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日產第七代天籟於2018年12月18日上市,不同的是這一代天籟的英文名字從“TEANA”改成了“ALTIMA”,與美國版本的天籟同一英文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七代天籟
- 外文名:ALTIMA
- 上市時間:2018年12月18日
- 所屬品牌: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
- 官方指導價:17.98-26.98萬元
- 排量:2.0L自然吸氣、2.0T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
國產上市,功能配置,車型歷史,初代風度,第二代風度,第三代風度,初代天籟,第二代天籟,第三代天籟,第四代天籟,
國產上市
2018年12月18日,東風日產第七代天籟正式上市,共7款車型,售價:17.98-26.98萬元。新一代天籟外觀與美版ALTIMA一致,甚至連英文名都不再用以前的TEANA,而改為跟美版一樣的“ALTIMA”,但中文名依然是“天籟”。動力方面,新車搭載了日產二十年磨一劍堪稱日系最強2.0T的VC-Turbo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發動機(點擊瀏覽這款黑科技滿滿的發動機拆解),而入門動力依舊是2.0L自然吸氣發動機。
功能配置
第七代天籟採用了全新的設計風格,更加年輕運動,並且捨棄了一直使用的“TEANA”的英文命名,改為與海外版同名的“ALTIMA”名字。前臉變得更為誇張,V字型的進氣格柵鍍鉻裝飾十分顯眼,全LED大燈早在意料之中,全景天窗的設計是為中國人特意打造的,尾部造型稜角分明,與前臉相得益彰。尾燈更為立體,並在邊緣進行了燻黑處理,不過遺憾的是尾燈並未採用LED光源。
對於第七代天籟,大家最關心的可能就是其尺寸能否戰勝凱美瑞/雅閣和邁騰等競爭對手,從上面表格中不難看出,新車尺寸上比現款天籟有了明顯提升,長度增加25毫米,軸距增長45毫米,基本與對手不分伯仲,輪胎品牌為鄧祿普19英寸,規格為235/40 R19,排氣管採用了低調的隱藏式。
內飾經過了重新設計,雖然沒有某些品牌那樣艷麗奪目令人眼前一亮,但實用性非常強,適合各個年齡段人士的大眾審美,8英寸中控大屏集合了常見的所有功能,使用簡單輕鬆易懂,值得一提的是高配車型配置極高,包括自動剎車/方向盤加熱/自動泊車//防油門誤踩等不常見的黑科技,全系標配電子手剎和自動駐車。
實際乘坐空間第七代天籟還算表現不錯,尤其是前排的頭部空間和後排的腿部空間,雖然空間在眾多主流對手中不算突出,但其舒適度卻遠超同級車,似乎坐在了自家的沙發上一般,後備箱高520毫米,深度1090毫米,但不支持後排座椅比例放倒。除了乘坐空間,車內的儲物空間也十分豐富,包括USB接口杯架的深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新車採用了雙層隔音玻璃,以至於整體的靜謐性做得十分到位。
動力上新車將搭載2.0L和2.0T(與英菲尼迪QX50同款)兩款發動機,其中2.0T最大功率252馬力(185千瓦);最大扭矩380牛米;與之匹配的是一台CVT無級變速箱。這台發動機最值得驕傲的是採用了全球首次可變壓縮比技術,在經濟模式下壓縮比為14:1;而要追求動力性,壓縮比則可調為8:1,當然全過程是電腦根據發動機工作狀態/油門深度和油品等自動調節的。
車型歷史
以舒適度著稱的日產天籟,在國內的中型轎車市場一直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即使在近年飽受SUV車型衝擊,以及在兩位對手——凱美瑞和雅閣率先換代下的困擾,其依然能保持著平均每月近萬的銷售成績。在如今換代天籟即將亮相的前夕,我們不妨一起先回顧天籟過去的那段歷史,看看換代以後的天籟到底是傳承還是革新。
天籟本身的車系歷史並不悠長,其最早誕生於2003年,至2020年連同即將發表的新款在內,也只是四代車型,但是,談起天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它的“前輩車型”風度(Cefiro),甚至公爵(Cedric),因此在開始介紹前,我們還是先要理理一下它們之間的關係。
初代風度
第一代風度誕生於日本泡沫經濟時期1988年,它與日產當時大名鼎鼎的Skyline R32,以及桂冠(Laurel C33)、Leopard F31、英菲尼迪M30車型共享發動機、傳動系統、以及後懸設定。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風度由日本汽車設計大師和田智主導設計,和田先生後來加入了奧迪,主導設計出了A6(C6)、A5等多款經典車型。
