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曠,東晉僧人。據《高僧傳》卷五載,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人。
基本介紹
- 全名:竺法曠
- 所處時代:東晉
- 出生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
- 本名:竺法曠
竺法曠,東晉僧人。據《高僧傳》卷五載,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人。
竺法曠,東晉僧人。據《高僧傳》卷五載,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人。常誦講《法華》、《無量壽經》。善神咒。晉孝武帝(373-396在位)請入京,事以師禮。卒於晉元興元年(402)。...
法曠,釋法曠。姓皋氏。下邳人。【法曠[《神僧傳》卷第二]】寓居吳興早失二親。事後母以孝聞。及母亡行喪盡禮。服闋出家事沙門竺曇印為師。印嘗疾病危篤。曠乃七日七夜祈誠禮懺。至第七日忽見光明照印房戶。印如覺有人以手掁(除更切)之。所苦遂愈。後辭師遠遊。廣尋經要。還止於潛青山石室。晉...
早在東晉,孝武帝就對佛教高僧竺法曠待以師禮;唐肅宗賜名僧慧中為“大證禪師”;宋理宗封無門法師為“佛眼禪師”;而一代大師高峰自閉於死關,創建獅子正宗禪院被元成宗拜為“佛日普照廣濟禪師”,其弟子中峰建大覺正等禪寺被元仁宗封“法慧法師”及“佛慈園照廣慧禪師”。東漢五穀神、皮元曜被漢武帝封為...
安帝義熙三年(407)某夜王獻之在秦望山麓之宅處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雲,王獻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得知下詔賜號將王獻之的舊宅改建為“雲門寺”,門前石橋改名“五雲橋”,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曠、竺道壹先後招之。《嘉泰會稽志》中記載“王獻之雲門山舊居,詔建雲門寺。”又明萬曆《會稽志》卷十六...
《高僧傳》卷五中說竺法曠:“每以《法華》為會三之旨,《無量壽》為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眾則講,獨處則誦。”又晉時支遁(西元314-366年)也著有《阿彌陀佛像贊》一文,說明彌陀信仰早已有之。但是西方淨土的信仰成為一體系,並能上升為東晉當時的學問僧和朝中士大夫等上層人士信奉,則始於慧遠大師於...
安帝義熙三年(407)某夜王獻之在秦望山麓之宅處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雲,王獻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得知下詔賜號將王獻之的舊宅改建為“雲門寺”,門前石橋改名“五雲橋”,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曠、竺道壹先後招之。《嘉泰會稽志》中記載“王獻之雲門山舊居,詔建雲門寺。”又明萬曆《會稽志》卷十六...
東晉青山竺法曠以“無量壽為淨土之因”,“有從則講,獨處則誦”。後有慧遠在廬山設白蓮社,弘揚念佛法門。東魏曇鸞更作《往生論注》,弘揚此經,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此後,歷代注家輩出,疏釋不絕。朝鮮和越南,此經傳習也頗盛。在日本,有日僧慧隱入唐求法,回國後即在皇宮中講《無量壽經》。奈良...
有心無力,漢語成語,拼音是yǒu xīn wú lì,意思是有願望和打算,但沒有力量付諸實現。出自《高僧傳·義解·竺法曠》。成語出處 南朝·梁·惠皎《高僧傳·義解·竺法曠》:“貧道必當盡誠上答,正恐有心無力耳。”成語用法 示例 李惠翁,你既然有這門路,就趕快去找保人罷,兄弟是~,對不起。 ◎茅盾...
竺法曠 竺曇無蘭 僧深 弗若多羅 聖火沙門 曇鸞 隱逸沙門 僧坦 道洪 沙門惠憐 慧龍道人 慧琳 彥琮 智宣 智斌 梅師 萬天懿 智頡 徹公 日濟 僧行智 僧匡 釋靈裕 惠通 閣那崛多 慧義 慧安 智岩 行矩 釋智滿 龍珠痘僧 洪防 僧智圓 志寬 道宣 謝道人 玄奘 義淨 馬哈德哇 甲敦巴·查巴喜饒 宇陀...
佛教傳入中國後,“寺”隨之而出現。公元第一世紀東漢明帝時,西域高僧迦攝摩騰和竺法蘭應請來到洛陽,最初是住在中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和貴賓的官署“鴻臚寺”。後來為供養這倆位高僧安置佛像經典和長期居住,就另給建造了一所住處,同時用他們馱運經卷的白馬為新居“寺”命名為“白馬寺”。這就是我國最早開始建立...
⑥法護:竺法護,原名竺曇摩羅剎,是“世居敦煌”的月氏族人。他聰穎好學,八歲在敦煌出家,後“隨師至西域”遊學,會西域36國語言文字,攜大量梵文經書東歸,先後翻譯佛經150餘部,300餘卷。世人稱為“敦煌菩薩”。⑦洪辯:亦稱吳僧統、吳和尚,唐代沙州僧人,有名的高僧大德。他幼年出家,長後弘揚佛法,統領...
《二十四章經》,又稱《佛說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傳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同翻譯。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第一本重要佛教經典著作,也是譯出的第一部佛典。內容是把佛所說的話稱為一章。如其名共四十二章。源引 牟子《牟子理惑論》:“於是上悟,遣使者張謇,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
又僧祐把月支沙門曇摩羅察和法護分為二人(見《出三藏記集》卷二)。作者認為:“其(月)支菩薩(曇摩羅察)即竺法護,無別二人,《出三藏記》便成二舉,小非詳審。”(卷六)這說明作者編寫時的求是態度,可惜這種精神沒有貫徹在全部書中,有些地方還存在著混濫的缺點。該書著錄的翻譯家和經典,較之過去各家...
