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地晚餐

第三地晚餐

《第三地晚餐》是2013年由重慶出版社在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遲子建。本書是遲子建2005年創作的中篇小說,講述了現代都市白領的生活狀態。

基本介紹

  • 書名:第三地晚餐
  • 頁數:253頁
  •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 開本:32
基本信息,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文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2月28日)
叢書名: 月光之愛書系
平裝: 253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229052935
條形碼: 9787229052935
商品尺寸: 20.8 x 14.6 x 1.4 cm
商品重量: 299 g
品牌: 重慶出版集團
ASIN: B00AXGIW2Y

編輯推薦

遲子建是一位充滿溫情的作家,她的小說構建起一個溫暖的世界。遲子建善於寫普通人,寫普通人的美好心地,由此將溫暖傳達給讀者。從表面上看她的小說算得上是底層文學,但她又沒有底層文學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她完全循著自己的世界觀去觀察和體驗世界。——賀紹俊(著名評論家)
都市白領階層的生活狀態使該蒿小說呈現出別一種斑斕。在這裡,遲子莛對流行於都市的所謂“第三地晚餐”深表懷疑,無論是那些第三地晚餐的追逐者、嘗試者,還是那些第三地晚餐的好奇者,受害者,遲子建都把他們放置在逸出了道德和人性底線之外的狀態之中,在他們或堂而皇之或自得其樂的短暫快樂背後,隱藏了難以言說的傷痛。也許第三地的生活選擇無可厚非,但恰恰缺乏真正的溫暖和愛意。——王艷榮(評論家)
一個作隸,都有通向自己作品的“隱秘通道”。如果讓我說出我作品的“隱秘通道”,那就是大自然。我生長在大興安嶺,那種壯闊、蒼茫的自然風景,從我幼年時期起,就影響了我。大自然在我眼裡是不朽的I我願意把作品中的人放進大自然——雪原中,溪流畔,星光下,綠草旁,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在信念上獲得了“長壽”。——遲子建

作者簡介

遲子建,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霧月牛欄》、《白銀那》、《光明在低頭的一瞬》、《額爾古納河右岸》等。主要成就: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兩次獲得冰心散文獎、一次莊重文文學獎、一次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目錄


踏著月光的行板
起舞
第三地晚餐

文摘

林秀珊每次來到火車站,都有置身牲口棚的感覺。火車的汽笛聲在她聽來就像形形色色牲口的叫聲。有的像牛叫,有的像驢叫,還有的像餓極了的豬的叫聲。所以那一列列的火車,在她眼裡也都是牲口的模樣。疾馳的特快列車像脫韁的野馬,不緊不慢的直快列車像靈巧的羊在野地中漫步,而她常乘坐的慢車,就像吃足了草的牛在安閒地遊走。
沒有跟王銳打招呼而直接去探望他,這在林秀珊是從未有過的事情。所以登上火車的那一瞬間,她有些激動,甚至臉熱心跳,就像她第一次被王銳擁抱著一樣。
這列慢車是由齊齊哈爾開往哈爾濱的。林秀珊在大慶讓湖路區的一家毛紡廠的食堂打工,所以她去哈爾濱看王銳,總是由讓湖路站上車。能在讓湖路停車的,通常都是慢車。林秀珊也不喜歡快車,快車比慢車票貴;還有,高速運行的特快往往使旅客看不清窗外的風景,而坐在慢車上,卻能盡情飽覽沿途風光。在林秀珊看來,乘火車不看風景就是傻瓜。即便是單調的樹、低矮的土房和田野上的荒墳。她都覺得那風景是有韻味的。這些景致本來是死氣沉沉的,可因為火車的駛動,它們就仿佛全成了活物。那樹木像瘦高的人在急急地趕路,土房就像一台台拖拉機在突突地跑,而荒墳則像一隻只蠕動的大青蛙。由於愛看風景,林秀珊在購票時總要對售票員說一句:“給我一張靠視窗的。”
林秀珊和王銳結婚六年了。他們是在老家下三營子村結的婚。下三營子有一百多家農戶。原來那一帶土質肥沃,風調雨順,農作物連年豐收,下三營子的人日子過得衣食無憂、自足康樂。可近些年由於附近市縣濫伐林地,大肆開墾荒地,土地沙化越來越嚴重。村中那條原本很豐盈歡騰的地根河業已乾涸,農作物連年減產。春季的時候,風沙大得能把下到土裡的種子給掘出來,下三營子的人紛紛外出,另謀生路。王銳和林秀珊就是這眾多外逃人員中的一對,他們同大多數農民一樣,選擇的是進城打工的路。
王銳會瓦工活,他在哈爾濱找到了在恒基建築公司當建築工人的活兒。林秀珊本想也在哈爾濱打一份零工,這樣和王銳見面方便些,然而幾經周折,她的願望都落空了。林秀珊中等個,圓臉,膚色黝黑,眼睛不大,鼻子有些塌,雖然五官長得不出眾,但因為她面目和善,還比較受看。不過,她的牙齒難看極了。下三營子的人多年來一直喝地表水,喝得人人都是一口黃牙。別的女人生了黃牙並不顯眼,林秀珊卻不同,她太愛笑了,她的黃牙在她溫存敦厚的五官中總是最先搶了人家的視線。所以她去應聘時,大多的僱主一見她的黃牙就蹙起了眉,把她打發了。王銳曾建議她做個牙齒“貼片”美容,可林秀珊堅決反對。她說從下三營子什麼也沒帶出來,嘴裡有一口黃牙。也算是帶了那裡的水出來了,這樣她在鏡中看見自己的黃牙時,就不那么想家了。王銳拗不過她,由她去了。林秀珊最終在大慶的讓湖路找到一份工作。在毛紡廠的食堂做飯。除了管吃管住外,她每月還能有四百元的工錢,這使林秀珊很知足。何況,讓湖路離哈爾濱並不遠。即便乘慢車,三小時左右也到了。
林秀珊和王銳並不是每周都能見上一面,但他們每周都會通上一個電話。三年來一直如此,風雨不誤。林秀珊住的集體宿舍和王銳所住的工棚都沒有電話,他們就想出了一個主意,把各自居所附近的一部公用電話當自家電話來用。電信業很發達,城市的街道上遍布著話亭,你只需買一張IC卡就行。這些電話亭大都披掛著一個蘋果綠色的罩子,人站在其中,就像是被它給攬在懷中了,所以林秀珊有時覺得電話亭是個情種。
林秀珊所用的那個電話亭,是王銳幫助她選定的。它離毛紡廠只有五分鐘的路,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街邊矗立著一排宛若翠綠的屏風似的高大的楊樹,電話亭附近還有一個公共汽車站。王銳覺得這個電話亭最適合妻子,街上車來人往,楊樹在風中會發出口琴一樣悠揚的響聲,這樣不僅妻子的安全有了保障,還有了一股浪漫的情調。而他自己所用的電話亭,三年來已經變了四次。一幢樓竣工後,他們會去下一個建築工地,電話亭就要隨之變更。通常是林秀珊在每周五的晚上七點來等王銳的電話。明明知道見到的是電話,而不是王銳,可她每次來總要梳洗打扮一番,好像王銳傳過來的聲音長著眼睛一樣。因為雙方均處於嘈雜的環境,他們不得不大聲地說話,有時簡直是在吼,不然對方會聽不清。他們每次相會。總要在電話中約定一個時間,林秀珊去哈爾濱找王銳,或者王銳來讓湖路看她。他們從來都是如約前往,從未像這么心血來潮地突然不約而同地去看望對方。P1-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