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走大中國》是四川文藝出版社在2012年12月1日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陳大剛。
基本介紹
- 書名:筆走大中國
-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 頁數:366頁
- 開本:16
- 作者:陳大剛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113628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筆走大中國(一個人的國家地理)》作者散文集裡傾注了自己一生的人文情懷。從瀘州走出去的著名作家、電視劇《雍正王朝》的編劇羅強烈在《筆走大中國(一個人的國家地理)》序言中寫到:“哲人說過,歷史是地理的第四維。正是一種浸透了人文情懷的歷史意識,構成了大剛這部‘國家地理’的第四維——四維的‘國家地理’,帶來了《筆走大中國(一個人的國家地理)》磅礴噴發的激情、縱橫捭闔的視野、一詠三嘆的筆調、絢麗多姿的文字。”
作者簡介
陳大剛,赤水河邊古藺大山中人,就職於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曾出版《站立天地問》(作家出版社)、《對自己好點》(中國文聯出版社)。《筆走大中國》是作者第三部著作,為個性化旅遊散文集。也是當今中國第一部為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自然風物、歷史人文“樹碑立傳”的旅遊散文集。
圖書目錄
放歌青藏
珠穆朗瑪
絕代三嬌
天境祁連
西北風情
西北望長安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大夢敦煌
依山傍水的“塞上江南”
是誰在唱憂鬱的歌——我的內蒙古感懷
北國風光
一個外省人看北京
天津的洋房子
秦皇島的古
平遙古城意識
泰山極頂
冰雪世界
“飛行”在大連的美麗中
長春二題
哈爾濱的冬天
行走江南
麗江詠嘆調
走向瀘沽湖
散打重慶
“喝”貴州茅台兼“喝”瀘州老窖和郎酒
赤水河風情
信步華中
鳳凰古城漫筆
一唱三嘆說洛陽
武漢二重奏
水上九江
夢裡江南
鄉下人眼中的上海
水也似的江南喲
黃山緣
南國風情
椰風若夢
印象桂林
那年到深圳開眼界
泉州:中國的海上“馬車夫”
尋訪三地
漫步台灣
香港散記
澳門隨筆
我思故我在
大河上下
旅遊天地
“杞人憂天” ——人與自然斷想
後記
珠穆朗瑪
絕代三嬌
天境祁連
西北風情
西北望長安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大夢敦煌
依山傍水的“塞上江南”
是誰在唱憂鬱的歌——我的內蒙古感懷
北國風光
一個外省人看北京
天津的洋房子
秦皇島的古
平遙古城意識
泰山極頂
冰雪世界
“飛行”在大連的美麗中
長春二題
哈爾濱的冬天
行走江南
麗江詠嘆調
走向瀘沽湖
散打重慶
“喝”貴州茅台兼“喝”瀘州老窖和郎酒
赤水河風情
信步華中
鳳凰古城漫筆
一唱三嘆說洛陽
武漢二重奏
水上九江
夢裡江南
鄉下人眼中的上海
水也似的江南喲
黃山緣
南國風情
椰風若夢
印象桂林
那年到深圳開眼界
泉州:中國的海上“馬車夫”
尋訪三地
漫步台灣
香港散記
澳門隨筆
我思故我在
大河上下
旅遊天地
“杞人憂天” ——人與自然斷想
後記
後記
把《筆走大中國——一個人的國家地理》書稿送出之後,人就像犁完一丘大田的水牛,伸長脖子大大出了一口粗氣——從動了心思用文字做《筆走大中國》這件事開始,足足累了五年,現在終於“走”出來了。
其實,一個中國人在中國走,本就算不上什麼事。因為,這就是在自家園子裡走,在自家田地上走。不過,中國這個自家的園子也太大了,田土也太寬.了,從成都飛北京的行程,要是放在歐洲,已經飛了幾個國家;一個西北的沙漠,就可以裝得下好幾個中東國家。一方水土一方風俗,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無論是從地貌到地質結構到氣候,還是從風土人情到宗教文化都非常複雜,而且,中國又恰好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又並且還處於一個特殊的變革時期。所以,要“走”這樣的自家園子,就是“國防”身體,就是打了雞血,也要累出幾身大汗,才能“走”得完,才能“爬”得上山頂。以我為例子,生下來就開始“走”,至今也只能算是在中國文明的大山腳下“走”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用腳來實地走,到今天也才走了中國一百多個城市,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還只是小縣城。所以,我集數十年之“走”和走,實在很狹窄、很欠缺。我只能算作偶爾進入“中國網頁”的“遊客”。
雖然只是“遊客”,但我還是比一般人要走得多些。就有一些朋友經常問我,旅遊中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我的回答可能不算是回答:中國的山水和文明就在那裡。存在就是被感知,最好自己去感受。旅遊中,只要覺得是去遠方,就OK!
