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記實

竹林七賢記實

百家講壇》系列紀錄片之一,主講人劉強。揭示竹林七賢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性格形成的原因,他們的命運和歸宿,以及後人對他們的評價,他們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原因和他們的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林七賢記實
  • 隸屬:百家講壇系列
  • 主講人:劉強
  • ISRC:CNA031131900
簡介,竹林七賢簡介,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目錄,各集導語,01曹馬之爭,02急流勇退,03絕代雙驕,04竹林盛宴,05風雲突變,06請君入彀,07黑雲壓城,08醉翁之意,09冰火兩重天,10司馬昭之心,11真假絕交,12廣陵絕唱,13曲終人未散,

簡介

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其主講人是劉強
劉強劉強

竹林七賢簡介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嵇康

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國時曹魏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賢”之一,世稱嵇中散。善於音律,創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因家居側有嵇山,故改姓嵇。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鐘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讎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鐘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其罪證之一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莊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鹹、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鐘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愛好打鐵。曾被孫登說:“保身之道不足”。  在人生哲學上,他的主張是: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個性凌厲傲岸,曠逸不羈。  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對兒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們投靠山濤(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後,山濤一直悉心照料並撫養著他的兒女。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嵇康嵇康

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時期曹魏末年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 阮籍
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史料記載,因為阮籍才華橫溢,在當時名氣很大,掌權的司馬集團很想拉攏他,但阮籍和司馬集團總是若即若離。阮籍曾經當過司馬集團給他的一個官——東平太守。他騎驢上任,進了衙門便令人拆去隔牆,十幾天后又騎驢離開了,好像開一個玩笑似的。後來他又主動要了一個官乾,當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動機就是看上了步兵營中有一位廚師很會做酒,而且營中藏有美酒300斛。在兩任官職期間,他也每日只是與劉伶飲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鄉里,從不發表任何政治見解。後來,晉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其實,阮籍在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思想、態度是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的。幼時的阮籍所接受的是很正統的儒家教育,並未接觸過真實社會、只沉浸在書本中的阮籍一直到青年時期都還在受此影響。他的真實想法是,當今世道大亂,唯有依靠儒家的思想教育民眾,方可實現救贖,而能做到這些的,又捨我其誰?他的這種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樂論》中可見一斑,在這篇文章中,他認為,如今天下大亂,世風不古,可通過音樂來救贖人心,美樂至則民心順。胸懷大志的阮籍走向社會後,通過與一干人等的接觸、對社會的觀察思考,漸漸認識到,儒家思想只不過是統治者的一個工具,要實現太平、實現自己心中那種美好的願望已經不可能了。於是他不得不很悲痛的轉投了老莊一派,原因是,在老莊的世界裡,在竹林的世界裡,雖然不可以“平天下”,卻能獨善其身,保持自己心靈的自由美好,暢然物外,其亦樂哉。可是阮籍並沒有完全的去適應,尤其在司馬家發動“高平陵政變”篡奪政權之後,阮籍選擇了徹底放縱自己,選擇了逃避。他常常自己驅車,任意遊走,行至路窮處便放聲大哭。他很痛苦。這是一種最悲涼的痛苦。
阮籍阮籍

