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簧雕刻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雕刻藝術品。主要流傳於四川地區。將竹簧壓成平面,與木板膠合,再精製成各種雕刻藝術品。湖南邵陽地區盛產楠竹,清代藝人王樹琅首創竹鑄雕刻藝術。採用傳統白描技法,以刀代筆,在竹簧上刻出各種花、鳥、蟲、魚、詩詞書法等圖案。產品有茶葉盒、煙盒花等。典雅古樸,是一種一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傳統手工藝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簧雕刻
- 性質:一種古老的傳統雕刻藝術品
- 流傳地區:四川地區
- 創始人:清代藝人王樹琅
悠久歷史,基本概況,四大流派,七大類別,產品品種,雕刻工藝,工藝特點,文化符號,
悠久歷史
江安竹簧工藝已有四百餘年的發展史。它經歷了明代中後期的形成、盛行期,清末民初的創新、發展期,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轉折、復興期,以及90年代的冷落、沉寂期。
基本概況
竹簧雕刻主要產於四川江安,故又稱做江安竹簧雕刻。據說早在北宋時期,江安人民就開始利用楠竹編織籮筐、背兜、椅子、蒸籠等日常生 活用品。後來,逐漸由粗到精,在筷子頭上雕刻獅子、龍鳳。將楠竹削去外皮僅留一 層竹心、竹簧片,用膠貼在木板或鐵片上,然後把圖案雕刻在竹簧片上,製造各種用 具和裝飾品。歷經世代相傳,今已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竹簧工藝美術產品。這些竹簧 工藝品,質優工細,深得人們讚賞,在六十年代,江安竹雕工藝產品就已遠銷日本、 法國、西德、美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港澳地區。
四大流派
江安竹簧工藝形成了風格各異的“致和”、“玉竹”、“王氏”、“綜合”四大流派。
七大類別
“綜合”四大流派,開創了“竹簧”、“竹筷”、“竹雕”、“竹根雕”、“竹編”、“竹筒”、“竹裝修”七大類別。
產品品種
江安竹簧雕刻工藝產品品種豐富多彩。今有竹器雕刻、竹簧鑲嵌、竹簧雕刻、竹絲鑲 嵌、竹筋皮製品等5大類,140個品種,300個花色。圖案題材有反映山川名勝的“峨 眉風光”、“都江堰”等;有用帶麻雀斑紋的紅豆木、烏木、楠木等優質材料作配料, 組合成花卉草木;有取材於古代傳說的“麻姑獻壽”、“哪吒鬧海”等;還有象徵吉祥 如意的動物,如龍、鳳、熊貓等圖案,栩栩如生。
雕刻工藝
竹簧工藝有刻鑿、拼接、貼上、煙燻、皮雕、鏤空、浮雕、圓雕、堆雕、分層貼上、壓合等多種工藝技巧。從而使竹簧工藝品玲瓏剔透,古樸深邃,層次豐富,形式高雅,耐人玩味。
江安竹雕藝人們繼承空雕、浮雕、淺雕等手法,創造了竹簧鑲嵌、畫筆勾刀 等新工藝,把原來的淺雕、淺浮雕發展到著色、彩色竹雕、彩繪和主體浮雕,突破了 楠竹本身形態的束縛,造型別致,雕工精細,獨樹一幟。
工藝特點
江安縣位於四川省南部,長江南岸,所產的楠竹具有紋路精密,竹青如綢緞,竹簧如象 牙骨的特色,是竹簧雕刻的上乘原料。竹簧經過處理,黃橙瑩潤晶亮,具有淡黃象牙 色澤,被譽為“竹象牙”。
江安竹簧工藝製品,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典型的文人意趣,又有突出的民俗特徵,兼有難得的祥瑞意識。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案頭清供,都體現了竹簧工藝作者關注生活、貼近時代、反映社會的精巧內容。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歷史價值,有較強的時代性和社會性,也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對於研究該地區的商品經濟、文化藝術、生活習俗、對外交流等都有重要的價值。
江安竹簧工藝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書畫的筆情墨韻,又顯示了工匠們高超的工藝技巧,彰顯了絕妙的藝術魅力,體現了文化和自然的和諧特質,讓人審美,給人慰藉。無論皮雕人物花卉,圓雕山水草蟲,還是貼簧堆雕細刻,都見刀見筆,意趣盎然,栩栩如生。特別是一些能書能畫者的參與,拓展了創意空間,注入了人文精神,為之錦上添花。它是工藝師們施展才智、綻放藝術創造力的載體。
文化符號
江安竹簧工藝不僅僅在全國民間工藝大展中數十次折桂奪金。早在1915年,其《花籃》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在20世紀50年代,江安竹簧工藝廠曾將一副工藝精湛、造型別致的竹筷敬獻給了毛澤東主席,賦予了江安竹簧工藝深遠的政治意義。鑒於其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實用價值、科學價值都比較突出,所以中央電視台、《中國工藝美術》、四川電視台、《四川日報》,以及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均曾作過深度報導,或者附圖刊載。
江安竹簧工藝是宜賓市乃至四川省的文化符號,是四川省非常突出的民間工藝,是中國竹文化的又一典型代表,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全國竹簧工藝中名列前茅,享有盛譽,直接影響著其他地方的竹簧工藝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