其實追溯起來,人從地球上出現就開始了“旅遊”。比如我們中國,祖先們就是在黃河邊上不斷地遊走,從一處草原到另一處草原,從一座山岡到另一座山岡,從一條河流到另一條河流,以尋找更好的土地安家落戶,繁衍族群,壯大部落而形成的。早期華夏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旅遊史”。所不同的是,我們今天旅遊的“適彼樂土”,主要是為心靈“安家”。
族群部落定居之後,城市就出現了。但“旅遊”還在進行。在古代中國,主要是兩類旅人,一是商人,一是政治文化精英。前者的“旅遊”叫經商,古書上叫“商旅”;後者的“旅遊”叫周遊列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韓非子這些著名的“子”,都這樣“旅遊”過。比如,孔子就很High地在泰山上擺出Poss,高分貝大喊“登泰山而小天下”——只是不知道孔子這一廣告創意當時要了多少銀子。他老人家還嚮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以小人之心揣測,孔子一定希望其中有幾個是“櫻桃口”與“小蠻腰”的窈窕淑女。《莊子》一書,是莊子神遊天地六合,與自然萬物、歷史人文對話,用文字構建的思想殿堂與心靈大廈。但裡面也有不少山川風物描寫,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可以當作特殊的遊記來讀的。比如《河伯》中對黃河與北海的描寫,就很傳神,可以算是開了中國遊記體的先河。漢朝的司馬遷同志應該也是一個大旅行家。雖然他是以標準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享譽後世,但支撐《史記》的骨架,就是他年輕時的山川遊歷,所以《史記》也是特殊的遊記——今天的驢友們如果要找自己的“祖宗”,完全可以和司馬迂攀親。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了著名的“子”和司馬遷做表率,中國文人就很追捧“旅遊”,仿佛一生中不爬幾座山,不游幾條河,就算不上是讀書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唐宋時期許多詩人的“行為藝術”,他們大多具有文學達人和旅行達人雙重身份——看到好的風景,當然想顯擺一下,但那時沒有相機,就只有通過文字來表現。中國的山水詩,就是這樣逼出來的。唐朝的“詩鬼”李賀,其創作最為形象,他不斷在路上走,有了好的念頭,就先寫在紙條上,放到行囊中,到“賓館”住下或者回家後,再整理成完整的詩。“旅遊”詩寫得好的,除了李白、自居易、蘇軾這些大師外,我認為柳永也很算一個,他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得掏心掏肺掏血,今天讀來,還要讓我輩感慨唏噓。看來,“有女如雲”的那些江南美眉實在沒白疼他。
中國古代最專業的旅行家,大概只有兩個人:酈道元和徐霞客。酈道元的《水經注》,是地理著作,但同時更是精彩的遊記;徐霞客的著作《徐霞客遊記》,看書名就是旅遊散文。在他們之前,也有專門寫中國地理遊記的書,比如先秦神話《山海經》,從西部的崑崙山寫到東部的大海,從天上寫到地下。不過,那不是個人專著,而是我們這個民族在遠古洪荒集體的“神遊”與“夢遊”記錄。
中國的帝王們也喜歡旅遊。帝王也是人,是人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秦始皇的南巡北巡,臨渤海爬泰山,說白了,就是一種旅遊;當然,你要說秦始皇的旅遊只是副產品,威震四方、維護社會穩定才是主要目的也對。不過,隋煬帝的東遊西盪,乾隆帝的七下江南,應該就是純粹的旅遊。所以,今天媒體上人人喊打的公費旅遊,古已有之,算老賬就要算到那些貪玩好耍的“朕”們身上。
公費出國也可以在古代找到出處。漢朝的張騫、唐朝的玄奘就是。但與這兩次公費出國相比,1405年一1433年間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就沒有策劃好。那純粹是鄭和這個散財童子燒錢的公費出國觀光。而且就是單從旅遊而論,七下西洋也是失敗的。永樂大帝朱棣應該叫鄭和幾個帶上李白、柳永之類的文人,酈道元、徐霞客之類的專業旅行家,寫出沿途的風光勝景,寫出各地的風土人情,在向蠻方四夷揚我國威的同時,也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一些可以遙想當年的文字。當然最好再帶上一大批商人,拓展中國的海外市場,發展出中國的海洋商業文明。最理想的是帶上民政部門和戶政部門的同志,拓展海外天地,對於那些無主島嶼、海灣、海峽,完全可以用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名字來命名。當然,用西施、趙飛燕、貂蟬、楊玉環這些美眉的名字來命名也是可以的。當時太平洋上這樣的島嶼、海灣、海峽是太多了,閉著眼睛一抓就是一大把,沒有人來爭,因為擅長做這些事的歐洲人哥倫布和麥哲倫的父親那時還沒有耍女朋友。最後,還有一件小事鄭和也要做,那就是裝上中國的門牌號碼……