第一代風度除了一款四驅的車型以外,基本都採用了與桂冠一致的底盤和前懸架,而在四驅車型上,風度則採用的是與Skyline GTS一致的前雙橫臂型懸架,以及著名的ATTESA E-TS四驅系統。
動力方面,風度共有五款發動機供選擇,其中三款為RB20系列發動機,分別為2.0L DOHC自然吸氣、2.0L SOHC自然吸氣和2.0L渦輪增壓。其餘兩款為自然吸氣的2.4L RB24s發動機,以及2.5L RB25DE發動機。最強動力為2.0L渦輪增壓發動機版本,最大功率158kW,峰值扭矩264Nm。
傳動方面,風度有4速自動、5速自動和5速手動選擇,其中5速自動變速箱是2.5L發動機版本的獨占配置,同時該版本也是當時日本首批配備5速自動變速箱的車型之一。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代風度曾以“Laurel ALITIMA”的名稱小批量進口至國內銷售,由於其價格便宜,並且是後輪驅動,以及大量零件可與Skyline車型共用,能較易植入各種日產高性能發動機,在千禧年後曾在國內的改裝圈裡熱度很高。
第二代風度
日產於1994年8月在日本推出了第二代風度(A32),從這一代開始,日產將風度的定位從高級運動型轎車改為稍大的高級轎車,驅動方式也從原來的後輪驅動改為前輪驅動,因此缺乏了像第一代風度那樣的運動優勢,不過取而代之的是搭載了日產引以為傲的VQ系列V6發動機。
第二代風度提供三台不同排量的VQ系列V6發動機選擇,分別為2.0L(VQ20DE)、2.5L(VQ25DE)、3.0L(VQ30DE),與之搭配的是4速自動和5速手動變速箱,第一代的5速自動變速箱反而沒有提供。這一代風度的底盤採用前麥弗遜+後多連桿式的懸架形式。
在出口版本方面,這一代風度常以“Maxima(西瑪)QX”的名稱出口至歐洲地區,東南亞地區則繼續沿用“Cefiro”的名稱,或在韓國通過貼牌“雷諾三星SM5”的方式銷售。在台灣地區,日產還和當地的裕隆汽車合作,進行國產化生產。國內在九十年代也有正規的進口代理商將風度引進銷售,全為2.0L和3.0L發動機搭配4速自動變速箱的版本,至2020年仍可在不少城市中尋其蹤影。
在北美地區,第二代風度以“英菲尼迪I30”的身份銷售,搭載3.0L VQ30DE發動機,直到1999年才被G20所代替,在此期間I30一直都是英菲尼迪的暢銷車型,該車型還同時在韓國、印尼等地區銷售。在1997年-2000年期間,日產還在日本推出了旅行車版本的第二代風度,與第三代風度同時銷售。
第三代風度
日產於1998年12月在日本推出第三代風度,此代車型延續了上代車型的豪華實用風格,並且對車身長度繼續增加至4.92米,與第一代車型4.69米的車長相比,它的增幅非常明顯。
動力方面,第三代依然全系標配VQ系列V6發動機,排量從2.0L到3.5L不等,共有5款不同的發動機,其中3.5L發動機只在英菲尼迪I30上提供,傳動方面有4速自動和5速手動變速箱選擇。底盤懸架也依然與上一代車型保持一致,採用前麥弗遜+後多連桿獨立懸架的搭配。
這一代風度依然以“Maxima”的名稱出口至歐洲及澳大利亞等地區,並且還在馬來西亞和台灣地區當地進行國產化生產。韓國地區則繼續以貼牌“雷諾三星SM5”的方式銷售。國內也因為有引進銷售,因此還有著比較高的曝光度。另外比較有意思的是,第三代風度以“Maxima(西瑪)”的名義,從2002年開始,一直在伊朗生產至2012年才正式停產。
至於基於風度打造的英菲尼迪I30,是在1999年進行換代,由於消費者普遍對上一代車型與日產Maxima的相似程度高而抱怨,因此新一代的I30在發動機選擇,以及外觀、內飾設計上,均與Maxima有所不同,但是當時許多媒體依然表示I30與同級別的車型相比,在運動性方面不如謳歌TL,在舒適性方面不如雷克薩斯ES,表現介於兩者之間。
至此,風度的車型歷史已介紹完畢,其實在風度停產前,日產早已為其規劃好後繼車型,而這款車型正是本文的主角——天籟,下面就一起再來看看天籟的車系歷史。
初代天籟
日產於2003年2月正式在日本推出第一代天籟,其名字“TEANA”與“Murano(樓蘭)”一樣,均源於義大利,不過“TEANA”是義大利一個小村莊的名字,而“Murano”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天籟被視為是日產風度和桂冠的接班人,用於替代藍鳥和這兩款車型。從這款車型開始,日產的設計風格發生微妙改變,捨棄了不少傳統的日式元素。
第一代天籟基於日產FF-L平台打造,該平台同時還有樓蘭、貴士、Altima等車型,車身尺寸相比第三代風度有所下降,但軸距從2750mm提升至2775mm,對內部空間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車身的設計厚重而寬大圓潤,營造出溫莊且典雅的形象。
