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互動

符號互動論是由社會學領域中的一個理論流派——芝加哥學派所提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符號互動
  • 提出者:芝加哥學派
  • 套用學科:社會學
  • 適用領域範圍:美國城市社會問題
符號互動論,符號互動論核心觀點包括,

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是由社會學領域中的一個理論流派——芝加哥學派所提出的。芝加哥學派以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係為重心,以斯莫爾、托馬斯杜威、庫利、米德、帕克和伯吉斯等為主要代表人物,以當時社會學環境中的移民、貧困、流浪、犯罪等社會問題為關注對象進行經驗研究,借鑑西梅爾等歐洲學者的社會學理論和哲學思想,樹立了一系列關於社群與民主、人類傳播與交往、城市生態等議題的學術典範,不僅占據了當時美國社會學研究的主流,而且對傳播學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大量洞見。
其中,庫利和米德研究語言等符號在社會發展和維持中以及在形成個人精神活動等方面所起的關鍵作用,強調個人精神活動與社會傳播過程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理論被稱為“符號互動論”。後來經過許多學者的補充和發展,符號互動論的觀點進一步完善。

符號互動論核心觀點包括

它的核心觀點包括:
第一,社會是一個意義系統。對個人來說,介入與語言符號相關聯的共認意義是人際活動,從中產生出引導行為使之遵循可預期格式的穩定而又共同理解的各種期待。
第二,從行為學的觀點看,社會現實和物質現實都是標明的意義構成,由於人們單獨和集體地介入符號互動,他們對社會的解釋既社會常規化,也個人內在化。
第三,符號是結合人們的紐帶,人們對其他人的看法以及他們對自己的信念,是從符號互動中產生出的個人意義構成。因此,人們對彼此和自身的主觀信念是社會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實。
第四,在一特定行動情況中,個人行為是受人們與那種情況相聯繫的看法和意義支配的,行為不是對外部來源的刺激的自動反應,而是對自己、他人及所處情況的社會要求所得到的主觀構想的產物。
簡言之,符號互動論強調的是人類之所以認識自我,形成群體,構成社會,都是通過符號交流而進行的。羅傑斯指出:“芝加哥學派的學者構成了一個以人類傳播為中心的人格社會化的理論概念體系......即後來被稱為符號互動論的觀點。”這對於傳播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