不過,無論古人是自由行,還是公費旅遊,或許是公費出國觀光,我都很羨慕。他們那時是走在原生態中,風景肯定要比我們今天好上許多倍;那時的空氣只要是裝在瓶子中,直接就可以賣給今天的我們——據說,今天中國的空氣品質已排在了世界倒數第五位。對照古詩古文中的風景,我曾經多次“憤青”一樣拍案而起,咬牙切齒控訴前些年和現在的一些開發建設,如“鬼子進村”般的掠奪和破壞,已使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不能勾魂攝魄地“放電”。而且古時李白、徐霞客他們基本上要用腳來走江湖,用生命來體驗大自然,所以感受就刻骨銘心——他們是隨便站在哪兒都有風景,他們隨便一站就是一首詩。放眼而今,人非物也非,他們的許多栩栩如生的體驗,驚心動魄的感受,我們已經無法重複了——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喔,古人的旅遊是鶯歌燕舞之旅,是入木三分的走,是奢侈的身游、心游、神遊、夢遊。對比今天,我不得不又要“憤青”——我們不但無景可看,而且我們的游,特別是那種參團旅遊,更多的時候是“勞命傷財”,既費馬達又費電:“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景點拍照,回家什麼都不知道。”
不過,人要會想。對於當今旅遊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我常常用阿Q的“人生天地間,有時大約未免……”來寬慰,像劉和珍君一樣始終和藹地微笑著。其實,有時回過頭來想,我們也用不著太過自卑,因為今人也有強於古人的地方。這就是我們能夠藉助現代化交通工具,比古人走更多更遠的地方。並且,天可憐見,在西部,在青藏高原,還有原始的處女地,還有離天最近的淨土——這些地方,無論是李白、柳永、酈道元還是徐霞客都沒有去過。特別是我們可以在飛機上鳥瞰——在這一點上,古代的詩人和旅行家們都要悲摧。我特別喜歡英國人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一書中關於飛機上的感受——
飛機的起飛為我們的心靈帶來愉悅,因為飛機迅疾的上升是實現人生轉機的極佳象徵。飛機展示的力量能激勵我們聯想到人生中類似的、決定性的轉機;它讓我們想像自己終有一天能奮力攀升,擺脫現實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雲朵帶來的是一種寧靜。在雲層的下面,是我們的恐懼和悲傷之所。那裡有我們的敵人和同人。而現在,他們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無足輕重。也許我們早已參透了這樣的真諦,但現在,我們倚著飛機冰涼的舷窗,這樣的感覺變得從未有過的真切——我們乘坐的飛機是一位淵博的哲學老師,是聽從波德萊爾的召喚的信使——
帶我走,到遠方。
此地與土,俱是淚…… 飛機對我們視覺感官的顛覆,讓我們驚奇地發現,世界原來還有另外一副面孔。比如,從萬米高空看雲彩,和站在大地上看雲彩,就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景象。我們原來觀念中關於世界的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站在地上的所看,所想,所感。我們的詩歌、繪畫、哲學思考、人生感悟,全部是根植於我們站在大地上這一基本事實。無論是中國的孔子、莊子、李白、蘇軾,還是歐洲的蘇格拉底、康德、普希金、莎士比亞;無論是敦煌莫高窟中的繪畫,還是羅浮宮中的藝術傑作,都是來自於站立大地。所以,我們可能應該對所有已經形成的人類文明成果作重新考量;所以,我們應該通過飛機上的看,創造新的文化、新的審美世界……
我曾用文字記錄了在江漢平原上空感受過的一次審美震撼——