《宋書_王僧達傳》載:“吳郭西台寺多富沙門,僧達求須不移稱意,乃遣主簿顧曠率同門義劫寺內沙門竺法瑤,得數百萬。”梁武帝先後四次到同泰寺捨身,多閃到寺講經設會,每次均有重金施捨。僅中大能元年(529)、太清元年(547)的第二次、第四次捨身,君臣為將這位皇帝贖回,每次皆向寺院捐贈一億萬錢。齊...
三祖:僧璨—道信 竺城(印度僧)慧滿 徒八 靈成 靈靜 志操 弘潤 弘智 弘覺 普覺 四祖:道信 徒三 弘忍 法融 法華 弘潤 徒三 曇宗 普惠 覺玉 弘靜 徒二 善護 覺靈—道廣 : 仁忠 仁淑 碧玉 洪果: 沉海 沉悟 仁清 弘智 徒三 惠陽 明嵩 善護 弘覺 徒三 靈寶 豐滿 普覺 徒二 智勝 智興 ...
蔣竺栗 副理事長 5 四川雅安阿朵楠香烏木工藝品工作室 朵生元 副理事長 6 福建東方聖典名貴木材有限公司 黃世建 副理事長 7 廣西一鳴木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王一鳴 副理事長 常務理事名單 序號 單位 負責人 備註 1 四川楠雅集古典家具有限公司 李小營 常務理事 2 廣西金絲楠木文化研究會 覃超華 常務理事 3 四...
曠大劫來。修難行苦行。成等正覺。為聖中至聖。人天法王。明極法身。充滿沙界。而謂之無可乎哉。大集經雲商主天子問。佛在世之日。有所供養。世尊是受者。而施者獲福。世尊滅後。供養形像。誰為受者。佛言。諸佛如來法身也。若在世若滅後。所有供養。其福無異。華嚴亦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雖...
五台山佛教建築群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據明代高僧鎮澄撰《清涼山志》記載: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為最早,初建於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為漢明帝劉莊邀請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法時詔令興建,成為“釋源宗祖”之一。五台山現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的寺...
他混俗和光,深隱不露,康熙六年(1667),忽接西竺禪師寄書,謂都司張光煥仰赤松高名,請住貴陽藥王廟壽世禪院。赤松時年三十四,乃前往弘教說禪。貴州督撫司道俱臨席聽法,一時聲名大振黔中。康熙八年,赤松於壽世禪院閉關,三年韜光,了徹菩提。千日期滿之後,巡撫曹申吉率文武宰官居士千餘人,共造法衣法被...
這是不是叫自作孽不可活?無情,無情谷的鬼醫,謫仙美男,初見她,恍如千年的的等候,我願捨棄此身,化成許願樹,只求你從此樹而過.長孫竺,青羅國的太子,妖孽唯美,世人不識金鑲玉,誤把明珠當塵矣,我願意以青羅國太子妃之位迎娶於你。章節目錄 光芒四射 宮心計 倩心似鐵 鳳臨天下 ...
因而明帝特地組織了一個具有十八人之多的探訪團,西去印度求法;結果在中印度的地方,遇到了二位神通廣大的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請問讀者:佛經種類數量浩大:真是汗牛充棟,為什麼這兩位神異高僧,會首先選擇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把它傳到中國來呢?決非偶然!讀者諸君,請您帶著這個問題,來讀一下這部經典吧...
其後,攝摩騰、竺法蘭隨漢明帝求經使臣蔡愔等至洛陽,而四十二章等經乃緘於蘭台石室。魏晉而降大德迭與翻譯通明中西不隔。達摩西來,演暢宗風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於以掀天揭地。至隋大業間,智果於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分別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難經,其餘似後人假託者...
夫信者則必耆域揵陀勒夷陀密竺法乘帛法祖竺法護於法蘭竺法行於道邃??公則佛圖澄屍梨蜜郭文舉釋道安支道林遠和上之倫矣。神理風操。似殊不在琳比丘之後。寧當妄有毀人理落簪於不實人之化哉。皆靈奇之實引綿邈之心。以成神通清真之業耳。足下藉其不信遠送此論。且世之疑者鹹亦妙之。故自力白答以...
有經錄記載而現已缺本的有:東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2卷;魏帛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2卷;西晉竺法護譯《無量壽經》2卷;東晉竺法力譯《無量壽至尊等正覺經》1卷;南朝宋佛陀跋陀羅譯《新無量壽經》2卷,寶雲譯《新無量壽經》2卷,曇摩蜜多譯《新無量壽經》2卷。《開元釋教錄》卷十四稱:“此...
西晉無羅叉譯之放光般若三十卷及西晉竺法護譯之光贊般若十卷(經文未盡),與之同本。第二金剛般若,羅什譯之金剛般若經一卷是也。元魏菩提留支譯之金剛般若一卷,陳真諦譯之金剛般若一卷,隋達磨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一卷,唐玄奘譯之能斷金剛般若一卷(大般若之別抄)。義淨之能斷金剛般若一卷,皆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