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攣

證名。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亦稱筋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虧,筋脈失於榮養所致。可分為外感筋攣與內傷筋攣。常見於痹、痙、中風等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筋攣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
中醫解讀,中醫套用,一、病因病機,二、臨床表現與診斷,三、治療,四、護理與調攝,五、預後與轉歸,

中醫解讀

筋攣,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由於先天發育障礙、損傷、缺血、炎症、癱瘓等原因,使身體某群肌肉持久性攣縮,或皮膚、關節囊、韌帶失去正常彈性而攣縮,引起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統稱為筋攣。
外感筋攣症狀表現為:素無筋骨攣縮之候,一旦惡寒身痛,手足拘攣,不能轉側,此外感寒濕筋攣之症也。若發熱自汗,口燥唇乾,二便赤澀,此外感濕熱筋攣之症也。
內傷筋攣症狀表現為:皮膚乾揭,遍身燥癢,手足難於舉動,漸至肌肉黑瘦,筋脈攣縮,此肝經血少筋攣之症也。若兩足拘緊不能伸,或左右換易作痛,漸至兩臂皆縮,此陽明經濕熱筋攣之症也。

中醫套用

一、病因病機

(一)先天發育障礙
出生後因胎位不正,產傷等原因引起筋攣或關節攣縮畸形,如斜頸等。
(二)損傷缺血
由於損傷後引起血脈破損或受壓,相應肌肉血供不足而變性、壞死,終致瘢痕攣縮,如缺血性肌攣縮等。
(三)邪毒侵襲
風寒濕邪侵入經絡、關節而致攣,如掌腱膜攣縮症、髂脛束攣縮症等。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主要表現為機體的某部位軟組織發生攣縮,肌肉張力增強,被動牽拉時有彈性抵抗感,攣縮部位的關節活動不利,但關節本身並不強直,一旦解除筋攣,關節功能即可恢復。

三、治療

(一)內服法
予以中藥活血化瘀、疏肝理筋或祛風散寒、解毒舒筋等,方用聖愈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二)外治法
予以理筋手法、中草藥熏洗、針灸、理療等,並可配合練功活動,病情嚴重的晚期患者考慮手術治療。

四、護理與調攝

本病貴在預防,早期重點是功能鍛鍊,特別是針對受累肌群的鍛鍊。

五、預後與轉歸

對先天性發育障礙如斜頸等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對損傷缺血引起者如缺血性肌攣縮等重在預防,一旦發生治療效果不滿意;對邪毒侵襲等引起者,如掌腱肌攣縮症也常不能完全的到松解伸直,所以從總的來說筋攣一旦產生,治療效果不滿意,可能或多或少遺留有功能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