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阿戰爭

第一次英阿戰爭

第一次英阿戰爭(亦稱為奧克蘭的蠢事),是英屬印度與阿富汗之間的一場戰爭,在1839年爆發,1842年結束。第一次英阿戰爭是19世紀英俄在中亞角力的首場大型衝突。這場戰爭其中一個未受世人重視的事實是,參與戰爭的英軍部隊大部分由印度人組成,而英軍死傷者也多為印度人。

基本介紹

  • 名稱:第一次英阿戰爭
  • 地點:中亞
  • 時間:1839年-1842年
  • 參戰方:不列顛東印度公司VS阿富汗
  • 結果:以英軍從阿富汗撤退而告終
  • 參戰方兵力:雙方參戰兵力不詳
  • 傷亡情況:東印度公司損失4500多人
    阿富汗方面不詳
  • 主要指揮官:威廉·諾頓、亞歷山大·布爾內斯爵士等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英軍入侵阿富汗,英軍占領阿富汗,駐阿英軍覆滅,英軍報復,戰爭影響,相關小說,戰鬥榮譽,

戰爭背景

1837年,英國人雖然已經牢固地控制了印度,但是,英國人開始擔心俄國從開伯爾山口波倫山口入侵印度,擴張其帝國。英國派使節到喀布爾,希望和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ahommed Khan)結盟,以對抗俄國。當時,錫克帝國剛剛奪去了阿富汗重鎮白沙瓦,多斯特·穆罕默德希望得到英國人支持,收復此城,但英國人卻拒絕支持他。俄國隨後亦派遣了使節到喀布爾,並表示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收復白沙瓦。印度總督喬治·伊登的顧問誇大了此事的影響。1838年,俄國與阿富汗談判破裂,波斯-俄國聯軍隨即圍攻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俄國為增長在亞洲的影響力,與波斯結盟,而後者與阿富汗一直有領土爭議 - 赫拉特一直在波斯帝國的版圖裡面,直到1750年阿富汗奪去了赫拉特。奧克蘭勳爵的計畫是,首先為阿富汗人解圍,然後扶植一個親英的君主,代替多斯特·穆罕默德。英國人後來選定舒亞·沙阿·杜拉尼(Shuja Shah Durrani)為新一任國王。
為得到入侵阿富汗的理由,奧克蘭勳爵在1838年10月發表了西姆拉宣言(Simla Manifesto),交代了英軍入侵阿富汗的四個理由。宣言表明,為確保印度的安全,英國在印度西部要有一個可靠的盟友。英國入侵阿富汗,只是為了幫助舒亞·沙阿重奪皇位。英國不否認自己入侵阿富汗,但表明此舉只是為了幫助阿富汗人建立合法政府,對抗外國干涉與國內亂黨。實際上,舒亞·沙阿的統治,完全靠英軍鎮壓亂黨維持,收買酋長的資金亦由英國提供,英國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是為了在阿富汗建立一個親英政權,對抗親俄的波斯,削弱俄國的影響力,使印度免受俄國威脅。

戰爭過程

英軍入侵阿富汗

1838年12月,一支21,000人的英軍部隊(包括英國人和印度人),在約翰·基恩爵士(Sir John Keane)的指揮下,離開旁遮普。隨行的是威廉·海·麥克諾滕(William Hay Macnaghten),加爾各塔布政司,他將是新一任英國駐喀布爾大使。1839年3月末,英軍部隊抵達奎達,穿過波倫山口,啟程前往喀布爾。大軍行經崎嶇山地,穿越沙漠,翻閱海拔達4,000米的山口,但進展仍然很快。1839年4月25日,英軍已經抵達了坎大哈。同年7月22日,英軍發動奇襲,奪取了固若金湯的、監控了西邊一片通往西北邊境省的平原的加茲尼堡壘。
英軍炸開了城門,隨即開入城內。是次圍城,英軍200人傷亡,阿軍500人陣亡,1,600人被俘,受傷人數不詳。英軍在加茲尼得到了大量補給,足夠繼續進軍。
英軍隨後大勝由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帶領的阿軍。多斯特·穆罕默德與他的追隨者一起逃往布哈拉,途徑巴米揚。1839年8月,在失去皇位近30年後,舒亞·沙阿在喀布爾重登皇位。