山濤

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鐘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山濤雖在竹林七賢年齡最長,可是很晚才開始為官。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功曹,上計喙,舉孝廉州辟部河南從事。《晉書·山濤傳》他第一次做官大約在正始六年左右沒當多久就逃走了。山濤初次入仕時間極短,到正始八年就開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遊。短短的幾年隱居生活後,山濤開始了第二次入仕。  山濤第二次入仕雖與婚姻有關,但它在此後的三十多年的官場生活,還是對當時社會有很大的作用,它為當時的晉朝選取了大量人才,在當官時選賢任人,對自己約束甚嚴,對於賄款而能一直堅守其節,在那時的政治風氣下實屬不易。   山濤
山濤山濤
山濤是司馬氏政權的骨幹力量,所以歷代文人從正統觀念出發對他有所非議,甚至被後世視為「貳臣」然而就如此斷定山濤的評價,不免也失之公平,因為當他在為官期間並未有迫害曹氏成員的記載,更沒有殺害過正直之士,而是對有才之人大力提拔,這對社會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拜趙國相,遣尚書吏部郎,文帝與濤書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榖二百斛。《晉書·山濤傳》由上可知山濤在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並沒有像一些官僚那樣大肆兼併,生活奢華,而是雅操清明。他為朝廷選拔人才,並不營私結黨,而是選舉任能。 山司徒前後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提目,皆如其言。唯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  有此可知山濤與其他竹林七賢有其相當的差別在於任官方面,他的積極出仕跟其他人來比的確有一段差距,他曾三次舉諫阮鹹為吏部郎,雖然嵇康寫了與他的「絕交書」但嵇康的兒子嵇紹後來也是由山濤舉諫而進入仕途的。  山濤一生的宦途生涯幾近似十年之久,從四十歲開始任郡主簿,功曹之職,因預見曹爽的被殺而隱居不仕,但是不久之後又即被召回,以後任官於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的三代政權,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得力助手,他與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鮮少有反司馬氏思想,反而緊密的圍繞在司馬氏政權左右,並成為司馬氏晉王朝的開國功臣。 在他的職歷中最重要的是尚書吏部郎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等職,這些都是屬於吏部的官職,其職權是以派任官吏人事為主,屬於中樞性的部門,這必須通曉官界裡複雜的人事關係,同時還需有識人的氣度,這對一向以自己的政治器識為豪的山濤來說,正是適得其所。  與其他六賢之差異 :山濤雖然年輕時崇尚老莊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賢之列,可是本質上他卻不是一個浪漫的文學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個拘守世俗禮法的彬彬君子。山濤的性格基本上他可能並不是一個真能忘情逍遙世外的人,他還是身在紅塵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揚名於世,只不過因他政治上的遠識,使他在政爭最厲害的時候避世遠遁,一旦機會來了他還是會出仕的,他與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說是偶有交會迸出的火花罷。所以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寫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所謂“偶與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這其中的實情。  對《與山巨源絕交書》這一節略做補充。其實,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在另一個層面上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好朋友,有了這封絕交書,就不會因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態度而連累到好朋友。後來嵇康被殺害,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女託付給山濤,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濤為人磊落大度,生活節儉,做官不過多要求什麼,對待朋友赤誠坦坦。後世者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牽強附會。

