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汽車製造廠
- 簡稱:二汽
- 建造:1969年
- 地點:湖北省十堰市
簡介,改名,二汽與十堰,企業與城市,特種郵票,歷史沿革,第一次上馬與停建,第二次上馬與停建,第三次正式上馬,二汽的建設,正式投產,
簡介
簡稱“二汽”,最早於1952年底提出建設,經歷“兩下三上”的漫長波折,於1969年9月正式開始在湖北省十堰市進行建設,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主要生產“東風牌”卡車,1992年9月1日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從那時起,先後通過與法國PSA集團、日本日產、本田,韓國起亞,台灣裕隆汽車,瑞典沃爾沃等公司合資,大規模生產、銷售乘用車。二汽原屬國務院計畫單列管理,現為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督管理的企業(又稱中央企業)。
從1980年起,二汽在確保上繳國家全部利潤、稅金、折舊費提成的前提下,自籌資金3.3億元,完成了續建和更新。
1980年至1983年四年間,二汽“東風牌”汽車開始出口。
1981年4月,以二汽為主體,以“東風”系列產品為紐帶,二汽組建了跨部門、跨省區的“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從而打破了我國汽車“品種單一”、“各自為戰”和“小而全”的格局,發展了“東風”系列產品。
1982年底,東風汽車聯營公司已生產出各種專用車13類50餘種。
1978年至1983年的五年間,二汽大力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科學管理方法,完成了技術中心、教育中心和裝備中心等三大中心的建設任務。
二汽除生產東風牌EQ140-1載重車、EQ240越野車、EQ245越野車,還在此基礎上開發出28種變型車、160多種改裝車,已形成年產15萬輛載重汽車的能力。
改名
1992年9月1日,“二汽”正式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東風汽車公司已成為國家明確重點支持的三大汽車集團之一。東風公司保持了超常的發展,經營規模、經營效益穩居行業前列。1989年起連續多年躋身全國工業500強前十位,1997年整體通過IS09001質量體系認證;“東風”商標被國家工商局評定為全國汽車行業首家馳名商標。1999年,“東風汽車”成功改制上市。經過3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東風公司相繼建成了十堰、襄陽、武漢三大汽車開發生產基地,並擁有雲汽、柳汽、新汽、杭汽等整車生產企業和朝陽、南充等發動機生產企業,以及上海浦東和南方2個新事業生長點。公司已基本形成重、中、輕、轎等寬系列多品種的產品格局,年汽車生產能力50萬輛。
為適應國防建設的需要,1969年10月,來自全國30多家工廠、設計院和建築單位的建設者以及竹山、竹溪、隨縣、大悟、棗陽、漢川、漢陽等縣的2.5萬多民工,匯集在十堰周圍數十公里的工地上,拉開了建設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序幕。
當時,人們這樣形容十堰這個偏僻的山區小鎮:十堰真奇怪,一條馬路直通外;說它是城市,種瓜又種菜;說它是農村,工廠山溝蓋。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的十幾萬建設大軍,揮灑血汗,開山闢地。由於當時沒有鐵路,建設物資運到鄧灣後,全靠工人手拉肩扛。
幾十噸的重型設備,工人們在底下墊上圓木,然後幾十人喊著號子,像拉縴似的拉到工地。
技術工人也常常在工地上搬磚挑沙扛木頭,就連領導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也不例外。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
二汽與十堰
企業與城市
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是,只有一間打鐵店,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就足以傳遍整個小鎮——這就是十堰全部的工業基礎。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要說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汽車製造廠,即便是職工的基本生活,都會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難。
和二汽一起長大的,是一個城市。如今的十堰再也看不到當初荒野山溝的痕跡。楊廷新指著自己身後的房子說,當年旁邊沒有像樣的建築物。
1972年年底,十堰正式成立了城市規劃領導小組。十堰市建委主任張萬祥帶隊到一機部、國家計委匯報,為城市建設爭取到了特殊政策和1000多萬元的建設資金。十堰市政府想方設法,建立較為完善的生活設施,解除了幾萬二汽人的後顧之憂。而企業利用自己的優勢向十堰市和周圍地區擴散汽車零部件生產,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汽車零部件工業,增強經濟實力。
1982年,二汽和十堰市實現了政企分開。
特種郵票
為了宣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得成就,我國原郵電部於1990年6月30日發行一套《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第三組)》特種郵票4枚,當中第1枚是“第二汽車製造廠”。郵票攝影師將鏡頭對準了出車的場景,在總組裝車間的襯托下,一輛輛東風牌汽車亮著車燈,徐徐開出;要知道,在第二汽車製造廠的總組裝廠,一個個汽車零件通過流水線,3分鐘後就能組裝一輛嶄新的東風牌汽車了。
歷史沿革
第一次上馬與停建
1952年底,在一汽建設方案確定之後,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要建設第二汽車廠”的指示。次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組織拉開了二汽籌建工作的序幕,並在武漢成立了第二汽車製造廠籌備處。由1953年至1955年,在兩年多時間裡,籌備組在武昌選擇二汽廠址,編制總體平面布置方案,並與蘇聯專家接觸談判。
