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松(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符松(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符松,男,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1959年3月3日出生,1978年考入清華大學,1979年留學英國,1983年畢業於帝國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教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會士(AIAA Fellow)。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符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9年3月3日
  • 職業: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會士
  • 畢業院校: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 
  • 主要成就:成立了“航空技術中心”
學術兼職,研究領域,教學工作,近期論文,

學術兼職

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AIAA Journal、《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副主編,Flow 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等期刊編委。
國際湍流剪下流學術會議(TSFP)、國際計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ICCFD)、國際湍流傳熱傳質學術會議(THMT)、國際工程湍流模擬與測量學術會議(ETMM)、國際航空科學大會(ICAS)、國際雷諾平均/大渦模擬混合方法學術會議(HRLM)、亞太國際宇航技術學術會議(APISAT)、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ACFM)等委員會委員。2012年6月當選為國際計算力學學會會士(IACM Fellow),2013年10月當選為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AFMC)委員會副主席。近日,當選為美國航天航空學會會士(AIAA Fellow)。

研究領域

符松教授長期從事湍流模擬領域的基礎與套用研究,他同時致力於航空航天領域的流體力學研究,成立了“航空技術中心” 、“清華-GE推進成立了“航與動力技術研究中心”和 “清華-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聯合研究中心”。
科研項目包括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歐盟第七框架科技項目(ATAAC、MARS),與中國商飛、Airbus、GE航空發動機公司等開展科研合作。
湍流模式理論
符松教授在湍流模式理論這一高難度研究領域中提出了一系列非線性湍流模式。他提出了以三階雷諾應力為基礎的Fu-Lahnder-Tselepidakis模式(已經被寫入書籍和教材),開創了滿足可實現性原理的湍流模式研究。根據客觀張量不變性的原理,提出了“基準”的壓力-應變率相關項模式;提出一系列非線性渦粘性模式。
高超聲速流動轉捩模式研究
符松課題組基於流動穩定性理論和雷諾平均方法,提出了一種合理反映高超聲速流動轉捩物理的k-w-g三方程轉捩/湍流模式,具有預測飛行器高超聲速邊界層流動轉捩的能力。該轉捩模式的套用範圍還推廣至複雜的葉輪機械流動中,精細模擬了葉輪機葉片表面流動的發展過程。該模式理論在我國航天航空研究等領域正在發揮重要作用,該模式也被柏林工業大學(TUB)、德國宇航院(DLR)以及瑞典防務研究院(FOI)所採用。這項研究已經產生國際影響,符松應邀在航空航天領域頂級學術期刊《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就高速流動轉捩模式研究撰寫綜述論文。
數值模擬與套用研究
符松課題組(LAST團隊)開展了多方面數值模擬與套用研究。其中“機翼設計研究”在2010年清華大學力學學科國際評估中,獲得以哈佛大學Huntchingson教授為首的評審團的好評。
LAST實驗室LOGOLAST實驗室LOGO
符松課題組(LAST團隊)發展了基於SST渦粘性模式的RANS-LES混合方法,提出了與混合方法匹配的全速自適應耗散格式,克服了原始DES方法的近壁衰減、格線誘導分離、旋渦破裂靠前、對數層不匹配、灰區等缺陷,成功套用於亞、跨和超和高超聲速非定常湍流的精細模擬。2011年9月,成功主辦第4屆國際雷諾平均/大渦模擬混合方法學術會議(HRLM4)。

教學工作

講授本科生國家級精品課程《流體力學》(雙語),研究生《湍流模擬及其套用》。

近期論文

1. Wang L, Fu S, Carnarius A, MockettC and Thiele F. A modular RANS approach for modelling laminar-turbulenttransition in turbomachinery flo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Flow. 2013; 58: 36-59
2. Wang L, Fu S. Development of an intermittency equation for the modeling of the supersonic/hypersonic boundarylayer flow Transition. Flow, 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 2011; 87(1): 165-187
3. S. Fu, C. Wang & Y. Guo (2011): Onthe minimal representation of non-lineareddy-viscositymodels, Journal of Turbulence, 12, N47
4. Xu GL, Xiao ZX and Fu S. Analysisof the secondary instability of the incompressible flows over a swept wing.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1, 54(4):724-736
5. Zhang Y., Chen H., Fu S.Improvement to patched grid technique with high-order conservative remappingmethod. Journal of Aircraft. 2011, 48(3): 884-893
6. Xu GL, Xiao ZX and Fu S. Secondaryinstability control of compressible flow by suction for a swept wing.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1, 54(11): 2040-2052.
7. Huang J B, Xiao Z X, Fu S, ZhangM. Study of control effects of vortex generators on a supercritical wing. SciChina Tech Sci, 2010, 53(8):2038-2048
8. Xudong Huang, Haixin Chen, Ke Shi,Song Fu, Aspi Wadia, CFD Investigation on 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asingTreatment of a Transonic Compressor.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Astronautics Inc, ISABE-2009-1185, 2009.9
9. Zhixiang XIAO and Song FU, Studiesof the Unsteady Supersonic Base Flows Around Three Afterbodies. ACTA Mech.Sinica, 2009, Vol. 25(4): 471-479
10. S.Y.Huang, S. Fu, Research of the rapid pressure-strain correlation model in therapid distortion limit. Sci. China Ser. G-Phys. Mech. Astron., 2008, 51(9): 1380-138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