英軍占領阿富汗

戰後,英軍大部分士兵都返回了印度,只留下8,000人駐守在阿富汗。但是,阿富汗叛亂不斷,英國需要大量駐軍阿富汗,才能維持舒亞·沙阿的統治。為了提升駐軍士氣,威廉·海·麥克諾滕允許士兵家屬隨軍駐守阿富汗。阿富汗人視之為永久駐軍的表現,變得更加憤怒。多斯特·穆罕默德率軍進攻英軍獲敗,隨後更投降被俘,被關押在印度。
阿克巴爾·汗阿克巴爾·汗
同時,英軍撤出了巴拉希薩爾堡,在喀布爾東北部重建了一個哨站。哨站選址不佳,四面環山,布滿沼澤。令情況更惡劣的是,哨站駐軍數量過多,超出負荷,防線又長達兩公里,而且補給都儲存在一個獨立的堡壘,距離主要哨站300英里。
1841年4月-10月間,不少心懷不滿的阿富汗酋長投向了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阿克巴爾·汗(Akbar Khan)。叛軍活躍在北部城市巴米揚一帶,由米爾·馬斯迪·汗(Mir Masjidi Khan)等人領導。1841年11月,英軍高級軍官亞歷山大·布爾內斯爵士(Sir Alexander Burnes)及其副官在喀布爾遇害,兇手是當地暴民。英軍卻未因此而採取行動,助長了叛軍氣焰。同年11月9日,因為叛軍奪取了位於喀布爾的、缺乏防禦的、儲存補給的堡壘,形勢進一步惡化。接下來的一周里,英軍指揮官試圖與阿克巴爾·汗協商。麥克諾滕表面上懸賞阿克巴爾·汗,暗地裡卻提議,讓他當上阿富汗的維齊爾,條件是允許英軍駐軍。次月23日,麥克諾滕與阿克巴爾·汗在英軍一個哨站附近會面,但是,阿克巴爾·汗綁架了麥克諾滕和同行的三個軍官,更殺害了四人。麥克諾滕的遺體被暴徒拖到喀布爾的街道上,拉到市集上展示。威廉·埃爾芬斯通(William Elphinstone)失去了對部分士兵的控制,威權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駐阿英軍覆滅

1842年1月1日,埃爾芬斯通與叛軍達成了協定,叛軍保證駐軍及其家屬能夠安全撤出阿富汗。五日後,英軍開始撤退(喀布爾大撤退)。隊伍總人數為16,000人,當中有4,500個軍人,12,000個平民。大部分士兵都是印度人,只有一個由英國人組成的團,第44步兵團。
吉爾扎伊戰士在隊伍經過山口時發動了突襲。隊伍在險惡的峽谷中行進了30英里(48千米),渡過喀布爾河,最終在甘大麥(Gandamak)遇襲。此後,隊伍只剩下了40多人,失去了馬匹,只能依靠雙腳前進。地面冰凍,沒有遮掩,糧食只能維持幾個星期。隊伍的武器只剩下幾支火槍,幾把軍官用的手槍和幾把劍。第44團全軍覆沒,只剩下蘇特爾上尉(Cpt. Souter),費爾中士(Sgt. Fair)和七個士兵生還,全部被俘。隊伍惟一到達賈拉拉巴德的成員是威廉·布賴登醫生(Dr. William Brydon)。