1955年9月7日,國家計委正式決定二汽廠址由武漢遷至四川成都東郊的保和場一帶。甚至在成都郊區牛市口附近建了近2萬平方米的宿舍。但是因為高層對廠址和規模方面的爭論一直未達成共識,到1957年3月27日,汽車局只好宣布第二汽車廠暫時下馬。而此時已經集聚起來的千餘名有志祖國汽車工業的幹部,由中央組織部和一機部幹部局統一分配到機電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汽車製造廠、富拉爾基重型工具機廠、洛陽拖拉機廠、瀋陽重型機器廠、武漢鍋爐廠、南京汽車配件廠、長春客車車輛廠、2州石油機械廠等二十幾個單位,去充實這些單位的領導力量和技術力量。
第二次上馬與停建
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即1958年6月下旬前後,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建設又重新提了出來。當時入朝志願軍要回國,討論部隊如何安排的問題時,毛澤東說,調一個師到江南建設第二汽車廠。李富春副總理指示,“長江流域就湖南沒有大工廠,二汽就建在湖南吧!”。該年底,一機部六局(即汽車局)組織力量在湖南開展了選址工作。
1960年2月3日,六局向一機部寫出建廠若干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二汽於1957年下馬,我國已通知蘇聯取消這個項目。1958年,中央又重新提出上馬。同年冬和1959年春,我們在湖南進行了初步選址工作,我們傾向長江方案,故建議部儘速確定。”1960年4月19日,1960年4月30日,第一機械工業部批覆同意籌建二汽,並且還辦了一個800人的技工訓練班,但由於國家當時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所以二次上馬仍然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一直未能付諸實施。
第三次正式上馬
建立和發展我國獨立自主的汽車工業體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們一直關心的大事。
在前兩次計畫目標未能實現的情況下,黨和國家並未放棄建設第二汽車製造廠的構想。1964年,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的意見時,又提到建設第二汽車製造廠的項目。隨後,第一機械工業部作出籌建二汽的決定。1965年4月10日,第一機械工業部黨組正式向黨中央並周恩來總理寫出報告,建議在第三個五年計畫期間,在內地建設一個能生產1噸至8噸的各種載重汽車的中型汽車生產基地。7月16日,又向黨中央並周恩來總理報送了《關於中型載重汽車生產基地第二汽車廠的建設方案》。
1965年9月,隨著川漢鐵路線修建計畫的變更,二汽選址的重點由湖南轉至湖北西北部地區。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於1965年12月21日發出《關於成立第二汽車製造廠籌備處的通知》。籌備處成立後,各項籌備工作全面鋪開,進展迅速。無論是工廠建設的指導思想、組織準備、產品、工藝、設備、材料的準備,還是建廠綱領和建廠方針的制定,都卓有成效地展開。
二汽的建設
當時建廠的指導思想被濃縮到《第二汽車製造廠建設方針十四條》之中,其主要精神為:
在建廠總的指導思想上,要創中國式的汽車工業發展道路,使我國汽車工業的布局、品種、產量和技術水平大翻身;在工廠生產組織方面,改全能廠為專業廠,擴大各專業廠的職權。工廠內不設脫離生產實踐的研究、設計、試驗機構,實行設計研究、試驗試製和生產相結合;在工廠管理方面,要建立一套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科學管理規章制度;在產品開發方面,產品必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方便用戶出發,總結我國汽車工業的經驗,自行設計並建立自己的汽車系列,以適合我國的自然條件。產品要好用、好造、好修、省油,做到技術先進,堅固耐用,成本低廉,保持世界第一流水平;在工廠設計、土建設計、工藝設計方面,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在工裝設備方面,必須大量採用新設備,特別要廣泛採用簡易、高效、專用、組合的設備。
在《十四條》的總體指導下,1969年初,在湖北省的十堰市召開了二汽建設現場會議,成立了第二汽車製造廠建設總指揮部。下半年,十萬建設大軍陸續進入十堰基地,9月28日,第二汽車製造廠大規模施工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關於最終選址在十堰的若干考慮
二汽的選址多次變動,既有川漢鐵路路線變更的影響,也有其他的因素:
1,毛主席基於打核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理論,提出三線建設要鑽山、鑽洞,而十堰恰恰處於山地,旁邊就是神農架無人林區,再南邊有軍事重鎮襄樊的護衛,湖北向西,過了襄樊就是山地,襄樊就是分界線。十堰符合三線建設的要求。
2,當時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是林彪,眾所周知林彪是湖北黃岡人,基於某些方面的考慮支持湖北境內設廠。
正式投產
1975年6月,二汽第一個基本車型——“東風”2.5噸越野車投產。
1976年,由於受到當時動亂形勢的影響,二汽的日子很不好過,全年虧損5066萬元。
1978年,國家計畫二汽生產汽車2000輛,政策虧損3200萬元,是一機部和湖北省所屬的最大的虧損企業。如何闖過“虧損關”,實現扭虧為盈?鑒於軍用車任務不足,二汽決定集中力量,開發民用的5噸載重車,批量投產,甩掉虧損帽子。在二汽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孟少農掛帥下,二汽進行了質量大會戰,先後解決了64個影響汽車質量的問題,保證了5噸載重車於當年7月順利投產。在當時仍然實行計畫經濟體制的條件下下,汽車的銷路又成了一個頭痛的問題。1978年8月,陳丕顯到二汽考察工作,得知企業的困難,當即表示支持二汽下半年增產3000輛車,摘掉虧損帽子,爭取成為大慶式企業;並提出省里可以購買2000—3000輛車。結果,二汽全年生產了5000輛汽車,國家上調2000輛,湖北省購買2000輛,軍用車1000輛,全廠闖過了“虧損關”,第一次向國家上交了利潤。
1979年下半年,國家財政困難,國民經濟開始調整。國務院將二汽列為“停建、緩建項目”。在這一嚴峻形勢面前,二汽向國務院提出了“量入為出,自籌資金,續建二汽”的報告,得到國務院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