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

第十六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

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WCCES)的概念最初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瑟夫·卡茨(Joseph Katz)和其他一些比較教育學者提出的。1970年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的第一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上,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正式成立,一年後更改為現在的名稱。

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下屬機構,由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比較教育學會組成。1970年只有5個會員單位,2007年發展到36個,2015年已達到47個。大部分會員單位都是各個國家的比較教育學會,但也有以區域為基礎的比較教育學會(例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國際與比較教育學會)和以語言為基礎的比較教育學會(例如法語區比較教育學會)。

WCCES一直保持著鬆散耦合的組織結構,學會的秘書處所在地秘書長所在地保持一致。第一個秘書處設在加拿大,後來設在幾個不同地點,包括瑞士日內瓦的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香港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世界比較教育大會一般每三年舉行一屆,地點各不相同。首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在渥太華舉行,迄今已經舉辦15屆。2016年8月,第十六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在中國的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十六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
  • 舉辦時間:2016年8月
  • 舉辦地點:北京師範大學
基本信息,活動介紹,大會分主題介紹,

基本信息

有“比較教育學科奧運會”之稱的第十六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22日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這是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成立40多年來第一次在中國舉辦,來自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活動介紹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教育中的辯證法:比較的視角”。大會開幕式由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主持,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北京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劉川生、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會長卡洛斯·阿爾貝托·托雷斯、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後致辭。
中外學者將圍繞“全球化和本土化、數量和質量、市場化和公共化、傳統與現代、公平與效率、自治與問責、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多樣化與標準化、集權與分權、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女性主義與男性主義、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等問題進行探討。

