連相當於中醫的筋結,肩部受風寒濕邪侵襲,容易引起肩周炎,尤其50歲左右的人發病率最高,故又稱“五十肩”。...
據清代學者凌廷堪的《校禮堂文集》、周中孚的《鄭堂讀書記》、康戈武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周明和周稔豐的《易筋洗髓經(修訂本)》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
筋瘤病,病名。發於淺表之筋脈瘤腫。出《靈樞·刺節真邪》。又名石瘤。多因怒動肝火,血燥筋攣所致,或因久立負重而發。症狀見瘤體質較硬而色紫,青筋盤曲,...
陽陵泉人體穴位。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陽之...
由於長期從事站立負重工作,勞倦傷氣,或多次妊娠,氣滯血瘀,筋脈縱橫,血壅於下,結成筋瘤;或驟受風寒或涉水淋雨,寒濕侵襲,凝結筋脈,筋攣血瘀,成塊成瘤;或因外傷...
外科病名。又名石瘤。多因怒動傷肝,血燥筋攣或久立負重而致。瘤體堅而色紫,青筋盤曲,甚則筋露如蚯蚓。本病相當於淺表靜脈瘤、靜脈曲張腱鞘囊腫等。...
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①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且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