在2004年,日產幾乎將該車型引入到全東南亞以及歐洲市場。早在2003年的6月9日,日產與國內的東風汽車達成協定,成立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在成立後的首批國產車型中,就包括了天籟,而“天籟”這個譯名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出現。次年的9月份,國產的第一台天籟正式在日產花都工廠生產線上駛下。
天籟憑藉著符合國人口味的穩重大氣設計,展現出遠超同級別車型的豪華氣場,加上與知名的VQ系列V6發動機,還有偏向舒適性的調校搭配,迅速占據了國內中型車市場的不少份額。
第二代天籟
鑒於天籟在國內市場的優秀表現,第二代天籟在2008年的北京車展上首發亮相,其基於全新的日產D平台打造,車身尺寸與第一代車型相當,軸距同為2775mm。在外觀方面,它的總體輪廓還是與上一代車型相當,但是在例如大燈和格柵這些細節設計上,變得更加銳利,以迎合當時時尚的趨勢。
動力方面,第二代天籟提供了三種排量四款發動機選擇,新增2.0L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的MR20DE發動機(QR系列後繼發動機)和2.5L直列四缸自然吸氣QR25DE發動機,以及2.5L和3.5L的VQ系列V6發動機。底盤懸架雖同為前麥弗遜+後多連桿的搭配,但後橋改為鋁合金材質的H臂結構,舒適性再度提升。
國內版本的第二代天籟提供除了QR25DE以外的三種發動機選擇,均搭配CVT無級變速箱,代替了過往老舊的4速自動變速箱。在隨後銷售的幾年裡,日產同樣針對外觀和內飾進行了以微調為主的改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日產增加了名為“天籟公爵”總計三款車型,其車身長度從4850mm加長至4930mm,並且對外觀和內飾都進行了改進,更顯端莊大氣,但是它的動力和底盤基本和普通的天籟沒有區別,“公爵”這個名字也僅僅是借用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復活。
第三代天籟
第三代天籟(即新世代天籟)基本是以北美第五代的ALTIMA為原型打造,兩者的外觀及內飾均保持高度一致,甚至連底盤代號也同為“L33”,沒有在延續J開頭的底盤代號。從外界看來,日產有點想把天籟跟ALTIMA合併的意味(國內第四代天籟的英文名字已變為ALTIMA)。
另一方面來看,從第三代天籟開始,其開發重點傾向北美市場,車型定位也因而發生了微妙的改變。不過,鑒於日本對中型轎車的熱度持續下降,以及國內市場對於價格的敏感程度,還有SUV車型的市場侵占,這種對車型定位的調整是合乎市場規律的。
這一代車型的原型ALTIMA最早在2012年的紐約車展上亮相,依然基於日產D平台打造,車身寬度較第二代天籟有所上升。在外觀方面,第三代天籟由於傾向美式風格,因此在造型上比較年輕奔放,不會像過往車型那般內斂,但是在內飾方面則開始趨於平庸,給人中規中矩的感覺。
動力方面,這一代車型最大的一個變化點在於,大幅度取消了V6發動機的使用,海外版本保留了3.5L的VQ35DE發動機,到了國內直接就把所有V6發動機都取消掉,以2.0L和2.5L的直列四缸發動機所代替。與此同時,雖然底盤構造方面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後懸架的鋁合金擺臂被替換為鋼製部件以節省成本。
這一代的天籟依然有“公爵”車型,與前代不同的是,本代的“公爵”車型除了在車身長度方面有提升以外,在軸距方面也有提升,從2775mm提升至2900mm,但是其動力依然採用的2.5L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僅在配置方面相比普通的天籟有所提升。
從各方面來看,第三代的天籟遠遠沒有過往車型般驚艷,但在2016~2017年裡,它是最早依靠價格優勢,走在了同級對手前面,順應了市場的發展趨勢,成功穩住了在市場中的地位。隨著對手雅閣及凱美瑞的陸續換代,天籟的疲態開始顯露,因此在2018年,日產對天籟進行了換代。
第四代天籟
第四代天籟(即第七代天籟)依舊是以北美第六代的ALTIMA為原型打造,其最早在2018年的紐約車展上亮相,並基於全新的雷諾-日產CMF平台打造。從2018年得到的信息來看,新車將搭載全球首款量產2.0T可變壓縮比發動機,而且在海外版本上還會搭載日產ProPilot半自動駕駛系統。
第四代天籟的外觀延續了日產的“V-Motion”家族式設計風格,整體風格與對手相當,以年輕、運動為主,內飾圓潤的風格配以皮革及木材裝飾,在豪華感方面比上代車型有所提升,總體提升的感覺給人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