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漢字)

筋(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筋是一個漢字,拼音是jin,本意是指附在肌腱或骨頭上的韌帶。該文字在《素問·五藏生成論》和《靈樞·九針十二原》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筋
  • 拼音:jīn
  • 部首:竹
  • 部外筆畫:6
  • 總筆畫:12
  • 五筆86:telb
  • 倉頡:hbks
  • 鄭碼:mqym
  • 筆順編號:314314351153
  • 四角號碼:88227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7B4B
釋義,文獻出處,組詞,古籍解釋,

釋義

①附在肌腱或骨頭上的韌帶:牛蹄筋兒|傷筋動骨。
②可以看見的皮下靜脈管:青筋
③肌肉:筋骨|筋疲力盡(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也說“精疲力竭”)。
④像筋的東西:鋼筋|麵筋|橡皮筋。

文獻出處

筋,肉之力也。――《說文解字》(會意。從肉,從力,從竹。因竹多筋,故從“竹”)。
諸筋者,皆屬於節。――《素問·五藏生成論》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靈樞·九針十二原
強者在內而摩其筋。――《考工記·弓人》
勞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先折筋骨。――清·方苞《獄中雜記》
筋骨盡脫。――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組詞

筋皮(筋骨與皮肉);筋廝鎖(身體已肢解,只剩筋絡相連。比喻山河破碎);筋血(精力與血汗);筋條(身體結實強健);筋馬(筋骨強健而不過於肥壯的馬)。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竻《廣韻》《集韻》《韻會》舉欣切《正韻》居銀切,𠀤音斤。《說文》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禮·曲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周禮·天官·醫師》凡藥以辛養筋。《釋名》筋,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於身形也。 《博雅》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
竹名。《戴凱之·竹譜》筋竹,長二丈許,圍數寸,至堅利,南土以為矛。其筍未成竹時,堪為弩弦。
藥名。《本草》白茅根,一名土筋。
姓,出《姓苑》。
《集韻》渠焉切,音乾。大腱也。 《篇海》俗作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