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漢語漢字)

筆(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筆,漢語常用字,“聿”是“筆”的本字,最早見於甲骨文,讀作bǐ,其本義為手握由竹管和獸毛製成的軟性書寫工具書寫,後引申指書寫、書畫作品、漢字的筆畫、檔案數量等。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筆
  • 拼音:bǐ
  • 注音:ㄅㄧˇ
  • 繁體字:筆
  • 部首:毛
  • 結構:上下結構
  • 總筆畫:10
  • 筆順:ノ一丶ノ一丶ノ一一フ
  • 字碼:倉頡HLQ;鄭碼MXBD;五筆TVFH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四質 
字源演變,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字形演變
筆,會意兼形聲字。“聿”是“筆”(繁體)的本字,聿的甲骨文(如圖)=(半個“竹”字,一小截竹管)+(又,抓持)。金文(如圖)承續甲骨文字形。筆,從竹從聿,聿亦聲,表示手持末端撮獸毛的竹管在寫字。持“竹”的會意字,表示筆字本義與聿有關且表音,筆與聿並物韻。筆字始見於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簡,《說文》從其結構作“從聿從竹”。隸變時,竹或作艸,這是由於古人把竹也看作艸(《說文》訓竹為“冬生艸”),故竹、艸每相通用;潦草(圖5)的將竹頭寫作“䒑”,但皆非主流。小篆(圖1、圖2)的形體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在筆的末端多加一橫筆,同時增加了“竹”頭部件,以表示筆的材質。隸書(圖4、圖5、圖6)的形體結構直接來自小篆,只是將下面筆頭部分平直化,從而失去了字形的象形性特徵。楷書從《說文》結構作“筆”(繁體),簡化字作“筆”,從竹從毛,會意字,不再是會意兼形聲字。簡體最早見於北齊雋敬碑和房周陀墓誌,後來被確定為正字。(圖4)演化的楷書“筆”和(圖5)演化的楷書“筆”,皆未成為正體。筆的本義是書具。《莊子·田子方》:“舐筆和墨,在外者半。”雲夢秦簡《日書》甲種46背2:“取女筆拓之,則不來矣。”引申指書寫。《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引申指書畫作品。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相國寺舊畫壁,乃高益之筆。”又指漢字的筆畫。《晉書·王羲之傳》:“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又用作量詞,多用於錢款帳目。
甲骨文、金文甲骨文、金文
史傳秦蒙恬造筆,甲骨文“聿”(如圖)及墨書卜文證,至遲在商代,人們已制筆、用筆。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
書寫和繪畫的工具。
pen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說文》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曲禮》
毛筆、鋼筆、原子筆
指字畫詩文等以筆書寫繪製而成的作品。
words
所以過絕人者,唯在才長思遠,口給筆高,德全行潔,強訓博聞之事耳。——葛洪抱朴子·辨問》
一日在仁智殿呈畫,文進以得意之筆上進,第一幅是《秋江獨釣圖》——陸深春雨堂隨筆
筆聖、筆精
散文(相對詩而言)。
prose
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論文書》
筆文、筆述
與文相對待而言,指無須講究情采聲律的敘記套用文。
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是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
漢字的筆畫。
姜白石先生《禊帖偏傍考》雲……‘欣’字‘欠’右一筆,作章草發筆之狀,不是捺。——陶宗儀《輟耕錄·禊帖考》
筆順、收筆、起筆
筆跡、字跡。
stroke
筆形、筆腳
筆法。
以細筆鉤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圖畫》
曲筆、伏筆
指形狀像筆的東西。
電筆
動詞
書寫、記載。
write
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史記·孔子世家》
代筆、筆資、筆吏
量詞
用於錢款、帳目、交易。
一個賞過一百兩,一個賞過六十兩,這兩筆底下皆有原故。——《紅樓夢》第五五回
一筆款
用於書畫筆畫。
他邀小弟到家,臨別時,將此圖相贈,他說是幾筆醜畫,弟回到營中閒坐,偶取來展看,才知道是三晉之圖。——《水滸傳》第九一回
一筆好字
用於書面文辭。
一揮揮就一筆詩,筆翰與羲之無二。——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三】【聿部】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
註:徐鍇曰:“筆尚便疌,故從聿。”

說文解字注

【卷三】【聿部】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
古音在十五部。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廣韻》:鄙密切。《韻會》:逼密切。《正韻》:壁吉切,並音必。《釋名》: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註: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說文》:楚謂之聿,吳人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古今注》: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謂之筆。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於時。蒙恬造筆,卽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記事用之。《法書考》:虞世南云:筆長不過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註:筆,謂書具之屬。
又筆星。《釋名》:筆星,星氣有一枝,未銳似筆也。
又花名。《楚辭》註:辛夷花初發如筆,北人呼為木筆。
又《集韻》:筆別切,音莂。山東謂筆。
又作〈/尹〉。見《漢戚伯樊毅𥓓》。
又《嚴訢𥓓》作〈八/尹〉,見《舉要》。《集韻》或作筆。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小韻聲符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擬音聲調
上古音系
prud
廣韻
鄙密
質B開
質B
入聲
蒙古字韻
puɛ̆
入聲
中原音韻
齊微合
齊微
入聲作上聲
洪武正韻
壁吉
二質
入聲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