隨著飛機的上升,大地上的一切都隱約了原有的形態,道路、建築、田野、山巒都被扁平化,平庸而蒼白。讓我驚奇的是,在地上看到的混濁的長江,卻因為高空的距離,被過濾了不堪入目的顏色,居然一花獨放地凸現出生命的神采,成了自萬山叢中呼嘯而來的一道白色波光,神龍一樣瀟灑自如地在江漢大地上騰挪跳躍,曲盡其妙。那種飛動豪邁的造型,就如同天人在大地上書寫的象形文字——鐵畫銀鉤,粗獷拙樸,血脈賁張,動感飄逸。我以為這絕對是中國書法的祖宗,中國文字的祖宗。書聖王羲之留在黃鶴樓的那個“鵝”字書法,比不上長江在江漢原野上隨便拐出的彎曲一筆;傳說中的倉頡,肯定是在很高的山上看了長江的飛揚意態,如同醍醐灌頂,在頓悟了天地造化之後,才造出了漢字。我甚至疑心,北京奧運會那個象形文字造型的會徽,就是創作者在飛機上看了江漢大地上長江“書法”之後搞出的山寨版本——因為它沒有長江“書法”的原始荒蠻,浩瀚大氣,神秘空靈……
寫到這裡時,我想到了俄羅斯學者巴赫金說的話:“世界還看不到任何終點,關於世界的終極話語還沒有說出來。世界是開放的、自由的,一切還繫於未來,並且遠遠繫於未來。”所以,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揚祖宗旅遊的光榮傳統,隨時準備背上行囊去遠方,把美麗的旅遊進行到底。記住,還要像美國流浪歌手傑克·凱魯亞克一樣放聲歌唱《在路上》——
自由上路,追尋愛與理想的波希米亞;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2012年11月22日感恩節
其實,一個中國人在中國走,本就算不上什麼事。因為,這就是在自家園子裡走,在自家田地上走。不過,中國這個自家的園子也太大了,田土也太寬.了,從成都飛北京的行程,要是放在歐洲,已經飛了幾個國家;一個西北的沙漠,就可以裝得下好幾個中東國家。一方水土一方風俗,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無論是從地貌到地質結構到氣候,還是從風土人情到宗教文化都非常複雜,而且,中國又恰好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又並且還處於一個特殊的變革時期。所以,要“走”這樣的自家園子,就是“國防”身體,就是打了雞血,也要累出幾身大汗,才能“走”得完,才能“爬”得上山頂。以我為例子,生下來就開始“走”,至今也只能算是在中國文明的大山腳下“走”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用腳來實地走,到今天也才走了中國一百多個城市,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還只是小縣城。所以,我集數十年之“走”和走,實在很狹窄、很欠缺。我只能算作偶爾進入“中國網頁”的“遊客”。
雖然只是“遊客”,但我還是比一般人要走得多些。就有一些朋友經常問我,旅遊中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我的回答可能不算是回答:中國的山水和文明就在那裡。存在就是被感知,最好自己去感受。旅遊中,只要覺得是去遠方,就OK!
其實追溯起來,人從地球上出現就開始了“旅遊”。比如我們中國,祖先們就是在黃河邊上不斷地遊走,從一處草原到另一處草原,從一座山岡到另一座山岡,從一條河流到另一條河流,以尋找更好的土地安家落戶,繁衍族群,壯大部落而形成的。早期華夏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旅遊史”。所不同的是,我們今天旅遊的“適彼樂土”,主要是為心靈“安家”。
族群部落定居之後,城市就出現了。但“旅遊”還在進行。在古代中國,主要是兩類旅人,一是商人,一是政治文化精英。前者的“旅遊”叫經商,古書上叫“商旅”;後者的“旅遊”叫周遊列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韓非子這些著名的“子”,都這樣“旅遊”過。比如,孔子就很High地在泰山上擺出Poss,高分貝大喊“登泰山而小天下”——只是不知道孔子這一廣告創意當時要了多少銀子。他老人家還嚮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以小人之心揣測,孔子一定希望其中有幾個是“櫻桃口”與“小蠻腰”的窈窕淑女。《莊子》一書,是莊子神遊天地六合,與自然萬物、歷史人文對話,用文字構建的思想殿堂與心靈大廈。但裡面也有不少山川風物描寫,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可以當作特殊的遊記來讀的。比如《河伯》中對黃河與北海的描寫,就很傳神,可以算是開了中國遊記體的先河。漢朝的司馬遷同志應該也是一個大旅行家。