大會分主題介紹

1.全球化和本土化
近年來,有關教育實踐、話語或政策在全球“流動”的一些相關研究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這些研究分析了它們如何被不同地方接納並本土化的過程。有的學者研究全球教育政策對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影響,有的則更多關注全球化對本土文化、語言和傳統的衝擊。全球化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成為教育界熱議的話題之一。該分主題主要是邀請一些運用恰當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的學者分享他們有關全球化和本土化對教育影響的研究成果。
2.數量和質量
自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各級教育的入學率都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然而,學生數量與教學質量並不總是匹配的,也就是說學生數量的增加並不能代表教育質量的提升。目前,如何權衡學生入學率的上升與教育質量下滑之間的關係成為很多教育學者研究的焦點。此外,教育對經濟成長影響的研究也已經轉變為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過去,平均受教育年限被作為教育促進經濟成長的一個主要驅動力。但是近年來,學習的方法(衡量教育質量的核心)卻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成長的強有力因素。在對成人的研究中,比如國際成人能力評估(PIAAC),對更高技能的熟練掌握程度逐漸超越文憑證書的重要性開始成為主要勞動力市場中僱主選聘求職者的獨立影響因素。總之,學生數量和教育質量已經成為比較教育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兩個研究維度。
此分主題的論文或者政策報告主要是關於教育數量和教育質量的問題,或二者之間相關關係的研究。該專題以一個綜合的、全面的和多維度的視角,審視和理解教育質量問題,具體包括:投入(如教師培訓、教學時間、班級規模、學生人均支出),過程(如有效教學、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產出(如學習結果的多樣化、教師參與度)。召集人鼓勵各種相關論文的申請,包括幼兒教育、成人教育、正式和非正式教育以及公立和私立教育等。
3.市場化和公共利益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新自由主義和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教育界越來越傾向於採用市場化的價值觀、原則和方法作為教育政策制定和管理的導向。將這一模式套用於教育發展中,又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每一個教育系統應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在獲得這一模式帶來利益的同時減輕市場化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教育,作為一種公共事業應該被如何重新界定?可以理論和事實為基礎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這一專題組的論文主要圍繞教育市場化,尤其是對教育作為公共事業本質的相關研究展開。
4.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教育的革命性變革。毫無疑問,技術革新和科學發現為學習、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科研產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對於科學作為教育的工具和以科學和技術為依據的教育內容與其他學科相關性差異的批判性審視會使人們思考一些根本性問題,包括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終結、知識的獲得與創新、社會教育的模式等。由科學和技術驅動的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對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構成實際和潛在的威脅。比較教育研究的發展也反映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之間的矛盾。
因此,本分主題旨在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主題下討論當前比較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期望在此次會議中探討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二者之間調和的可能性。
5.傳統與現代
有部分學者將“傳統”定義為身份歸屬、思維和行為方式。它是當代發展的根基。同時,現代社會也將創新的理念和新型的實踐方式帶入教育領域,使教育更加多樣化。近年來,“現代”和“傳統”的關係被重新界定,越來越多的學者反對將二者看作是孤立的或者對立的。作為一個整體,“傳統”和“現代”似乎並不是針鋒相對的。但是當“傳統”和“現代”在教育中相遇時,我們該如何抉擇,才能不負未來?我們應該怎樣轉變教育傳統,向教育現代化邁進?相關問題都將在這一分主題中展開激烈的討論。
6.多樣化和標準化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各種國際教育評估、教育排名的影響,教育標準化似乎越來越成為全球教育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然而,多樣化也確實使不同國家的教育經歷更有趣、更多樣、更生動、更有價值。此分主題主要討論教育標準化的可預期性和可能性,尤其是其對教育多樣性的影響。就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而言,教育的多樣性和標準化又意味著什麼?面對文化的多樣性,標準化的教育又該如何保持其多樣性的一面?倘若各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教育的標準化又該怎樣才能得以實現?
本分主題的目標是在當前各國各教育機構熱衷於對教育進行國際評估和排名的大趨勢下,探討這種現象的複雜性,以及伴隨這種趨勢給教育帶來的利益和挑戰。
7.公平與效率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演變、人口的變化以及政治走向的影響,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種發展或者轉變不僅包括學前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還涉及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加深我們對世界本真的理解,豐富我們的文化內涵,開發我們的潛力的同時,重塑我們的角色,使我們具有多重身份。通過教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是促進我們個體發展的核心要素。這些知識和技能能夠提高我們的謀生能力,使我們獲得更多的機遇,成為增加幸福的砝碼。近年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也逐漸被聯合國各成員國視為優先發展領域。
公平和效率是教育發展必須面臨的兩個重要議題。二者之間的博弈對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公平發展對於增進社會凝聚、落實教育權利、促進均衡發展以及實現所有學習者的潛能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必須高效利用教育資源,確保所有公民都能受教育,充分利用稀缺資源,合理統籌國內外各種教育資源。
8.集權與分權
這一分主題要求提交關於治理改革的議程以及國家在教育政策和實踐中角色的改變的論文。總體說來這一議程包含一系列旨在改善教育服務落實情況的策略,其中包括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教育權力的下放。這些政策意味著國家應當避免做出直接性的規定,而應著力於計畫和評估。通過質量保障和評估機制,國家能夠判斷教育的提供方(各級各類學校和大學)是否達到了教育的最低標準。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對於“教育系統決策最適合在哪一級做出”這一問題就存在著廣泛的爭議。全球以及區域政策機構往往是權力下放強有力的擁護者,很多政府也力圖採取措施減少中央對教育的決策,同時加強學校的教育決策權。通過實行這樣的政策,國家儘量避免直接對學校進行管理。而權力下放政策也主要通過社區等基層單位參與和充當管理和問責機制的主體來實現。
