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文化

一種區別於“第一文化”和“第二文化”的文化體系。第三方文化,是指由於第一方文化和第二方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第一方文化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於第一方文化和第二方文化的新文化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文化
  • 外文名:Third culture
  • 定義:區別於第一、第二文化的文化體系
體系簡介,舉例,

體系簡介

在第三文化基本的流動內容之中,最受文化批評重視的無疑是意識形態流動。意識形態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的、社會規範的、審美價值的等等。從第三文化的角度來看,不存在僅僅涉及兩個畛域分明的文化單元間的流動(如中/西,中/美,第一/第三世界,等等)。這是因為任何一個民族國家中的意識形態都不是單一的,而必然是在主流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作用下達成的暫時穩合狀態。毋庸諱言,構成啟蒙世界觀的種種價值理念因素,如“自由”、“權利”、“主權”、“代表”和“民主”,是當今全球化意識形態流動的主要內容。但是全球化的意識形態流動卻並不是一個簡單直接的觀念輸出/輸入關係,而是必須通過一個“跨語際”的翻譯過程。這個跨語際翻譯過程的文化建構性質,是由於過去二十年新翻譯理論的建立方才逐漸顯現出來的。“第三文化”並非是要取代當今全球化討論中的第一/第三世界二分對立模式,而是要指出這些產生於冷戰時期的概念並不完全適用於冷戰後的世界格局,而“第三世界”也並不能為非西方文化提供自我表述的稱謂。“第三世界”這個名稱,本是第一世界給起的。最早使用這個名詞的是法國人口學家索威(Alfred Sauvy),他在1952年8月14日《觀察者》報(L'Observateur)上發表的《三個世界:一個星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三個世界的劃分。在他那裡,“第三世界”這個說法不折不扣是冷戰的產物,它出現在法國也不是偶然的。50年代蘇美兩國爭霸全球,都聲稱代表全人類的利益和未來,法國的右派和左派中都出現了拒絕加盟於這兩大陣營的政治勢力,右派勢力的戴高樂主義者提出要尋找一種“第三”民族“道路”,左派勢力的民主派和激進社會主義者則既反對美國在北大西洋聯盟中的霸主行徑,又反對史達林主義的法國共產黨。1955年萬隆會議形成亞非新獨立國家的鬆散群體觀,“第三世界”這才成為這些國家自我認同的稱謂。可以說,沒有兩個世界霸權的冷戰,也就沒有第三世界。

舉例

例如第三方物流,是指生產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於自己處理的物流活動,以契約方式委託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公司保持密切聯繫,以達到對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