雖然他是以標準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享譽後世,但支撐《史記》的骨架,就是他年輕時的山川遊歷,所以《史記》也是特殊的遊記——今天的驢友們如果要找自己的“祖宗”,完全可以和司馬迂攀親。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了著名的“子”和司馬遷做表率,中國文人就很追捧“旅遊”,仿佛一生中不爬幾座山,不游幾條河,就算不上是讀書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唐宋時期許多詩人的“行為藝術”,他們大多具有文學達人和旅行達人雙重身份——看到好的風景,當然想顯擺一下,但那時沒有相機,就只有通過文字來表現。中國的山水詩,就是這樣逼出來的。唐朝的“詩鬼”李賀,其創作最為形象,他不斷在路上走,有了好的念頭,就先寫在紙條上,放到行囊中,到“賓館”住下或者回家後,再整理成完整的詩。“旅遊”詩寫得好的,除了李白、自居易、蘇軾這些大師外,我認為柳永也很算一個,他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得掏心掏肺掏血,今天讀來,還要讓我輩感慨唏噓。看來,“有女如雲”的那些江南美眉實在沒白疼他。
中國古代最專業的旅行家,大概只有兩個人:酈道元和徐霞客。酈道元的《水經注》,是地理著作,但同時更是精彩的遊記;徐霞客的著作《徐霞客遊記》,看書名就是旅遊散文。在他們之前,也有專門寫中國地理遊記的書,比如先秦神話《山海經》,從西部的崑崙山寫到東部的大海,從天上寫到地下。不過,那不是個人專著,而是我們這個民族在遠古洪荒集體的“神遊”與“夢遊”記錄。
中國的帝王們也喜歡旅遊。帝王也是人,是人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秦始皇的南巡北巡,臨渤海爬泰山,說白了,就是一種旅遊;當然,你要說秦始皇的旅遊只是副產品,威震四方、維護社會穩定才是主要目的也對。不過,隋煬帝的東遊西盪,乾隆帝的七下江南,應該就是純粹的旅遊。所以,今天媒體上人人喊打的公費旅遊,古已有之,算老賬就要算到那些貪玩好耍的“朕”們身上。
公費出國也可以在古代找到出處。漢朝的張騫、唐朝的玄奘就是。但與這兩次公費出國相比,1405年一1433年間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就沒有策劃好。那純粹是鄭和這個散財童子燒錢的公費出國觀光。而且就是單從旅遊而論,七下西洋也是失敗的。永樂大帝朱棣應該叫鄭和幾個帶上李白、柳永之類的文人,酈道元、徐霞客之類的專業旅行家,寫出沿途的風光勝景,寫出各地的風土人情,在向蠻方四夷揚我國威的同時,也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一些可以遙想當年的文字。當然最好再帶上一大批商人,拓展中國的海外市場,發展出中國的海洋商業文明。最理想的是帶上民政部門和戶政部門的同志,拓展海外天地,對於那些無主島嶼、海灣、海峽,完全可以用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名字來命名。當然,用西施、趙飛燕、貂蟬、楊玉環這些美眉的名字來命名也是可以的。當時太平洋上這樣的島嶼、海灣、海峽是太多了,閉著眼睛一抓就是一大把,沒有人來爭,因為擅長做這些事的歐洲人哥倫布和麥哲倫的父親那時還沒有耍女朋友。最後,還有一件小事鄭和也要做,那就是裝上中國的門牌號碼……
不過,無論古人是自由行,還是公費旅遊,或許是公費出國觀光,我都很羨慕。他們那時是走在原生態中,風景肯定要比我們今天好上許多倍;那時的空氣只要是裝在瓶子中,直接就可以賣給今天的我們——據說,今天中國的空氣品質已排在了世界倒數第五位。對照古詩古文中的風景,我曾經多次“憤青”一樣拍案而起,咬牙切齒控訴前些年和現在的一些開發建設,如“鬼子進村”般的掠奪和破壞,已使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不能勾魂攝魄地“放電”。而且古時李白、徐霞客他們基本上要用腳來走江湖,用生命來體驗大自然,所以感受就刻骨銘心——他們是隨便站在哪兒都有風景,他們隨便一站就是一首詩。放眼而今,人非物也非,他們的許多栩栩如生的體驗,驚心動魄的感受,我們已經無法重複了——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喔,古人的旅遊是鶯歌燕舞之旅,是入木三分的走,是奢侈的身游、心游、神遊、夢遊。對比今天,我不得不又要“憤青”——我們不但無景可看,而且我們的游,特別是那種參團旅遊,更多的時候是“勞命傷財”,既費馬達又費電:“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景點拍照,回家什麼都不知道。”