向秀

向秀
向秀(約227-272),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他又與呂安同在山陽地方灌園以自給。山陽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見他們三人交往甚密。但是種田、栽培蔬菜並不是他們的嗜好所在。以田園工作換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閒,就相攜出遊於大自然間,逃脫政治的黑暗樊籠,得到精神上的自由。雖然他們三人的行止如此親近,但向秀的性格卻是與嵇、呂相異,嵇康傲世不羈,呂安放逸而超邁俗人,向秀則好讀書,所以常被他們所嘲笑。三心靈的交流從向秀的《思舊賦》可看出:“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不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  據晉書本傳的說法,向秀是喜好老莊之學的,但是從年輕時就喜歡讀書的向秀,對儒家思想也是相當有研究的。他二十歲時,曾寫過一篇《儒道論》,從他後來的《莊子注》一書中的思想滿可以約略猜出,這篇文章大約是想將儒道兩家的思想做一調和。(《儒道論》現已失傳)  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  向秀有感於歷來讀【莊子】的人雖然很多,但為之作注者卻很少,便想替【莊子】作注,完成此工作後,請嵇康、呂安批評,看完之後,幾乎給予一致的讚嘆。可見向秀的【莊子注】確乎超越了有舊家的註解,而直通莊子的心靈,故顏延年的【五君詠】:「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晉書】本傳:「莊周著內外數十篇,歷史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統也,秀乃為之隱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今日向秀的【莊子注】已佚失,其中一些佚文散見於張湛的【列子注】中。  向、郭的【莊子注】,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哲學著作,也是當時崇有派的代表作品,其中許多觀點是和貴無派對立的。這部著作,力圖把道家學說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而且,更多地從儒家觀點修正了道家的學說。何晏、王弼的貴無學,主張不要干涉門閥世族的特權,使世家大族的利益得以無限地擴張;而何、王的貴無論,到向、郭崇有論的轉變,反映了魏晉時期門閥世族的內部爭權及發展過程。  祟有論:在本體論方面,向、郭不贊成貴無派「無能生有」理論,提出了「物各自造」和「造物者無主」的說法。認為萬物的形成和變化都是「自己而然」,萬有本身就是自足的,在萬有自身以外並沒有生化萬物的獨立實體;所謂無,只意味著萬有的自生自得;萬有都是永恆存在的,雖變萬化,終不能歸於無。這種學說,否定了道和無生化萬物的觀點,肯定了萬有的實性。但這種學說也同時否認了萬有之間在時間上有因果的聯繫,否認了萬物進化的過程。  這種崇有論,表現在社會問題上,提出了「天理自然」和「安分自得」的人生觀,得出了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結論,認為自然和社會的秩序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物的各種差異和它們所處的各種地位也都是天然合理的;萬物安於自己所處的地位,不追求自己分外的事情,自然就會感到自由和快樂;無為並非消極無所作為,而是所作所為不應超過自己的本分;聖人身居富貴之位,同樣可以享受山林隱士的清高生活等等。所有這些觀點,在於論證名教並不違背自然,要求社會各階層都能於自己的等級名分,以鞏固已有的秩序。  難養生論:向秀的思想之有異於嵇康,尚表現在他的【難養生論】一文中。【養生論】為嵇康的作品,文中主張寡慾養生,而向秀卻持反對的看法,他的這種思想是將魏晉時已經盛行的老莊思想中尊重自然的想法加以推廣,但是從他的表現和論理過程,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已是站儒家的立場。縱使他對老莊思想有極度的興趣,但卻不曾以此來做為他生活態度的指針。所以,後來嵇康和呂安被處死的事件發生時,他不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受到當朝者的注意,準備援引為官。這也是他們思想的歧異之處。曾與司馬昭的有過對談,司馬昭當時掌握實際政權。  嵇中散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蹉。  (箕山是山名,傳說堯要讓位給巢父、許由,二者不願接受,就隱遁在箕山,故箕山之志即隱居之志),即使向秀在處理實際問題和思想與他的兩位好友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在互相爭論中愈親密,因此他對於兩位死於非命的好友,那種痛惜哀傷之情,是發自本心的。自洛陽歸山陽嵇康舊居時,忍不住寫下了有名的《思舊賦》,文中所表現暗藏的政治黑暗與恐怖,呈現消極抵抗政治的態度,司馬昭死後,向秀仍繼續做他的官,只是極不得意。晉書本傳說:「後為散騎侍郎,轉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卒於位。」不任職、容跡而已,可看出他僅掛個做官的空名,還能保持這個空有其位的空名罷了。
向秀向秀

