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屆泰迪獎(33rd Teddy Awards)又稱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獎,是由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泰迪贊助協會(TEDDY Sponsorship Society)主辦的電影類獎項。
第33屆泰迪獎共設定6個獎項,評選範圍為所有參加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與LGBTQAI+相關的影片。最終《綠色星球的簡史》獲得最佳劇情片,《勒莫貝爾》獲得最佳紀錄片,《熵》獲得最佳短片。
德國時間2019年2月15日,該屆泰迪獎頒獎典禮在德國柏林羅莎·盧森堡廣場的人民劇院(Volksbühne Berlin)舉行,由ALEX TV進行直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33屆泰迪獎
- 外文名:33rd Teddy Awards
- 別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獎
- 類型:電影類獎項
- 國家地區:德國
- 頒獎時間:2019年2月15日(德國時間)
- 頒獎地點:德國柏林羅莎·盧森堡廣場人民劇院
- 主辦方: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贊助協會
獎項歷程,獎項主持,獎項評審,入圍名單,競賽單元,展映單元,獲獎名單,獎項評析,
獎項歷程
德國時間 | 日程 |
---|---|
2018年10月31日 | 參賽長片報名截止 |
2018年11月15日 | 參賽短片報名截止 |
2018年11月15日至12月21日 | 讀者評審會報名 |
2018年12月13日 | 公布頒獎典禮主持人 |
2018年12月17日 | 公布該屆泰迪獎海報 |
2019年1月4日 | 公布讀者評審會成員名單 |
2019年1月27日 | 公布泰迪特別獎獲得者 |
2019年1月28日 | 公布競賽評審會成員名單 |
2019年2月15日 | 頒獎典禮 |
慶祝秀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主持
環節 | 主持人 |
---|---|
頒獎典禮 | Jack Woodhead |
Säye Skye | |
Sam Vance-Law | |
Hugo Duquette | |
Mona & Laura | |
馬庫斯·帕貝斯特(Markus Pabst) | |
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 | |
謝爾敏·朗霍夫(Shermin Langhoff) | |
慶祝秀 | S Ruston & Friends |
VJ Alkis | |
Yrzck | |
aMinus | |
Das blaue Wunder | |
Magnus & Norbert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評審
評審類型 | 評審姓名 | 備註 |
---|---|---|
競賽評審會 | Sandra Hezinová | 捷克製片人、導演、電影節策劃人 |
Paul Struthers | 美國製片人、導演、電影節策劃人 | |
María Paula Lorgia | 哥倫比亞電影節策劃人 | |
Kevin Mwachiro | 肯亞作家、詩人、電影節策劃人 | |
英國作家、演員、藝術家、製片人、電影節策劃人 | ||
中國作家、製片人、電影節策劃人 | ||
Abdrea Kuhn | 德國電影節導演、策劃人 | |
讀者評審會 | Amanda Halbrock | 德國業餘電影愛好者 |
Fabian Schäfer | 保加利亞業餘電影愛好者 | |
Oliver Maus | 奧地利業餘電影愛好者 | |
Katayun Pirdawari | 德國業餘電影愛好者 | |
Gerlinde Kenkel | 德國業餘電影愛好者 | |
註:競賽評審會由專業電影人組成,評選最佳劇情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泰迪評審團獎4項獎; 註:讀者評審會由業餘電影愛好者自主報名,經泰迪贊助協會篩選後組成,評選泰迪讀者獎1項獎。 | ||
參考資料來源: | ||
入圍名單
競賽單元
類型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劇情片 | 《再見,南屏晚鐘》(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 中國、西班牙 | |
《蜂鳥》(벌새) | 韓國 | ||
《綠色星球的簡史》(Breve historia del planeta verde) | 聖地亞哥·洛薩 | 阿根廷、德國、巴西、西班牙 | |
《布爾比爾能唱歌》(Bulbul Can Sing) | 印度 | ||
《惡魔們》(Demons) | 丹尼爾·輝 | 新加坡 | |
《腳下的土地》(Der Boden unter den Füßen) | 奧地利 | ||
《車道》(Driveways) | 安德魯·安 | 美國 | |
《簡單的愛》(Easy love) | Tamer Jandali | 德國 | |
《伊莉莎與瑪瑟拉》(Elisa y Marcela) | 西班牙 | ||
《葛麗泰》(Greta) | Armando Praça | 巴西 | |
《在我們變老前》(Heute oder morgen) | 托馬斯·海爾默 | 德國 | |
《酸世代》(Кислота) | 亞歷山大·戈爾奇林 | 俄羅斯 | |
《刺膚》(Knives and Skin) | 珍妮弗·里德 | 美國 | |
《聖獸》(La fiera y la fiesta) | Laura Amelia Guzmán、Israel Cárdenas | 多米尼加、阿根廷、墨西哥 | |
《家庭成員》(Los miembros de la familia) | 馬特奧·本迪斯基 | 阿根廷 | |
《猴子》(Monos) | 哥倫比亞、阿根廷、荷蘭、德國、瑞典、烏拉圭 | ||
《怪物們》(Monștri.) | 馬呂斯·奧爾泰納努 | 羅馬尼亞 | |
《Mother, I Am Suffocating. This Is My Last Film About You.》 | Lemohang Jeremiah Mosese | 賴索托、卡達 | |
《蛇夫座》(Serpentário) | 卡洛斯·康塞桑 | 安哥拉、葡萄牙 | |
《美翻了》(So Pretty) | Jessie Jeffrey Dunn Rovinelli | 美國、法國 | |
