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2006年8月30日至9月9日舉行。組委會7月27日在義大利首都羅馬正式宣布了參賽片名單。開幕影片是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導演的《黑色大理花懸案》(The Black Dahlia),閉幕影片是帕沃爾·羅金導演的《奧斯特羅夫》(Ostrov)。香港導演杜琪峯的《放·逐》、台灣導演蔡明亮的《黑眼圈》和大陸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驚喜片)都入圍了競賽單元,爭奪最高獎項金獅獎;馮小剛導演的《夜宴》入選非競賽展映單元;陳木勝導演的《寶貝計畫》入選午夜展映單元;劉傑導演的《馬背上的法庭》將參加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的角逐,賈樟柯導演的《東》則成為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的有力競爭者。台灣導演鄭有傑的《一年之初》入圍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單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時間:2006年8月30日至9月9日
  • 地點:威尼斯
  • 詞性:名詞
基本簡介,獲獎名單,入圍片單,評審名單,

基本簡介

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於台北時間2006年9月10日凌晨徐徐落下帷幕。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將驚喜進行到底,一舉摘取威尼斯影展的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大獎。這也是繼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以來,我國大陸地區的電影人又一次捧得該榮譽,只不過上次是第五代的老謀子,這次是第六代的賈樟柯。因此,《三峽好人》這尊金獅的歷史傳承意義顯得非比尋常。
金獅大獎來之不易
回首三年來的金獅作品:《回家》、《維拉·德雷克》、《斷臂山》。連續對陰鬱、黯淡調子的選擇,對絕望、無奈情感的讀解、對社會中下層弱勢群體生活狀態的關注,似乎形成了既定的審美體系。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雖是清新的川味風情,但鏡頭的“字裡行間”仍飽含著對社會底層的人文關懷,想必正是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態度打動了評審會。
當然,馬可·穆勒主席事前過分張揚的“神秘參賽影片浮出水面”的噱頭和另一部賈氏作品《東》在紀錄片展區參賽的“附加印象分”,一定程度上使這尊金獅獎盃“有種不真實味道”。不過,我們對賈樟柯的尊敬和恭喜卻仍由衷地發自肺腑:感謝賈樟柯老師在不甚靠譜的《世界》後認真反思,回歸“城鄉生態寫實”的傳統強項,並在經歷一番臥薪嘗膽後,以《三峽好人》再次一鳴驚人。
最佳導演實至名歸
同樣以映射社會真實狀態著稱的,是因《絕密隱私》榮膺最佳導演銀獅獎的84歲耄耋老人阿倫·雷乃。自1961年憑藉《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問鼎金獅大獎後,時隔三十五年,水城再次向這位“健在的新浪潮代表人物”頂禮膜拜--與5月的坎城電影節致敬肯·洛奇的方式何其相似(《風吹稻浪》的金棕櫚獎)。
《絕密隱私》改編自戲劇大師阿蘭·艾克本的同名作品。雷乃先生,用區區兩小時的時間,緊緊抓住原作的神髓,以顛覆式的網狀改編結構、爐火純青的調度和控制,打造了一出足以令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汗顏的精彩群戲,探討現代都市人孤寂的內心世界。
因患得患失執著過去而辛苦勞累之人、因迷失生活目標而辛苦輾轉之徒、因忘記愛情沉迷欲望而辛苦恣睢之輩……各種社會問題和盤托出。難怪當地影評人盛讚《絕密隱私》完全應該入選當代法國社會課的教材。四戰威尼斯的一金一銀兩座獅子,充分見證了雷乃大師這段影史傳奇。於是,最佳導演的封號眾望所歸。
影帝爆冷影后正常
我在昨天的預測里把本-阿弗萊克的名字寫在影帝候選中,曾引起部分人民民眾不滿。儼然淪為“萬用票房毒藥”的小本,在與兩位珍妮佛的情事緋聞風暴中幾乎斷送了前程。所幸《好萊塢莊園》的發行方焦點影業不按常理出牌--欲令事業起死回生的小本,使出渾身解數的“入魂”演技,鬼魂附體一般絕妙再現了上世紀50年代老明星喬治·里維斯的逼人魅力。於是,繼本土前輩西恩·潘和大衛·斯特雷澤恩之後(《21克》、《晚安,好運》),又一位好萊塢出身的威尼斯影帝誕生。
贏得最沒懸念的,莫過於新科影后--伊莉莎白二世《女王》“陛下”海倫·米倫。貴為“英倫銀幕三女神”之一(與麥琪·史密斯、朱迪·丹奇並稱)的“米倫大姐大”,素來以勇敢嘗試各色題材而聞名於世(前幾年還曾在《月曆女郎》中高調全裸出鏡)。不僅外形相似,華麗冰冷的壓迫性演技更堪稱女王角色的不二人選。
上個月在艾美獎上剛剛憑《伊莉莎白一世》封后最佳電視電影女演員,這位“女王專業戶”便馬不停蹄地御駕親征,眼下又於水城登基--如此技驚四座的表現,難怪在攝製之初遊行抗議“歪曲王室形象”的保皇民眾,獲悉海倫·米倫出演後立即欣然接受。繼前年的艾美達·斯丹頓之後(《維拉·德雷克》),又一位高齡的英國籍威尼斯影后誕生,可謂英倫演員功力出眾的有力佐證。不僅如此,《女王》海倫·米倫極有望重複斯丹頓當年的軌跡,手捧銀獅笑望奧斯卡。當然,同樣躋身沖奧種子行列的,還有“偶像派影帝”阿弗雷克。
由是觀之,法印混血的女星伊希爾·勒貝斯柯多少有些無奈。雖然《影無形》里放棄了事業與愛情、隻身遠赴印度尋找生父的角色,帶給她極大的演技空間,但面對經驗、技藝均更勝一籌的米倫前輩,也只能以“最佳新人獎”抱憾而歸。其實,更遺憾的是《影無形》的導演伯努瓦·雅克,天然去雕飾的創作風格,使他長期與最佳導演的頭銜擦肩而過--老人家成就的眾多年輕演員,卻已是桃李滿天下。
獎項平衡啞然失笑
亞洲電影“爆冷”奪冠,歐美部分的利益分配顯得格外複雜。最終,用另類眼光注視未來社會的《人類之子》以寫實的草根主義映像,征服了評審挑剔的眼光,斬獲最佳攝影的技術貢獻獎。由於主演海倫·米倫的“喧賓奪主”而與其他大獎失之交臂的《女王》,以最佳編劇獎的方式獲得補償--威尼斯評審團再次借鑑了坎城用編劇獎打發阿莫多瓦的《回歸》的舉措,難逃東施效顰之嫌。
更大的笑話來自義大利本土作品《他們的相遇》的“特殊金獅獎”。想必主席團自覺對東道主尚有虧欠,便專門開設了亘古未有的“銀獅新發現獎”,贈與另一部義大利電影《金色大門》--可惜,視之為羞辱的亞平寧媒體似乎並不領情。此外,非洲文藝片《達萊特》捧得評審會特別獎。法國短片《Comment on freine dans une descent》喜獲最佳短片金獅獎,另一個同類獎項歐洲最佳短片則由《The Making of Parts》勝出。
地平線單元的編外驚喜
令賈樟柯成為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風雲人物的另一要因,便是三峽移民紀錄片《東》斬獲歐洲紀錄片協會與歐洲藝術協會獎的喜訊。勇於拓展紀錄片領域,既為內地電影帶來嶄新的榮譽,又使賈老師全面開花。儘管歐洲紀錄片協會與歐洲藝術協會獎,以及張元(blog)受封的“羅伯特·布萊森獎”,難掩非官方部門或非競爭單元的事實,但畢竟金獅在手。除了慶祝,我們還有什麼好矯情的?
何況還有一件錦上添花的喜事。未能進入競賽單元的《馬背上的法庭》,一舉奪得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影片大獎,堪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部小品性質的文藝片由中青年導演劉傑掌勺,聚焦改革開放以來在司法改革中存在的種種社會現象。而因前段時間的“戲霸風波”成為時下爭議指數No.1的演員--表演藝術家李保田先生領銜主演,更為《馬背上的法庭》增加了話題性。
地平線單元的另一部獲獎電影,是“美國東海岸影人的驕傲”斯派克·李導演的《When the leeves broke》。這部全面捕捉本土災難--罕見颶風卡特琳娜襲擊紐奧良的作品,獲得地平線單元的紀錄片獎早在預料之中。黑人導演斯派克·李不愧為全能選手,今年春天公映的犯罪驚悚片《內部人士》剛剛賺得一片盛讚與接近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轉型紀錄片後又立即在水城有所斬獲,著實令人欽佩。
綜上所述,在《三峽好人》擒獅成功的佳音里,全球一家的電影人告別了清秀柔婉的麗都島、告別了莊嚴肅穆的聖馬可廣場,等待明年在水城的旖旎風光里重逢。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到此結束,我們祝願明年有更優秀的中國電影滿載而歸。