劉伶

劉伶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种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他身高僅一公尺四十,不僅人矮小,而且容貌極其醜陋。但是他的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平常不濫與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事一點都不關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機,遇上了便有說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賢的行列。  他在官職方面,做到建威參軍。據說在泰始年間,他初上意見書,主張「無為而化」之說,卻被斥為無益之策。當時同輩們都得到高第官位,只有他被罷了官。罷了官以後的劉伶,更是日日「醉鄉路穩宜頻到」,終於嗜酒壽終。反而在那文人動輒被殺的亂世得以苟全性命而壽終,也可謂「不幸中之大幸」了。  《晉書》本傳記載說,他經常乘鹿車,手裏抱著一壺酒,命僕人提著鋤頭跟在車子的後面跑,並說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捲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定從容地說:「我這像雞肋般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於把拳頭放了下來。  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於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醀然已醉矣。」  【任誕篇】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餘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於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果又喝得大醉了。)  從這騙取酒肉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他滑稽多智、放蕩不羈的一面。不但是人,就連鬼神也不放在眼中。 關於喝酒,竹林七賢裏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於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著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後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著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蕩。  劉伶是個醉鬼,他的思想接近莊子。劉伶經常沈湎於酒中,無視禮儀,任性胡為。從嵇康、阮籍那裏學到一些皮毛,放蕩荒唐、玩世不恭者有之,學識膽量皆無,終日醉醺醺。他好赤裸身體,時常在家裏脫光了衣服飲酒。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客人進屋找他,假如有人來譏諷他,劉伶大言不慚,他就傲然地說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內是我的衣褲,你們為什麼要鑽進我的褲襠裏來?」)此外他更將這種境地,表現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酒德頌》中。 作品《酒德頌》  【酒德頌】  「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活在污濁的亂世,卻又無力挽救當時的社會,劉伶只好放浪形骸,同時藉著酒醉的言辭行動,來表示他憎恨虛偽的道德禮教,以及自己內心對自然純真的追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酒是務,焉知其餘。  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電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攘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待側焉,如踝贏之與螟蛉。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說:「有所謂大人先生者,他將宇宙看做是自己的家,以為一萬年不過是轉瞬之間而已,他隨著自己的意思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也好止也好,只有酒是他的樂趣,其他的樂趣他瞧都不瞧。貴公子、搢紳處士們,聽到他的風評,沒有一個人怒目相向的,拿禮法來非難他。但先生手中卻不停地拿起酒杯,拂去落在髯上的濁酒,陶然醉倒。他不覺寒暑,也沒有利慾之情,將這個世上的雜然萬物,完全看做是漂流在大河上的浮萍。」  這樣的人生觀,也不外是「齊禍福、一死生」的老莊思想。《晉書》本傳說他:「雖陶兀昏放,而機應不差。未嘗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頌》一篇。」在文章中,他藉著所謂的「大人先生」寄託了他求追精神自由的心境,並攻擊那虛偽的世俗禮教中的貴公子、搢紳處士。全文充滿了奔放自在的諷刺意味。  阮籍雖然厭惡那個社會,但他卻不得不活在魏朝的官僚社會裏,尤其與專權的司馬氏有著若斷若離的關係,使得他滿腔的苦悶,一旦發洩出來。便成為銳利痛快的怒罵(《大人先生傳》)。而劉伶則與之相反,一開始便在官場上不得意,不被那個官僚社會所接受,因此他在《酒德頌》中對於禮法之士所表現的不屑,便儘是一片揶揄嘲笑的態度了。
劉伶劉伶

