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和堂的創始人是安徽九華山境內青陽縣一位民間郎中。他初為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的郎中,雖備嘗辛勞,倒也生財有道,破能賺錢。經過數十年的經營,積累了相當資本以後,就計畫開設一座像樣的中藥店。在清同治末年,他把一家坐落於青陽縣城內已倒閉的中藥店大福堂鋪底以重金買到手,經過改建修飾,改店名為笑和堂。笑和堂開業初期,生意並不理想,後來由於掌柜精心鑽研,研製出了秘制膏藥,先免費贈送布店客商,並有其他布店為施捨病人。該膏藥對病症療效十分明顯,原稱為“笑貼膏”,漸漸的廣為傳聞,名聲日廣,即謂之“笑和堂一貼涼”,以示系仙人傳授,譽傳佳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笑和堂
- 創始人:郎中
- 宗旨:濟世活人
笑和堂經營的理念,笑和堂經營的宗旨,笑和堂經營的方針,笑和堂服務理念,感言 笑和堂經營理念形成的原因與利弊,笑和堂的興衰,
笑和堂經營的理念
笑和堂經營的宗旨
濟世活人就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即以救助廣大貧病者為己任。唐代名醫孫思邈告誡,品德高尚、技術精湛的大醫醫兼營藥,要有“大慈惻隱同情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人類之苦”,“不得持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若“邀射名譽,甚不仁矣”。並說他自己“志存救濟”,誓以醫藥行濟世活人之道。孫思邈身體力行,被譽為萬世醫表,行業藥王。笑和堂經營期間以孫思邈的濟世活人理念的為經營宗旨。
笑和堂經營的方針
濟世活人的經營宗旨,必然表現出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因而在促銷策略上,採取薄利多銷的方針。讓利於民,逐漸擴大利潤積累。笑和堂開辦之初,成藥的零售價,比當時的藥業市場價低1/3。每年卻獲得巨額利潤。
笑和堂,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減價銷售兩天。進入民國後,又增加公曆一日、十五日兩天。四天減價銷售日中,顧客盈門,營業額大幅上升。後來,發展為鄂豫皖地區的著名藥藥鋪。
笑和堂服務理念
對顧客真誠而不欺妄,守信用而不失言;對有疾苦上門之人,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親疏、美醜智愚,都同等對待。受到人們稱讚, 笑和堂多年賣藥,口不二價,受到人們崇敬。
孫思邈《大醫精誠》,將一視同仁稱為“普同一等”。其含義為“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美醜),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對“邀射(追求)名譽”,不顧“病人苦楚”而“傲然自得”的虛妄之舉,認為是“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
感言 笑和堂經營理念形成的原因與利弊
網上摘錄
1.醫藥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目的
《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張仲景《傷寒論·序》中載“留神醫藥,精究方術”的目的,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宋代更提出了“醫乃仁術”的說法。高度概括了醫藥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目的。
2.儒道佛學的深刻影響
中國藥業在春秋戰國萌芽形成時,也是各派學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各家的學術主張,尤其是儒家、道家思想,對藥業經營理念的形成,產生了直接影響。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主張仁義互助。這種思想,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體現惠民效果;反映在藥業中,就產生了濟世活人的經營宗旨。即是說,醫藥的經營者,要想到自己貧病無醫藥的痛苦,就應當去關心、幫助貧病無醫藥之人,因而要施藥救助,體現濟世活人精神。
在對待義與利的關係上,儒家提倡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因此在銷售上必然採取薄利多銷的促銷方針,在生產上自覺遵守不制假販假、偷工減料,保證藥品質量的道德原則。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儒家還主張謙和禮讓,真誠有信。這對經營中的禮貌待客,誠信不欺,也產生了直接影響。
道家提倡對世人應行善避惡,寬容不欺。道家的慈善觀和善惡報應觀和佛家提倡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塔),對藥業濟世活人宗旨形成,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3.宋朝官辦藥業倡導濟世惠民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宋朝政府對藥業經營理念形成,所起的重大作用。
北宋建立以來,凡有疫疾流行,朝廷都要派醫官前往給藥救治,或在城門寺院散發藥品給民眾。還在京城和部分郡縣,建立慈善醫療機構,收救老幼孤窮的患者,為全國藥業樹立了榜樣。
