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支以炮兵為主的野戰部隊,由晉冀魯豫軍區炮兵團、中原野戰軍工兵團為基礎發展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野戰軍特種兵縱隊
- 外文名:Special Forces Column of the Second Field Army
- 司令員:李達
- 政治委員:李達
歷史沿革,部隊改編,
歷史沿革
1945年12月,晉冀魯豫軍區組建炮兵團,由於沒有火炮,未組成連隊。
1948年5月,進駐豫西寶豐地區整訓,改稱中原野戰軍榴彈炮團。8月,移駐鄂北樊城縣,與陳(賡)謝(富治)集團炮兵隊合併為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炮訓大隊,培訓炮兵骨幹。10月,中原野戰軍以部分旅的工兵連為骨幹,在河南省商丘縣組建中原野戰軍工兵團,轄5個連1000餘人。12月,第4縱隊炮訓大隊完成培訓任務後,仍改為中原野戰軍榴彈炮團,參加淮海戰役。
1949年2月12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加強特種兵建設的指示,第二野戰軍以中原野戰軍榴彈炮團、工兵團為基礎,並利用在淮海戰役中繳獲的武器裝備,在河南省商丘縣曹莊成立特種兵縱隊(以下簡稱特縱)。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孔從洲任副司令員,譚善和任副政治委員。以鄂豫軍區獨立第1旅旅部組成特縱領導機關,下轄榴彈炮團、工兵團和戰車大隊。4月,第二野戰軍特種兵學校於安徽省桐城縣成立,直屬特縱領導。
21日,特縱參加渡江作戰。22日,徐力行任特縱參謀長。26日,特縱進駐南京,兼南京軍事接管委員會,執行城市接管任務。
部隊改編
根據中央軍委同年4月18日關於統一編排特種兵部隊番號的決定,二野特縱進行整編:5月,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炮兵第3團調歸二野特縱建制,改稱炮兵第15團;戰車大隊與華東軍區後備兵團第3師第9團合編為戰車第3團。6月,華北軍區炮兵第3師師部和炮兵第1團團直合併,調歸二野特縱,組成炮兵第10團;榴彈炮團由4個連擴編為3個營9個連,裝備美式榴彈炮24門,改稱炮兵第4團;工兵團改稱工兵第 2團。7月,華東軍區後備兵團第3師第8、第10團調歸二野特縱,分別組成工兵第7團、高炮第7團。8月初,組建工兵第2團重機械化工兵營;同時建立防毒大隊。8月6日,巫金峰任特縱參謀長(後趙章成任參謀長,巫金峰任第二參謀長),張力雄任政治部主任。至此,二野特縱兵力增至1.6萬餘人。8月中旬,特縱一部分別配屬第3、第4、第5兵團,準備向西南進軍;一部分別集結於湖北省孝感縣花園和河南省信陽地區,進行軍政整訓。特種兵學校留南京,暫歸二野軍政大學領導,並改稱軍政大學特科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