阮鹹

阮鹹
阮鹹,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後改稱阮鹹,簡稱阮。  阮鹹不僅擅長演奏,也精於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說就是他所作,李季蘭在同名詩中有“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的詩句。1950年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持阮彈奏的阮鹹畫像,神情專注。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桿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任誕篇】  在七月七日這天有曬衣習俗,阮鹹家貧,竟以長桿掛犢鼻褲(短褲、貧賤者之服,魏晉名士夏日喜歡穿犢鼻褲,表示灑脫)於院中,與北阮紗羅錦綺形成對照,自然地表現出阮鹹任達不拘禮節,然而亦說明,阮鹹雖家貧,而其士族之優越門第和身分並不減。阮鹹雖未能免俗,但所作所為亦不同流俗。這時候的他其實還只是個少年,但作風卻也與阮籍不相上下,而那位以「窮途之哭」而著稱的阮籍,就是他的叔父,兩人合稱為「大小阮」。雖然叔侄間有輩分差距,但卻不拘形跡,經常像朋友一樣共同游息,那种放浪不羈的生活作風,也的確各有千秋。  阮鹹和阮籍一樣,生平也很鄙視禮法。一方面固然是由於他們崇尚老莊之說,鄙視種種所謂的繁文縟節;而另一方面,這也是對當代權貴們的一種實際抗議。由於此時的政治主流乃是以禮法為主,主張「以孝治天下」,不同於曹操當時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把原本拋棄了的禮法,拿來當成為鞏固權位的藉口。阮籍曾憤懣地說:「禮教豈為我輩而設。」而阮鹹也在母喪期間,穿著孝服,騎驢去追自己私戀的一個鮮卑婢。 阮仲容先幸姑家鮮卑婢,及居母喪,姑當遠移,初雲當留婢;既發,定將去。仲容借客驢著重服自追之,累騎而返,曰:「人種不可失!」即遙集之母也。  【任誕篇】  這種超越自古的傳統禮制,其實都是對禮法尊嚴的一大諷刺。因為當時的禮法已經失去它原先的意義。 在當時禮法甚嚴,阮鹹縱情越禮,放浪自適、飲酒享樂的行為,或多或少阻礙了他的仕途。 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桮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  【任誕篇】  讀完此文,其實豬也是天地萬物所生,又何必區分地位的高低及卑賤。想想仲容與群豬為甕共飲盛況,也能體會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那种放達不羈的豪氣。且阮鹹的「達」是任意而為之,隨心所欲,較不同於阮籍的「達」是因對世俗禮法無奈而為之,這是他們兩個不同之處。  然而這些行為,在名教社會,有衝擊禮法和解放個性的積極作用。因為在當時,一些禮法之士卑鄙而無氣節,名士們的不拘禮法恰好是對禮法虛偽的揭露及抗議。因此,不拘禮法僅只是其一方面的表現,而還有另一方面的表現。  山公舉阮鹹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慾,萬物不能移也」   【賞譽篇】  (晉書阮鹹傳)說:「山濤舉典選,曰:『阮鹹貞素寡慾,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職,必絕於時。』」這對阮鹹是很高的評價,阮鹹雖不拘禮法,而能貞素寡慾,深識清濁,不為外物移心,這乃是老莊玄學之素養,越名教而任自然。這表明不拘禮法乃其表現形式,而貞素寡慾為其內心世界,此乃名士的精神本質。如果僅有不拘禮法,則不過是狂人,是不能成為真正的名士。只可惜,晉武帝仍以阮鹹的沈溺於酒鄉,不予以重用。  【阮鹹與荀勖】  七賢之中,除了阮籍、嵇康對音樂有深厚的素養外,阮鹹也是傑出的音樂天才。他雖然名列「竹林七賢」,但他的文學作品並沒有流傳下來,反而是因音樂上的成就而為世人所認識。顏延之說他:『達音何用深,識為在金奏』即是讚揚他在音樂上的造詣很高。  荀勖善解音聲,時論為之闇解,遂調律呂,正雅樂,每至正會,殿庭作樂,自調宮商,無不諧韻。阮鹹妙賞,時謂神解,每公會作樂,而心謂之不調;既,無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為始平太守。後有一田夫耕於野,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試以校己所治鐘鼓、金石、絲竹,皆覺短一黍。於是伏阮神識。  【術解篇】  阮鹹的神解,當比荀勖闇解為高,阮鹹是真正了解音韻的,他之所以批評荀勖,本來也是出於好意,希望他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點,有所改正。無奈荀勖本人,心高氣傲,自以為音樂造詣曠世無敵,面對阮鹹的指責,更視為是存心搗蛋,並在晉武帝前進讒言,貶除了阮鹹的職位。但也由於這樣,而使阮鹹在中國音樂史上獲得地位。由此可發現,『酒與音樂』正是阮鹹生命中的兩大精神支柱。  【另一個阮鹹】  如果說,嵇康是當代的操琴名手,那麼阮鹹就是當時的琵琶大家。武則天在位時曾有人在古墓中得一銅器,身正圓似琵琶與「竹林七賢圖」中的阮鹹所彈的那件樂器相似,當朝太常少卿元行沖認為乃晉朝時阮鹹所作器也,於是命令屬下,改用木頭照著這個銅器的形狀來製作,彈出來的聲音高雅、清亮,再加上阮鹹本人善彈此琴,所以這種一度被稱為中國琵琶或漢琵琶的樂器,就有了自己專用名稱 -----『阮鹹』。阮鹹又分為大、中、小阮,其實都是同一種,只是大小不一樣。 【阮鹹作品選】  1.律議  勗所造聲高,高則悲。夫亡國知音哀以思,其民困。今聲不合雅,懼非德政中和之音,必是古今尺有長短所致。然金鐘磬是魏時杜夔所造。不與勗律相應,音聲舒雅而久。不知夔所造時人為之,不足改易。  註:  勗所造聲高:中書監荀勗校太樂,依古尺更鑄銅律呂,以調聲調,則得高音。  【與姑書】  胡婢遂生胡兒。  註:  此是阮鹹致姑書中的一句話,原文無專集可查,只在《世說新語·任誕》中有關此事的記載。又:《竹林七賢論》曰:鹹既追婢,於是世議紛然,自魏末沈淪閭巷。逮盡鹹寧中,始登王途。而在<阮孚別傳>中又有記載:鹹與姑書後,姑答書曰:魯靈光《殿賦》曰:胡人遙集於上楹,可字曰遙集也。可字曰遙集也。故孚字遙集。
阮鹹阮鹹