《同義詞》(Synonymes) | 法國、德國、以色列 | ||
《震盪》(Temblores) | 瓜地馬拉、法國、盧森堡 | ||
《馬尾藻海的奇蹟》(To thávma tis thálassas ton Sargassón) | 西拉斯·佐美卡斯 | 希臘、荷蘭、德國、瑞典 | |
紀錄片 | 《諾瓦利斯的藍玫瑰》(A Rosa Azul de Novalis) | Gustavo Vinagre、Rodrigo Carneiro | 巴西 |
《坑》(Die Grube) | Hristiana Raykova | 德國 | |
《我希望你回來》(Espero tua (re)volta) | Eliza Capai | 巴西 | |
《錯誤的信仰》(False Belief) | Lene Berg | 挪威 | |
《勒莫貝爾》(Lemebel) | Joanna Reposi Garibaldi | 智利、哥倫比亞 | |
《正常的》(Normal) | 阿黛爾·圖利斯 | 義大利、瑞典 | |
《別指望我會尖叫》(Ne croyez surtout pas que je hurle) | 法國 | ||
《美與瞬間》(Schönheit & Vergänglichkeit) | 安娜卡特林·亨德爾 | 德國 | |
《搜尋伊娃》 | Pia Hellenthal | 德國 | |
短片 | 《藍男孩酒吧》(Blue Boy) | 阿根廷、德國 | |
《熵》(Entropia) | Flóra Anna Buda | 匈牙利 | |
《四個四重奏》(Four Quartets) | 英國 | ||
《Héctor》 | Victoria Giesen Carvajal | 智利 | |
《梅爾先生》(Lidérc úr) | 匈牙利、法國 | ||
《帕西》(Parsi) | 愛德華多·威廉士、Mariano Blatt | 阿根廷、丹麥 | |
《Vivir en junio con la lengua afuera》 | Coco Fusco | 美國、古巴 | |
《尤麗婭與朱麗葉》(Yulia & Juliet) | Zara Dwinger | 紐西蘭 | |
參考資料來源: |
展映單元
類型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全景40單元(Panorama 40) | 《工作人員》(The Attendant) | 英國 | |
《Blue Diary》 | 美國 | ||
《好朋友》 | Arthur J. Bressan Jr. | 美國 | |
《芬蘭湯姆》(Daddy and the Muscle Academy: Tom of Finland) | 芬蘭 | ||
《Das Geräusch rascher Erlösung》 | 威蘭德·斯派克 | 德國 | |
《Fear of Disclosure》 | David Wojnarowicz、Phil Zwickler | 美國 | |
《Jean Genet is Dead》 | 英國、希臘 | ||
《夜夜夜狂》(Les nuits fauves) | 法國、義大利、英國 | ||
《The Making of Monsters》 | 加拿大 | ||
《曼德拉的司機》(The Man Who Drove with Mandela) | Greta Schiller | 英國 | |
《Max》 | 美國 | ||
《狗臉的歲月》(Mitt liv som hund) | 瑞典 | ||
《23輪自畫像:1989-1991中大衛·沃納羅維奇生活的一章》(Self-Portrait in 23 Rounds: a Chapter in David Wojnarowicz's Life, 1989-1991) | Marion Scemama | 法國 | |
《Split – William to Chrysis; Portrait of a Drag Queen》 | Andrew Weeks、Ellen Fisher Turk | 美國 | |
《大戰前100天》(Сто дней до приказа) | Hussein Erkenov | 蘇聯 | |
《Welcome to the Dome》 | 約翰·海克 | 德國 | |
《夜》(The Night) | 周豪 | 中國 | |
經典單元(Retro) | 《Compartment》 | 伊娃·C·海德曼 | 德國 |
《Dress Rehearsal und Karola 2》 | Christine Noll Brinckmann | 西德 | |
《八卦小報圖片中的道林·格雷》(Dorian Gray im Spiegel der Boulevardpresse) | 西德 | ||
《雌性行為不檢》(Female Misbehavior) | 德國、美國 | ||
《花園》(The Garden) | 英國、德國 | ||
《Zärtlichkeiten》 | Maria Lang | 西德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獲獎名單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國家/地區 |
---|---|---|
最佳劇情片(Best Feature Film) | 《綠色星球的簡史》 | 阿根廷、德國、巴西、西班牙 |
最佳紀錄片(Best Documentary/Essay Film) | 《勒莫貝爾》 | 智利、哥倫比亞 |
最佳短片(Best Short Film) | 《熵》 | 匈牙利 |
泰迪評審團獎(TEDDY Jury Award) | 《再見,南屏晚鐘》 | 中國、西班牙 |
泰迪讀者獎(TEDDY Readers’ Award) | 《綠色星球的簡史》 | 阿根廷、德國、巴西、西班牙 |
泰迪特別獎 (Special TEDDY Award) | 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 | 德國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評析
聖地亞哥·洛薩執導的電影《綠色星球的簡史》獲得了第33屆泰迪獎最佳劇情片,這是一部奇特的類型片混合體,電影講述了三位LGBTQ朋友在他們已故祖母的房子發現了一個真正的外星人,並決定將其送回它原來的星球的故事,該部電影也受到了柏林電影節觀眾的認可,獲得了泰迪讀者獎。紀錄片《勒莫貝爾》聚焦於已故智利同性戀作家勒莫貝爾,細膩地展現了這位傳奇人士的一生,因此獲得該屆泰迪獎最佳紀錄片。而泰迪評審團獎則花落中國電影《再見,南屏晚鐘》,該片是導演相梓的處女作,聚焦於一個因性取向帶來重重矛盾的中國家庭。(美國《好萊塢報導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