這一政策的目的在於通過減少官僚作風,反映地方社區的需求,創新性地管理地方資源,從而提高效率。其結果是公共政策更加地方化(風險是更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而教育權力下放意味著學校董事會更多參與,或者社會壓力間接參與教育管理。
與此相反的觀點認為,與集權體系相比,分權體系在課程設定方面賦予學校更大的自主權,可能會因此比集權體制在社會參與方面產生更多的不平等。如果學校系統對不同社會群體和民族是不平等的,那么這種不平等不僅會造成學校之間的差異,甚至還會造成不同社會階層和民族的受教育者之間更大的割裂。一個國家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將有助於防止由於學校過度自治所造成的社會與民族割裂現象。
圍繞分權-集權的爭論,作為一種改革策略已經在政治領域的右派和左派產生了共鳴。怎樣處理好集權和分權的關係已經成為所有國家和地區在教育治理改革中的關鍵議題。這一分主題的論文主要是從國際比較的視野出發,討論有關權力分配和管理的問題,歡迎與鼓勵從不同理論視角、方法論對各級各類教育開展比較研究。
9.自治與問責
世界各地大多數高校的自治權基本體現在三個方面:a)自由任命其管理者;b)自由發展教育和進行研究;c)自由管理其教育資源。然而,當前出於要求對社會負有更多的責任,很多大學在這些方面正承受著比以往更大的壓力。現在高校問責制度的特徵主要集中於五個要素:績效目標、測量、能力建設、影響力和公眾參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部門去尋找更多相關的知識的同時也促使年輕人去追求更多的教育,從而會導致支出的增加和學校規模的擴大(包括教師和學生數量的增加)。所有這些都是在財政緊縮和政府機構嚴重精簡的背景下發生的。成功應對這些新的需求,必須由專業機構及專業管理人員一起做出周全的、透明化的決策,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由個別權威單方面決斷。
在這樣的情景下,問責的壓力可能會縮減大學自治的空間和範圍,甚至威脅大學核心使命的完成。該分主題的論文集中討論與大學自治和問責辯證關係相關的議題,可能涉及績效目標和指標的壓力以及它們對不同類型高等教育機構的影響;外部評估和評價機制的改變;高校領導的選舉或者任命;申請人的篩選和接受;某些教育和研究項目眾多條款的套用;補償計畫和措施;套用研究與基礎研究孰先孰後;新教育項目和研究的發展;財政來源及其對學術任務的影響;問責制度對高校治理和管理的影響等。
10.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
這個分主題的目標在於為在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者們提供一個討論平台。事實上,目前這兩種教育都處於緊張的狀態中;然而,無論是在官方政府內部還是外部都認為兩者的結合是世界各地新舉措的發展,能夠提高和改善他們所處社區的教育水平。
那些屬於大眾教育框架下的新舉措,主要由普及教育演變而來。現在的教育面向所有的年輕人,尤其是之前被教育排除在外的社會群體,如婦女、貧困者以及受種族歧視的群體等。在世界範圍內,每年都會通過《全球監測報告》審視各國教育的普及情況並且對國家兌現其千年發展目標的承諾情況進行分析。也包括通過信息和通信技術的使用,為大眾教育提供的新方法。
精英教育的一些舉措以新式教育新的形式出現,以此來彌補大眾教育的顯著缺陷,確保不同社會群體對學校教育的需求。其中較突出的措施是教育私有化運動,尤其是在比如印度等一些國家中出現的各種低成本的教育,以及全球範圍內擇校的快速發展,這些新的舉措主要由學校主導,但現在大型跨國公司也參與其中。這種發展已經在K-12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顯現,然而所創建的新式學校和一些創新性學校對學習結果質量的影響尚不明朗。
這一分主題邀請那些關注精英教育或/和大眾教育的學者參與討論。所感興趣的問題包括對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之間的相互影響、衝突和矛盾;新式教育中的新的學習方式;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之間的相互影響、衝突和矛盾對K-12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領域政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對教育公平和質量問題的影響。
11.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
傳統中,教師在班級授課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占主導地位。如今,由於學習科學對課堂教學的影響和信息技術在學習中的廣泛套用,出現了一些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例如探究式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以及發現學習等。因此,教師與學生在學生智力發展中的角色和關係,是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12.女性主義和男性主義
很多研究者、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呼籲,在當前這個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中關注女性受教育的權利。然而,有人卻認為男性在教育中受到了歧視和不公正待遇。
社會上有很多的女性主義運動和女性主義思想,其共同的目標是:追求、促進並實現女性享有同男性平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個人權利。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追求男女教育機會均等。女性主義強調女性的權利,倡導男女平等。而男性主義則更加強調男性男性的權利,排斥女性。例如,許多男權主義者主張廢除男女同校教育,認為建立單性別的男校教育是男性應該享受的權利。
這一分主題將為各國學者提供一個以比較教育視角,深入探討教育中男女權利和男女平等等看似矛盾的問題的平台。
13.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
此分主題主要聚焦於正規學校教育系統之外的教學與學習活動,包括討論這些活動的歷史發展、當前發展及其前瞻性分析。特別希望在正規學校教育系統之外從事教育活動的教師能夠對這些教育問題進行探討。這一分主題旨在反映關於正規教育系統很少關注的問題的不同看法,尤其是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體系的教育者和成年學習者的觀點和看法。
此分主題可能涉及的討論主題有:成人教育政策與實踐;全球化與成人教育;城市和鄉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全民教育發展現狀;掃盲與成人基礎教育計畫;社會教育;勞動教育;職場教育;
移民教育;成人公民教育;社區教育;線上學習;大學繼續教育;和平教育;環境教育;社會再生產和社會變革中成人教育的角色;成人教育中的性別、階級與種族問題;終身教育方法等。
14.比較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論
全球化、國際化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將比較教育推向教育領域的風口浪尖,由此引發了比較教育的“身份危機”。隨著網路理論、圖譜研究法、後結構主義理論、全球化和區域化等概念的出現,人們對於國際化是否等同於西方化的爭論,以及關於比較教育的理論和方法論的爭論,也顯而易見越發碎片化。越來越多的非比較教育專業的學者開始從事國際比較研究,那么比較教育在教育和社會發展中又該如何扮演與眾不同的角色,發揮其獨特的效用?對此,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比較教育大會將會提供一個獨特的平台,對比較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論及其作用,包括當代關於把亞洲作為研究方法本身的爭論,進行深入的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