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等權重指數
- 性質:等權重編制方法
- 目的:確保單個成份股保持權重的相等
- 作用:未來指數基金產品設計的新方向
優勢,傳統方法弊端,基金獲批,投資需謹慎,
優勢
與市值加權編制方法相比,等權重指數編制方法有兩大優勢:一是規避了市值加權指數編制方法中,成份股市值越大,權重越高的現象。市值加權指數以成份股市值為加權因子,成份股市值越大,其在指數中權重越高。而股票市值又等於股本乘以股票價格,也就是股票價格越高,該股票在指數中的權重也越大。這有悖於價值投資原則。等權重指數編制方法則賦予指數成份股相同的權重,並通過定期調整機制,對指數成份股進行高拋低吸,將一段時間漲幅過高的股票賣出,從而規避了上述風險。
傳統方法弊端
部分人擔心等權重指數存在定期調整帶來交易成本問題以及小股票的流動性問題。但等權重指數對成份股權重的定期調整機制,其帶來的超額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交易成本,另外,等權重指數編制方法通常會運用在大盤股指數上,例如標普500指數,其成份股的流動性非常高,一般不會存在流動性問題。
從滬深300(3245.907,-2.62,-0.08%)、上證50、上證180到中證100(2945.237,-7.39,-0.25%),均採用市值加權指數編制,因此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金融股權重過大。以上證50為例,成份股中權重最大的10隻股票有7隻為金融股,而金融股占整個權重比例就達到51%,這將導致投資者的收益與金融股相關度過大。儘管2010年中小盤基金髮行增多,但市場中仍是大盤基金占主角。指數產品看似數目繁多,實則差異度並不大。
事實上,在2009年底,基金公司已經嘗試發行等權重的指數型產品。2009年12月29日,國內第一隻等權重指數基金博時超大盤ETF成立,該基金以上證超大盤指數為跟蹤標的,每隻成份股股票占5%的權重,“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基本上能夠達到我們當時發行時的初衷——等權重可以避免單一股票權重過大的情況。由於指數半年調整一次,20隻股票中權重最大的股票不超過7.2% 。而且通過每半年的調整,會將一些漲幅高的股票權重減少,並提高一些相對漲幅較低的股票的權重,也就相當於將估值較高的股票賣出,買入估值較低的股票,這其中蘊含了價值投資的操作。
基金獲批
投資需謹慎
事實上,目前開發的等權重指數產品中,更分散的市場、行業分布也成為趨勢。如最初開發的上證超大盤 20等權重基金集中投資於上交所,而銀華中證90指數則實現了跨市場投資,去年9月,中證公司還開發出上證行業分層等權重指數供基金公司選擇。另外,基金公司還通過分級等方法,令等權重指數產品更為多元化。長城證券基金分析師閻紅認為,基金公司首先考慮的是豐富產品線,另外走創新通道還可以縮短審批時間。從證監會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請核准進度公示表》來看,走創新通道從呈報材料到獲批僅需兩個半月的時間,較同期申報材料的其他基金有較快的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