宋代以儒學為指導思想。朝廷大力發展官學的目的,是培養未來的儒臣。為了強化儒學思想在醫藥行業中的指導地位,提高醫生的技術水平與品德修養,宋徽宗熙寧二年(公元1103年),朝廷將醫學教育,從太常寺下分離出來,納入國家太學體系,劃歸國子監統一管理,明確培養目標是具有儒學思想的醫生——儒醫。《宋會要輯稿》對儒醫的解釋是:“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術、通黃素、明診療而施於疾病,謂之儒醫。”開設課程除醫藥、儒學外,還有《道德經》,作為儒學教育的重要補充。
為了體現官辦藥業的濟世宗旨,朝廷一面指示廉價售藥,一面又令在災疫期間製藥施救。後來,將官藥局的“賣藥所”名稱,也索性改為“醫藥惠民局”。
一醫一藥兩大措施出台,清楚表明宋朝政府,將儒學思想作為醫藥行業的指導思想。後世沿襲,使金元明清四代,出現了大批濟世活人的可敬典型。藥業的經營理念,成為行業的共識。這一共識的明顯標誌,一是明清時期的“仁”、“德”、“義”、“惠”、“濟”等堂號潮流;二是幾乎全行業供奉藥王孫思邈,仰慕他精誠濟世之德。孫思邈濟世之德的思想基礎,既來源於儒學的仁義誠信,又有道學的常善救人和佛學的慈悲救世,加上他自己身體力行,因而能夠成為醫藥行業尊崇的最高典範。
4.人民貧困、戰爭災疫頻繁的社會背景
古代中國,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農民是社會人口的主體。但農業生產水平低,除去田租、人頭稅、徭役外,農民的實際收入是很低的。同時,貧困導致易生疾病,疾病又加重貧困,二者相互影響,情況更加嚴重。
古代中國,戰亂、災害和疫疾頻繁。據統計,我國古代有6次連綿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戰亂時期。使生產破壞,田園荒蕪,人民逃亡,淪為毫無收入的流民。民貧必多病,又不斷流動,常導致疫病流行。旱、澇、蝗、風、雹等自然災害,從漢初至1936年的2142年間,共發生5150次。平均約5個月發生一次。災害又加重了人民的貧困與疾病。大規模的疫疾流行,東周初至清末2681年間,共發生557次,平均約5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災後的疫疾流行129次,占疫疾流行總數的23%。
疫疾流行,尤其是災後、戰亂中的疫疾流行,給百姓帶來的災難,達到慘不忍睹的程度。張仲景目睹了東漢末的一次疫疾流行,死亡慘重,使他的靈魂受到巨大震撼,促使他決心研習醫藥,立下濟世活人之志,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十幾年後,曹植也看到了一次疫疾流行。他寫了《說疫氣》,記錄了當時的慘狀:“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死亡),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可見貧病世人是多么需要救助。
為拯救民眾於貧困與病痛之中,藥業和一些仁人志士廣施濟世活人之心,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藥業的經營理念。
5.傳統藥業經營理念的利與弊
中國藥業的經營理念,產生於中國封建社會小農業經濟的人文環境,最大限度地適應了廣大民眾期盼醫藥消費應價廉又有救濟的願望,取得了最好的社會效益。自北宋以來,皇帝重視醫藥,仕宦階層及知識分子都認為,良相以仁治天下,良醫以術救天下。他們的報國為民目標,竟然是殊途同歸。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成為社會共識。學習醫藥的人增多。仕宦之餘研習醫藥,幾成風氣。這種良好的社會氛圍,對醫藥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這種經營理念,也適應了藥業自身規模小,經營活動多集中於狹窄範圍內,需要與小範圍的有限購買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合作關係,以鞏固銷售業績。另外,還可以利用顧客對良好形象的現身宣傳,擴大經營效果。所以,宋清的救濟性支出雖多,但顧客的範圍卻不斷擴大,並未影響他賺錢致富。正如柳宗元所說:“清居藥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十人,……而以賒死者千百,不害清之富也。清之取利遠,遠故大,豈若小市人哉?”唐人李肇在《唐國史補》中也載:“宋清賣藥……貧士請藥,常多折券,人有急難,傾財救之。歲計所入,利亦百倍。”宋清的經營思想,以及北宋官藥局初期的實踐,使他們取得了社會效益拉動經濟效益的顯著效果。
但是,這種經營理念,過分強調濟世輕利。使藥業的利潤薄,積累少,無力及時擴大規模,改造設備,發展技術,深化品牌。因而抵禦風險的能力不強。千百年來,幾乎所有藥業都是家庭小型藥鋪,實行著醫藥一體,家店合一,前店後坊,手工操作的溫飽型經營。雖然如此,我國傳統藥業經營理念的基本精神,對現代藥業的健康發展,無疑會起有益的作用。
笑和堂的興衰
笑和堂開業以後,講究信用,經營有方,買賣亨通,生意興隆,並揀選各省地道藥材,精心配製合成藥,藥效顯著,因此遠近傳播,不久就壓倒了同業各戶,躍居首位。至光緒年間,由第四代馬仁壽負責經營,這是笑和堂最興旺的時期。由創立時的2人,經過短短的30年內,很快就開設了50多家分號,從業人員有200多人,基礎穩固,資力雄厚。
民國17年(1928年)以後,在舊政府“倡導西藥,貶低國藥”的情勢下,笑和堂的經營趨於不景氣,亦漸趨冷落,業務縮小。當時全店職工開支浩大,形成難以支撐的局面。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各業相繼停頓,居民大批逃亡。在戰爭緊張階段,各地災疫頻繁,當時笑和堂仍秉著“不得持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的經營方針不為財物救病救人。長此以往本已艱難支撐的笑和堂更加日趨冷落,後因負責人病故,主堂內珍貴藥品、書籍資料全部流失,笑和堂被迫停業,各店職工,均遷散回籍。至此,笑和堂淡出歷史舞台。
雖然笑和堂已淡出歷史,少有人知,但是笑和堂秘方配製成的中成藥方,一直以秘制秘授的方式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