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工藝

竹雕工藝

竹刻又稱竹雕,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類的一種工藝品。《清秘藏》載,宋高宗時有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纖毫俱備,精妙絕倫。另據《圖畫見聞志》記載:“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片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髮,亭台遠水,無不精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雕工藝
  • 雕刻主要手法:圓雕 浮雕 留青 透雕 貼黃 鑲嵌
  • 主要流行地區:中國南方各地
  • 全盛時期:明代
基本介紹,雕刻手法,圓雕,浮雕,留青,透雕,貼黃,鑲嵌,歷史沿革,

基本介紹

竹雕工藝品竹雕工藝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竹刻在中國由來已久。竹刻又稱竹雕,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類的一種欣賞價值很高的工藝品。《清秘藏》載,宋高宗時有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纖毫俱備,精妙絕倫。另據《圖畫見聞志》記載:“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片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髮,亭台遠水,無不精絕。”可見在唐宋時,中國的竹刻藝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竹刻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各地,明代時的江南竹刻藝術已達到全盛時期,發展為各具特色的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至清明,嘉定已成為江南竹刻藝術的中心。嘉定派的創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鄰,他是一位善於詩文書畫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藝術品時,以筆法運刀法,勇於創新,為他人所不及。
竹雕形式豐富,除了圓雕、浮雕等不同表現形式之外,還引申出留青、貼黃、鑲嵌等工藝。竹雕作品依據品種和產地的不同,在工藝上又各有所長。建築多浮雕,擺件多圓雕,糕板雕則都是陰刻;寧波工以骨嵌著稱,潮洲工則以透雕見長。
雕刻手法主要有:圓雕,浮雕,留青,透雕,貼黃,鑲嵌。

雕刻手法

圓雕

是指完全立體的雕刻,即前後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間,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可從四周的任何角度進行欣賞。這種以圓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為材,根據竹的自然形態進行構思和設計,略施雕鏤,使其成為或巧妙、或古樸、或精緻,供人觀賞的藝術品。這種因材施藝的創舉,看似簡單,實極難為。不僅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獨創性,還要有極為高超的雕刻技術,兩者之間必須緊密配合。最具代表的要數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傳多至五六代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三兄弟,號稱鼎足。他們繼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圓雕技藝,以竹根為原料,摹仿現實寫生,所製作的器物多以新奇勝。封錫祿和封錫璋兄弟由於技藝精絕,名聲遠播,被地方官推薦,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宮,於養心殿服務。

浮雕

是指在平面基礎上雕刻藝術形象,物象近似繪畫,前後體積壓縮。因此,浮雕是介於繪畫和雕刻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浮雕的製作過程也表明了這一點,即在雕刻前,先將畫稿貼在刻板上,然後依據畫稿進行雕刻。根據浮雕立體程度的差別,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雕”、“線雕”等。高浮雕,與圓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為圓雕,具有很強的立體感。淺浮雕,與繪畫相接近,所雕刻的想像所起伏較一般浮雕平緩。薄意雕,最淺薄的浮雕,所表現的形象僅是一層平緩的起伏,意到即止。

留青

所謂“留青”,也稱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把圖案之外的青皮鏟去,露出竹肌。竹材幹後始能奏刀,此時表皮已由青轉白。所謂“跡若粉描”,與留青之花紋正合。刻後不須一兩載,表皮即呈淡黃色,但此後變化不大。竹肌則由淡黃而深黃,由深黃而紅紫,故皮、肌色澤之差異會越來越明顯。這種雕刻方法不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澤瑩潤,經常撫摩掌玩,年代越是久遠,竹肌顏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溫潤如玉,色澤近似琥珀,同時圖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這種技法始於唐代,當時雖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階段,所刻紋飾還比較渾樸簡單,但這種技法的出現,顯示出了竹刻藝術的提高與進步。

透雕

透,意為穿透。透雕又稱通雕。通,意為貫通。有在浮雕基礎上鏤空其底版使圖象空靈突出,分為單面鏤空雕與雙面鏤空雕。有在圓雕基礎上作鏤空透雕,雕出內層的景物。也有平面多層透雕,多的可達五六層。

貼黃

又稱“竹黃”、“翻黃”、“反黃”、“文竹”等。其工藝乃取竹筒內壁之黃色表層翻轉過來,經煮壓、貼上到木製胎骨上使其成器。侵中期以來,江蘇嘉定、浙江黃岩、湖南邵陽、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製作貼黃著稱。據已知文獻記載,以上杭為較早。貼黃器以木為胎。木胎可隨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為圓筒形的限制,可以製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並因此而增加其實用價值,所以貼黃器是值得並應該提倡的。不過貼黃甚薄,只能淺刻。一般民間的貼黃器,造型雕飾都比較簡單。但清宮所藏,精工華美,遠非民間者可比。

鑲嵌

為了增加竹木雕的層次感,採用與載體色澤不同的材料通過鑲嵌形成圖案。如嵌牙、嵌玉、嵌石、嵌竹、嵌木、嵌骨、嵌螺鈿、嵌珊瑚、嵌玳瑁、嵌珍珠、嵌瓷等材料。用多種材料鑲嵌在一件作品上,稱“百寶嵌”。

歷史沿革

竹刻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專門藝術。由於不易保存的緣故,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甚少。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彩漆龍紋竹佃,是現在已知較早的竹雕器。竹勺以龍紋及編辮紋為飾,並用浮雕、透雕兩種技法,精美而珍貴。《南齊書·明僧紹傳》記載齊高帝賜明僧紹竹根如意筍籜冠。北周庚信《奉報趙王惠酒》詩有“野爐燃樹葉,山杯捧竹根”的詩句,可知當時雕竹製器的概況。唐代竹刻在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五》中記載頗詳,當時的竹刻技藝及作品與當時之金銀鏤鏨、石刻線雕同一意趣,並已出現“ 留青”的刻法 。
宋代竹刻家詹成所造鳥籠“四面花板,皆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悉俱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其雕藝高、做工細。
明清時期,中國竹刻工藝日益繁榮。竹刻在盛產竹子的江南地區,出現了上海嘉定與江蘇金陵兩派。兩派竹刻藝術家既從竹根刻圓雕人物,又在竹製筆筒、扇骨上鐫刻,有的還善於利用株皮與膚里的不同質感創造“留青”的特殊藝術效果。金陵派以濮仲謙為首,此派竹刻風格開始簡樸,後漸工細。嘉定派竹刻影響更大,作者大都擅長書畫,用刀如筆,雅俗共賞。
牧牛圖竹雕筆筒牧牛圖竹雕筆筒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是竹刻工藝興旺時期。著名“竹人” 有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父子。
另一件故宮所藏竹刻珍品“牧牛圖竹雕筆筒”也極為有名氣。作品作者估計為清代嘉定竹人。牧牛圖竹雕筆筒,由一段二節的偏欹竹根雕作,方14厘米,其徑弧曲不一,上下不等。作者因勢隨形,運筆施刀,雕刻成山拗“牧牛”圖景,牧牛圖背景山壁如削,卻又參差凹凸,作者借用其間自然竹節而為窄狹起伏山徑,運用竹肌之筋刻雕山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