王戎

王戎
王戎(234—305),字濬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生於大富之家 ,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在七賢當中,王戎的年紀是最輕的,他比山濤小二十九歲,比阮籍小二十四歲,比嵇康小十一歲。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可以得知,在嵇康受刑而死的時候,王戎二十九歲,則王戎九歲的時候便認識嵇康,同時還交往甚密。王戎認識阮籍是在十五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王渾,官任上書郎與阮籍是同事並有親交。王戎也跟著父親住在尚書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來拜訪王渾,談不到幾句話,就轉到王戎的房間,這對忘年之交,一談就是大半天。阮籍這樣對王渾說:「濬沖清俊絕倫,不是你比得上的。與阿戎說話,比與你說話來的有趣多了。」雖然這樣,但王戎畢竟在氣質上,抱負上與阮籍、嵇康有很大的不同。 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在七賢當中,王戎的年紀是最輕的,他比山濤小二十九歲,比阮籍小二十四歲,比嵇康小十一歲。  【排調篇】  在這一篇文章中,可以得知,王戎比起這幾位前輩中,王戎少了他們的思想家,文學家的氣質風度,相反的卻充滿了世俗的官宦之志,所以阮籍譏諷他為俗物。可是王戎也反駁的說像你們這樣的人,還有誰可以掃你們的興呢?可以知道阮籍、嵇康等,這些人不管任何事情其實對他們而言都是無所謂的,也許我們可以知道王戎的性格中可能不是這樣的人,在王戎的生長背景中,他是一個富家子,他有理想的抱負,他要晉升仕途,可以得知多少家庭的背景給了王戎影響。  【入世入仕】  1、宦海生涯,與世浮沉  生在門閥世家,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自幼又被視為神童的他,又有官宦之志,很自然的便走入官場。魏甘露二年(西元二五七年),王戎二十四歲時,被司馬昭爭為相國櫞(宰相的屬官),而推舉他的,就是那位司馬昭前的紅人锺會,锺會是明理派清談的代表人物,基本上是反對七賢的,也就是他是嵇康走上死亡之路,而身為「七賢」之一的王戎竟然接受他的舉薦而為官,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王戎的世俗性,使他在波瀾起伏的政界中,幾次化險為夷,而升到司徒的貴顯地位,終以老官僚結束一生。  2、由出仕看王戎  對於王戎的出仕,其實也是不用過於訝異的,因為從王戎的生長背景來看,生於官宦之家的王戎,從小可以說是耳濡目染,應該也可以說是接受不少父親的思想,同時也可以說是他看多了所謂的官場冷暖,因此王戎有他一套特殊的保身方法在這個浮浮沈沈的官海之中,也因為這樣,王戎的避禍思想,也就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有著很大的影響。  【百善孝為先】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德行篇】  在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和嶠雖然遵守禮制服喪,但是比起王戎而言,王戎可以說是在精神上比和嶠更加的悲傷,王戎的悲傷雖然不一定符合禮制,但並不是這樣就是說他不夠悲哀,反而在精神層面上,更勝過和嶠一層。是一種精神上的極大悲哀,也就是說他的悲傷已經到了不能用行為去表現出來,甚至已經到了所謂的哭不出來的地步,或許樣說有些的悲哀,可是在世說中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的確是悲傷的過度。  框世虛名與實至名歸。  在魏晉的風潮中,我們可以知道因為九品官人法的影響,因為有許多想要晉升仕途的士子,有很多的人,都有所謂的假孝、假慈、假悲、勝至於假義,已博取是世間的名聲,來作為自己晉升仕途的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王戎這個人是一點都不做作,毫不虛假的放開自己的情感,不為世俗的眼光。  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我們可以看的出來,王戎是個重情感的人,不管對於初生之子,儘管初生之子對於王戎是沒辦法有所謂的感情可言,但是王戎卻依舊對其子有深刻的感情,由此可知王戎是一個重情之人。  【儉吝】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  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 萬,女 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  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 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筭計。   由這四則記錄中,我們可以知道王戎極端的吝嗇。  明哲保身的老官僚  元康九年(西元二九九年),王戎六十六歲,由於賈后想要專權,以致於發生了愍懷太子的廢立事件,貴為太傅的王戎卻始終保持沈默。第二年,趙王司馬倫等又起而殺賈后,這時被視為賈后同黨的數十個高級朝廷官員,也同時受到牽連而被誅殺,王戎的女婿尚書左僕射斐頠也是其中之一,王戎因此受到牽連,但是由於他的明哲保身,所以僅是辭職下野,而沒遭到生命的危險。此後的八王之亂發生,晉王室面臨著空前的危機,王戎雖然也被捲入這政治的漩渦中,但他卻是學習著古代君子伯玉的榜樣,儘量避免捲入這場風暴中,虛與委蛇周旋著。  王戎一生,官運亨通,平步青雲,位高爵顯,身當國家重任,但卻對朝政一無貢獻,只是一味的逃避求榮,阿諛求全。對於王戎這個人而言,可惜的是他的以前的政治抱負,在他掌握大權時,卻因為一味的避禍,而對國家、對人民,並沒有做到貢獻,十分可惜;但是我認為,這也許也是在亂世中一種生存的方式吧!就竹林七賢而言,王戎是有些愧於一個「賢」字的。因為王戎之于山濤皆為入仕之人,山濤雖有後人評:「貳臣」,但他為官盡責、選賢與能,此番作為是有利於老百姓的,在這樣的時代里,許多人在朝為官只為享受榮華富貴,而他願意為老百姓的福祉努力實在令人感動,至少為魏晉政治這個黑暗期帶來一絲的光亮;所以,相較之下,我是比較欣賞且認同山濤的方式。
王戎王戎