英軍報復

除了進攻自喀布爾撤退的英軍,阿富汗軍隊還進攻了自阿富汗其他地區撤退的英軍。在其他地區爆發的戰鬥,分別為賈拉拉巴德戰役與第二次加茲尼戰役。雖然,加茲尼陷落了,但其他地區的駐軍仍然堅守到1841年春,來自印度的援軍解圍。英軍在賈拉拉巴德附近擊敗了阿克巴爾·汗,為重奪喀布爾,重建英國在阿富汗的霸權奠定了基礎。
威廉·海·麥克諾滕威廉·海·麥克諾滕
奧克蘭勳爵開始中風,其印度總督職務,由艾倫巴勒勳爵(Lord Ellenborough)頂替。艾倫巴勒勳爵受到指示,要完結阿富汗戰爭。他命令部隊在報復、解救戰俘之後撤出喀布爾,返回印度。
1842年8月,威廉·諾頓(William Nott)率軍自坎大哈出發,沿途搶劫鄉村,拆毀堡壘。同時,喬治·波洛克(George Pollock)率領另一支駐守於白沙瓦的、士氣低落的軍隊,穿過開伯爾山口,抵達賈拉拉巴德,與羅伯特·西爾斯(Robert Sales)會合。英軍在賈拉拉巴德對阿富汗軍取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此後英軍勢如破竹,最終在1842年9月重奪喀布爾。入城後,英軍解救了所有戰俘,拆毀了市集,隨後經開伯爾山口撤退。多斯特·穆罕默德獲得釋放,重登皇位,最後在1863年6月9日去世。

戰爭影響

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里,沙俄一直向阿富汗穩步推進。1842年時,沙俄的邊界仍在鹹海的另一側,與阿富汗隔海對望。五年後,沙俄已在阿姆河設立哨站。1865年,沙俄正式吞併塔什乾,三年後吞併了撒馬爾罕。1873年,沙俄與布哈拉埃米爾阿利姆·汗(Alim Khan)簽訂契約,實際上剝奪了他的權力。俄國基本上完全占據了阿姆河以北的土地。
1878年,英軍再次入侵阿富汗,是為第二次英阿戰爭。
巴特勒夫人(Lady Butler)名作Remnants of an Army就是以第二次英阿戰爭為題。
1843年,英軍倖存者之一隨軍牧師G·R·葛雷牧師(Rev. G.R. Gleig)出版了一部關於第一次英阿戰爭的回憶錄。他寫道:“這是一場沒有明智計畫就發動的戰爭,既盲動又怯懦,最終帶來了災難。無論是主導這場戰爭的政府,還是參與這場戰爭的部隊,都沒有得到多少榮譽。無論是政治抑或軍事方面,都無人受益。撤出阿富汗的部隊,與敗軍無異。”

相關小說

第一次英阿戰爭在多部小說中出現過。喬治·麥當勞·弗雷澤的小說Flashman就出現了第一次英阿戰爭。布賴登的經歷影響了福爾摩斯中的角色,華生的設定(但華生參與的是第二次英阿戰爭)。艾瑪·德拉蒙德的小說Beyond all Frontiers'就是根據這場戰爭改編。

戰鬥榮譽

東印度公司所有渡過了波輪山口的部隊都獲得了“阿富汗1839年”的戰鬥榮譽,時間是1839年11月19日。1916年,憲報將阿富汗的拼寫方式由“Afghanistan”改為“Affghanistan”。所有與這場戰爭有關的戰鬥榮譽,在印度獨立後都被視為non-repugnant的戰鬥榮譽。下列單位獲得了戰鬥榮譽:
第4孟加拉非正規騎兵團 - 第1騎兵團 第5馬德拉斯步兵團 浦那輔助騎兵團 - 浦那騎兵團 孟買工兵及爆破兵團 - 孟買工兵團 第31孟加拉步兵團 第43孟加拉步兵團 第19孟買步兵團 第1孟買騎兵團 - 第13槍騎兵團(巴基斯坦) 第2及第3孟加拉步兵團 第2及第3孟加拉工兵及爆破兵團 第16、第35、第37及第48孟加拉步兵團 第42孟加拉步兵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