獲獎名單

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獅獎
最佳導演銀獅獎
銀獅“新發現”獎
評審會特別獎
最佳男演員
最佳女演員
最佳編劇
最佳技術貢獻獎(攝影)
最佳處女作獎
 《Khadak》
最佳新人獎
 伊斯爾德·勒貝斯科《影無形
最佳短片金獅獎
 《Comment on freine dans une descent》
電影節特別獎
 《與他們相遇》
地平線單元獲獎名單
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大獎
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
斯派克·李《When the leeves broke》
終身成就獎
終身成就獎
 大衛-林奇
羅伯特-布萊森獎
羅伯特-布萊森獎
其他獎項
歐州最佳短片
 《The Making of Parts》

入圍片單

《消逝的星星》吉安尼·阿梅利奧
與他們的相遇讓-馬里·斯特勞布、丹尼奧勒·惠勒特

評審名單

評審團由主席法國女演員凱瑟琳·德納芙和另外六個評審團成員組成,他們是韓國導演兼攝影師朴贊郁、西班牙電影導演畢加斯·路納(BigasLuna)、葡萄牙老牌電影製片人寶羅·布蘭科、美國著名導演卡梅隆·克勞、義大利演員兼導演米切勒·普拉西多和俄羅斯著名女演員查爾潘·卡瑪托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