不過,人要會想。對於當今旅遊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我常常用阿Q的“人生天地間,有時大約未免……”來寬慰,像劉和珍君一樣始終和藹地微笑著。其實,有時回過頭來想,我們也用不著太過自卑,因為今人也有強於古人的地方。這就是我們能夠藉助現代化交通工具,比古人走更多更遠的地方。並且,天可憐見,在西部,在青藏高原,還有原始的處女地,還有離天最近的淨土——這些地方,無論是李白、柳永、酈道元還是徐霞客都沒有去過。特別是我們可以在飛機上鳥瞰——在這一點上,古代的詩人和旅行家們都要悲摧。我特別喜歡英國人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一書中關於飛機上的感受——
飛機的起飛為我們的心靈帶來愉悅,因為飛機迅疾的上升是實現人生轉機的極佳象徵。飛機展示的力量能激勵我們聯想到人生中類似的、決定性的轉機;它讓我們想像自己終有一天能奮力攀升,擺脫現實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雲朵帶來的是一種寧靜。在雲層的下面,是我們的恐懼和悲傷之所。那裡有我們的敵人和同人。而現在,他們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無足輕重。也許我們早已參透了這樣的真諦,但現在,我們倚著飛機冰涼的舷窗,這樣的感覺變得從未有過的真切——我們乘坐的飛機是一位淵博的哲學老師,是聽從波德萊爾的召喚的信使——
帶我走,到遠方。
此地與土,俱是淚…… 飛機對我們視覺感官的顛覆,讓我們驚奇地發現,世界原來還有另外一副面孔。比如,從萬米高空看雲彩,和站在大地上看雲彩,就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景象。我們原來觀念中關於世界的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站在地上的所看,所想,所感。我們的詩歌、繪畫、哲學思考、人生感悟,全部是根植於我們站在大地上這一基本事實。無論是中國的孔子、莊子、李白、蘇軾,還是歐洲的蘇格拉底、康德、普希金、莎士比亞;無論是敦煌莫高窟中的繪畫,還是羅浮宮中的藝術傑作,都是來自於站立大地。所以,我們可能應該對所有已經形成的人類文明成果作重新考量;所以,我們應該通過飛機上的看,創造新的文化、新的審美世界……
我曾用文字記錄了在江漢平原上空感受過的一次審美震撼——
隨著飛機的上升,大地上的一切都隱約了原有的形態,道路、建築、田野、山巒都被扁平化,平庸而蒼白。讓我驚奇的是,在地上看到的混濁的長江,卻因為高空的距離,被過濾了不堪入目的顏色,居然一花獨放地凸現出生命的神采,成了自萬山叢中呼嘯而來的一道白色波光,神龍一樣瀟灑自如地在江漢大地上騰挪跳躍,曲盡其妙。那種飛動豪邁的造型,就如同天人在大地上書寫的象形文字——鐵畫銀鉤,粗獷拙樸,血脈賁張,動感飄逸。我以為這絕對是中國書法的祖宗,中國文字的祖宗。書聖王羲之留在黃鶴樓的那個“鵝”字書法,比不上長江在江漢原野上隨便拐出的彎曲一筆;傳說中的倉頡,肯定是在很高的山上看了長江的飛揚意態,如同醍醐灌頂,在頓悟了天地造化之後,才造出了漢字。我甚至疑心,北京奧運會那個象形文字造型的會徽,就是創作者在飛機上看了江漢大地上長江“書法”之後搞出的山寨版本——因為它沒有長江“書法”的原始荒蠻,浩瀚大氣,神秘空靈……
寫到這裡時,我想到了俄羅斯學者巴赫金說的話:“世界還看不到任何終點,關於世界的終極話語還沒有說出來。世界是開放的、自由的,一切還繫於未來,並且遠遠繫於未來。”所以,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揚祖宗旅遊的光榮傳統,隨時準備背上行囊去遠方,把美麗的旅遊進行到底。記住,還要像美國流浪歌手傑克·凱魯亞克一樣放聲歌唱《在路上》——
自由上路,追尋愛與理想的波希米亞;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2012年11月22日感恩節
序言
我很高興,能為本書洗禮。
