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管樂(復州雙管樂)

笙管樂(復州雙管樂)

笙管樂(復州雙管樂),流行於遼寧省瓦房店市的傳統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復州雙管樂初始時在道觀、寺廟中為誦經和法事活動伴奏,其後在民間廣泛流布開來,由復州城逐漸傳播到瓦房店地區,成為當地民間婚喪嫁娶和節慶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復州雙管樂剛柔並濟,其音色既有粗獷、豪放的一面,又有深沉、委婉的一面,可表達各種複雜情感。復州雙管樂的代表作有《江河水》《采荼》《喜送糧》《京劇吹腔》。

2008年6月7日,遼寧省瓦房店市申報的笙管樂(復州雙管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Ⅱ-1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笙管樂(復州雙管樂)
  • 別名:復州雙管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遼寧省瓦房店市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Ⅱ-121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演奏樂器,演奏方法,藝術特色,製作工藝,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復州雙管樂,在明朝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軍隊占領復州衛後,當地居民除了死於戰爭和逃亡外,所剩無幾,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頒布遼東招民墾荒獎勵條例,由山東的登州府和萊州府招民來遼東墾耕。大批的山東移民進入遼東,來到復州城,也帶來了雙符及其值奏技藝初始時在道觀、寺廟中為誦經和法事活動伴奏,其後在民間廣泛流布開來,由復州城逐漸傳播到瓦房店地區,成為當地民間婚喪嫁娶和節慶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
笙管樂(復州雙管樂)
復州雙管樂
清末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是復州雙管樂的鼎盛時期。抗戰勝利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復州雙管樂恢復活動,但規模已大不如前。

基本特徵

演奏樂器

復州雙管樂的伴奏樂器,主要由嗩吶、笙、小牛角、葫蘆頭、二胡、四弦、鼓、鈸等樂器組合而成,而以嗩吶主奏,現代,大部分鼓樂班已不用四弦、小牛角和葫蘆頭。單管和雙管傳入後,鼓樂班同時以嗩吶和雙管為主奏樂器。

演奏方法

吹奏姿勢是否正確,對吹奏效果的好壞和水平提高的快慢有很大影響。雙管吹奏分立式和坐式兩種:立式要求吹奏者身體向正前方,二目平視,挺胸收腹,自然放鬆;坐式要求吹奏者兩腳分開成八字形。
笙管樂(復州雙管樂)
復州鼓樂
在長期的發展中,復州雙管樂逐漸形成了秦家、李家、於家和刁家四個管樂班。

藝術特色

1、復州雙管樂剛柔相濟。其音色既有粗獷、豪放、高亢的一面,又有深沉、委婉、細膩、柔美的一面,可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喜怒哀樂的情感;
2、復州雙管樂上下滑音。能吹奏出大2度、3度、5度、8度的滑音,能表現出強烈的強弱變化,增強了雙管演奏的藝術效果;
3、復州雙管樂的合聲豐富了雙管的表現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4、復州雙管樂吸收了管樂中的一些演奏方法,其獨特的音色和獨特的表現力是其它樂器所不具備的。

製作工藝

復州雙管有嚴謹的製作工序和講究的吹奏方法。不同的材料吹出的雙管樂音質也不同。據雙管藝人介紹,製作雙管的材料以紫檀木和鐵梨木為最佳。製作雙管時先將一根紅木截成兩根,長短皆為六寸,用手鑽鑽出直眼,修理內膛後,用手鑽在外面每支管鑽八個孔,再用圓銼和板銼把外面和孔磨平磨光,最後安上哨片,即成雙管。
笙管樂(復州雙管樂)
復州鼓樂班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復州雙管樂與當地民俗相結合,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民俗學及民族音樂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笙管樂(復州雙管樂)
復州雙管樂
傳承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倡導移風易俗、喪事從簡,復州雙管樂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瀕臨消亡,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刁登科,男,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項目名稱:笙管樂(復州雙管樂),序號:03-0880,申報地區:遼寧省瓦房店市。
喬忠新,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項目名稱:笙管樂(復州雙管樂),序號:05-2128,申報地區:遼寧省瓦房店市。
笙管樂(復州雙管樂)
復州雙管樂演奏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瓦房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笙管樂(復州雙管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笙管樂(復州雙管樂)項目保護單位瓦房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瓦房店市文化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7年7月20日,瓦房店市的李世仁領著他的李家鼓樂班去瓦房店市孫屯村演奏。
2020年5月1日,在大連海昌發現王國主題公園的歡享季現場,復州雙管樂參加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