目錄

01 曹馬之爭
02 急流勇退
03 絕代雙驕
04 竹林盛宴
05 風雲突變
06 請君入彀
07 黑雲壓城
08 醉翁之意
09 冰火兩重天
10 司馬昭之心
11 真假絕交
12 廣陵絕唱
13 曲終人未散

各集導語

01曹馬之爭

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晉時期,除了政治黑暗、戰爭不斷之外,它給後世的印象並不深刻。但是在這一時期卻出現一個著名的文人群體——竹林七賢。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個群體能像竹林七賢那樣幾乎集中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所有選擇,他們或做官,或隱居,或亦官亦隱。也沒有哪一個群體能像竹林七賢那樣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藝術,甚至對中國人的心靈,都產生過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而與以往讀書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隱逸”是他們主要的生活態度。那么對以“修、齊、治、平”為夙願的讀書人來講,為什麼竹林七賢會選擇隱而不仕?是什麼原因決定了他們的氣度品格?從今天開始,同濟大學劉強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帶您一起走近魏晉易代之際,揭秘魏晉士人的真實生活,為您講述系列節目《竹林七賢》。

02急流勇退

在古代歷史上,竹林七賢是隱士的代表,他們以遠離官場,淡泊名利而被後人傳誦。但山濤是個例外,他雖然隱居多年,但最終還是為官終老。山濤一生兩次為官,其為官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在他第一次為官的第四個年頭,他的一個舉動引起了軒然大波,讓很多人都為他感到不解和惋惜。那么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山濤做出了什麼樣的舉動呢?《百家講壇》10月11日播出竹林七賢(二)急流勇退,敬請關注。