我曾經接到大剛從西藏打來的電話,我們在電話中為世界屋脊興奮:那藍得驚心動魄的藍天、白得純潔透明的白雲,那莊嚴肅穆、沉默不語的山峰,那靈氣氤氳、朝潮朝汐的神湖……以及由此而生的超拔絕塵、獨步世界的人文境界;我曾經接到大剛從青海湖邊打來的電話,他說自己正站在金銀灘草原上,看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和那位帳篷里的哈薩克姑娘;我曾經接到大剛從西安華清池旁打來的電話,感謝白居易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女性、譜寫了一曲“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情歌;我曾經在北京送大剛東去,他要坐火車去北戴河領略曹操“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英雄感慨;然後,我又在瀘州與大剛碰面,此時他剛從台灣旅遊歸來,正在構思本書最後一個章節,我笑稱他將在書中把台灣“統一”進來。
這期間,大概有三四年時間,我知道大剛在寫作本書,於是,心裡充滿了一種閱讀的期待;然而,如今捧讀書稿,我期待的這本書,卻超出了我的期待。
一個人的“國家地理”,這是何等大氣而誘人?!——從以珠穆朗瑪群峰為標誌的地球第三極,到中國唯一瀕臨太平洋的台灣東海岸,從海水碧藍的熱帶三亞,到冰封雪飄的北國草原,從鶯飛草長的柔曼江南,到飛沙走石的雄渾戈壁,從若爾蓋草原旁的黃河第一彎,到中原黃土地上的平遙古城,從幾乎隨中國歷史而起的古都長安,到21世紀的現代化大都市香港,從絲綢之路西出陽關,到桂林山水獨自徘徊,從自己的故鄉古藺,到祖國首都北京……從內地四個直轄市、五個自治區、二十二個省,到兩個特別行政區,再到孤懸海外的寶島台灣省,大剛都一一走到,然後,以其浪漫而充沛的激情,去擁抱這三十四塊祖國寶地,選擇其獨特而美麗之處,納入自己的文學王國——如此規模布局的文學性“國家地理”,在我的閱讀中還是第一次見到。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無論是唐太宗看魏徵,還是辛棄疾看青山,都涉及了審美的主體意識問題。雖然大剛花錢、花時間、花體力和花精力,把祖國的行省區域一一走過,並擇其精華納入一書,已經頗為壯觀,但是,本書更為深厚的地方,應該還是那種浸透在“祖國青山”深處的人文情懷。我們知道,數千年來,泰山都被尊為“岱宗”“五嶽之長”,然而,大剛以自己的入文情懷為視點看去,卻認為這是一個“誤會”,他從泰山上的兩乾多處石刻銘文著手,要為泰山洗刷掉自秦始皇封禪始的幾千隼封建政治文化油彩,以及歷代士大夫和文人墨客附庸政治的斑駁痕跡,還泰山一個自然清新的山的面貌一這種人文情懷,決定了大剛這部“國家地理”的深度和廣度。
正是這種熾熱的人文情懷,決定了大剛對自己的“國家地理”的思考和詠嘆、批判與讚美,這是我們從本書中很容易看到的。我想在此指出的是,大剛這種人文情懷,積澱於他的生命歲月,發酵於他的成長曆程。大剛對江南的水的選取和抽象,最早應該來源於他在故鄉煤油燈下的閱讀:越國美女西施在溪邊浣紗,那種水的清凌、紗的飛柔、人的美麗,以及它們千百年來在唐詩宋詞中的吟詠和釀造,直接給了大剛寫作江南之水的原型主題。我們承認,楊貴妃的裙帶關係曾經帶來權貴的飛揚,唐玄宗的不理朝政曾經帶來歷史的動亂,但是,其中有一點我們卻不能否認,那就是情和愛,或者直接說,那就是愛情。尤其是對於常常視女人為繁衍工具的帝王來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來得獨邁千古,當然,也因政治光環的照耀和政治動盪的影響,也來得無比美麗而傷感。白居易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寫出了令人詠嘆不已的《長恨歌》。對於《長恨歌》,大剛肯定不是到西安華清池才讀的,而是從小就吟詠,只不過是到西安華清池畔才化為文章。——所以,我認為,大剛幾乎是在用自己一生的人文積澱寫作本書。
哲人說過,歷史是地理的第四維。正是一種浸透了人文情懷的歷史意識,構成了大剛這部“國家地理”的第四維——四維的“國家地理”,帶來了本書磅礴噴發的激睛、縱橫捭闔的視野、一唱三嘆的筆調、絢麗多姿的文字。
作為朋友,我為大剛得此書而高興。
(作者為著名作家、電視劇《雍正王朝》編劇)
