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慈寺

等慈寺

等慈寺:故址位於滎陽市汜水鎮趙村東南。唐武德四年(621)在今汜水、王村鎮和高村鄉等滎陽西北一帶發生了一場關係唐王朝命運的關鍵戰役——武牢之戰。結果李世民大敗竇建德,奪取了最後勝利,奠定了唐朝最後消滅王世充,統一中原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等慈寺
  • 故址位於:滎陽市汜水鎮趙村
  • 始建:唐武德四年
  • 時代:唐代
  • 相關:《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
流傳歷史,文物研究,

流傳歷史

李世民登基做皇帝後,為追念在這次戰役中死亡的士兵,頌揚武功,也為昭示其仁慈之心,就將雙方戰死之官兵屍骨集體掩埋,建寺為他們超度亡靈,寺成,名曰“等慈寺”。等慈寺之所以著名,關鍵是因為寺中有2通十分重要和珍貴的大唐名碑。

文物研究

一通是《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該碑刻立於唐貞觀(627—649)初年,顏師古(唐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之祖,著名儒學大師)奉敕撰或書(因碑文“敕”後損一字)。碑高4.7米,寬1.53米,碑首有“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9字篆額。碑身文字為正楷而多魏碑之意,共32行,行65字。其內容記述了唐初武牢之戰的歷史及其唐太宗敕建等慈寺情況,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同時,更由於其字“既有勻淨精勁之風采,又得茂密雄健之精神,結體於精妙見姿勢,下筆峻利而又沉穩,為唐楷中之傑出者”。因此,代代被人捶拓、著錄和臨摹,受到珍愛。一通是《大唐紀功頌》碑。唐高宗李治於顯慶四年(659)八月十五日,東封泰山返迴路過等慈寺時所撰並書。高4.5米,寬1.9米,碑首處有飛白書“大唐紀公頌”5字。碑身內容為歌頌其父皇、太宗李世民大敗竇建德的豐功偉績等。因此碑筆力雄健挺拔,運筆便捷,飛白書額,矯若游龍;碑文縱逸瀟灑;石質細潤,雕刻精細,故被譽為“三絕碑”。碑陰為隨駕大臣許敬宗等的題名。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