我曾經接到大剛從西藏打來的電話,我們在電話中為世界屋脊興奮:那藍得驚心動魄的藍天、白得純潔透明的白雲,那莊嚴肅穆、沉默不語的山峰,那靈氣氤氳、朝潮朝汐的神湖……以及由此而生的超拔絕塵、獨步世界的人文境界;我曾經接到大剛從青海湖邊打來的電話,他說自己正站在金銀灘草原上,看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和那位帳篷里的哈薩克姑娘;我曾經接到大剛從西安華清池旁打來的電話,感謝白居易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女性、譜寫了一曲“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情歌;我曾經在北京送大剛東去,他要坐火車去北戴河領略曹操“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英雄感慨;然後,我又在瀘州與大剛碰面,此時他剛從台灣旅遊歸來,正在構思本書最後一個章節,我笑稱他將在書中把台灣“統一”進來。
這期間,大概有三四年時間,我知道大剛在寫作本書,於是,心裡充滿了一種閱讀的期待;然而,如今捧讀書稿,我期待的這本書,卻超出了我的期待。
一個人的“國家地理”,這是何等大氣而誘人?!——從以珠穆朗瑪群峰為標誌的地球第三極,到中國唯一瀕臨太平洋的台灣東海岸,從海水碧藍的熱帶三亞,到冰封雪飄的北國草原,從鶯飛草長的柔曼江南,到飛沙走石的雄渾戈壁,從若爾蓋草原旁的黃河第一彎,到中原黃土地上的平遙古城,從幾乎隨中國歷史而起的古都長安,到21世紀的現代化大都市香港,從絲綢之路西出陽關,到桂林山水獨自徘徊,從自己的故鄉古藺,到祖國首都北京……從內地四個直轄市、五個自治區、二十二個省,到兩個特別行政區,再到孤懸海外的寶島台灣省,大剛都一一走到,然後,以其浪漫而充沛的激情,去擁抱這三十四塊祖國寶地,選擇其獨特而美麗之處,納入自己的文學王國——如此規模布局的文學性“國家地理”,在我的閱讀中還是第一次見到。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無論是唐太宗看魏徵,還是辛棄疾看青山,都涉及了審美的主體意識問題。雖然大剛花錢、花時間、花體力和花精力,把祖國的行省區域一一走過,並擇其精華納入一書,已經頗為壯觀,但是,本書更為深厚的地方,應該還是那種浸透在“祖國青山”深處的人文情懷。我們知道,數千年來,泰山都被尊為“岱宗”“五嶽之長”,然而,大剛以自己的入文情懷為視點看去,卻認為這是一個“誤會”,他從泰山上的兩乾多處石刻銘文著手,要為泰山洗刷掉自秦始皇封禪始的幾千隼封建政治文化油彩,以及歷代士大夫和文人墨客附庸政治的斑駁痕跡,還泰山一個自然清新的山的面貌一這種人文情懷,決定了大剛這部“國家地理”的深度和廣度。
正是這種熾熱的人文情懷,決定了大剛對自己的“國家地理”的思考和詠嘆、批判與讚美,這是我們從本書中很容易看到的。我想在此指出的是,大剛這種人文情懷,積澱於他的生命歲月,發酵於他的成長曆程。大剛對江南的水的選取和抽象,最早應該來源於他在故鄉煤油燈下的閱讀:越國美女西施在溪邊浣紗,那種水的清凌、紗的飛柔、人的美麗,以及它們千百年來在唐詩宋詞中的吟詠和釀造,直接給了大剛寫作江南之水的原型主題。我們承認,楊貴妃的裙帶關係曾經帶來權貴的飛揚,唐玄宗的不理朝政曾經帶來歷史的動亂,但是,其中有一點我們卻不能否認,那就是情和愛,或者直接說,那就是愛情。尤其是對於常常視女人為繁衍工具的帝王來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來得獨邁千古,當然,也因政治光環的照耀和政治動盪的影響,也來得無比美麗而傷感。白居易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寫出了令人詠嘆不已的《長恨歌》。對於《長恨歌》,大剛肯定不是到西安華清池才讀的,而是從小就吟詠,只不過是到西安華清池畔才化為文章。——所以,我認為,大剛幾乎是在用自己一生的人文積澱寫作本書。
哲人說過,歷史是地理的第四維。正是一種浸透了人文情懷的歷史意識,構成了大剛這部“國家地理”的第四維——四維的“國家地理”,帶來了本書磅礴噴發的激睛、縱橫捭闔的視野、一唱三嘆的筆調、絢麗多姿的文字。
作為朋友,我為大剛得此書而高興。
(作者為著名作家、電視劇《雍正王朝》編劇)
名人推薦
《筆走大中國》一書,從獨特的視覺感悟自然,觀照人生,反思現實;以赤子情懷和詩人心性禮讚自然天籟,燭照歷史人文。內容深沉廣博,大氣凝重,表現豐富多彩,顯示出一種開闊和大氣的審美境界。
——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 阿來
愛我中華,為國爭光。
——瀘州籍體操名將、奧運五金王 鄒凱
——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 阿來
愛我中華,為國爭光。
——瀘州籍體操名將、奧運五金王 鄒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