03絕代雙驕

司馬懿稱病不朝,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的山濤,預感到曹氏集團和司馬氏集團之間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於是他就來了一個“夜半棄官”,不告而別,回到家鄉隱居起來。在隱居期間,山濤與兩位當世一流的名士一見如故,共同演繹了一場友誼的佳話。而且,在這三個男人的友誼盛宴中,竟然出現了一位女性的身影,為竹林七賢的故事增添了一分別樣的色彩。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百家講壇》10月12日播出竹林七賢(三)絕代雙驕,敬請關注。

04竹林盛宴

魏晉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名士群體,這就是竹林七賢,他們聚會賦詩,談玄論道,結成了一個類似文化沙龍性質的文人圈子,那么,這個文人圈子為什麼是七個人?他們是在竹林下活動,所以才叫竹林七賢嗎?竹林七賢中,除了我們已經知道的嵇康、阮籍和山濤,其餘的四個人又是誰呢?《百家講壇》10月13日播出竹林七賢(四)竹林盛宴,敬請關注。

05風雲突變

三國曹魏正始末年,曹爽集團掌控了軍政大權,而遭到排擠的司馬懿一直稱病在家,不問朝政,曹馬之間持續多年的明爭暗鬥似乎已經失去了懸念。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場血腥的政變爆發了,在一場殊死較量之後,司馬懿大獲全勝,從此登上了權力的巔峰,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統治者,並為西晉最終的建立鋪平了道路,歷史上稱這次政變為“高平陵之變”。那么,“高平陵之變”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樣的?這場政變對竹林七賢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百家講壇》10月14日播出竹林七賢(五)風雲突變,敬請關注。

06請君入彀

在誅滅了曹爽集團之後,權傾朝野的司馬懿為了籠絡人心,向包括阮籍在內的眾多魏晉名士發出邀請,司馬懿非常看重阮籍身上的政治價值,“高平陵之變”發生後不久,他就向阮籍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到自己的幕府中來做官。而在此之前,太尉蔣濟和大將軍曹爽都曾經想把阮籍請出來做官,但都被他以生病為理由婉言謝絕了,那么,面對司馬懿
再次邀請,阮籍又會是什麼態度呢?在竹林七賢中,阮籍是一個淡泊名利、率性而為的性情中人,而他的這種個性與血雨腥風的政治環境顯然是格格不入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阮籍究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這個選擇又將給他的生活帶哪些影響呢?《百家講壇》10月15日播出竹林七賢(六)請君入彀,敬請關注。

07黑雲壓城

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為了籠絡人心,網羅了一些當時有影響力的人士,阮籍就是其中之一,迫於司馬懿的淫威,阮籍不得不告別隱居生活,做了司馬懿的從事中郎。兩年之後,在司馬氏統治下,度日如年的阮籍終於看到了希望,公元251年8月,73歲的司馬懿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那么這對於阮籍來說意味著什麼呢?他的命運在這時會出現什麼轉機呢?《百家講壇》10月16日播出竹林七賢(七)黑雲壓城,敬請關注。

08醉翁之意

公元255年,48歲的司馬師暴病身亡,他的弟弟司馬昭繼承了大將軍位。在司馬師執政期間,為了獲取政治資本,他不斷地網羅但是由影響力的士人,當時竹林七賢的兩位主要人物,阮籍和山濤都被司馬師網羅到自己的麾下。那么司馬昭上台之後,他會用什麼辦法籠絡人心呢?對於山濤和阮籍他會如何對待呢?《百家講壇》10月17日播出竹林七賢(八)醉
翁之意,敬請關注。

09冰火兩重天

魏晉時期湧現出來的風流名士數不勝數,其中最為耀眼最受世人矚目的就是嵇康,在竹林七賢中,嵇康的領袖地位更是無人能夠取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倍受他人青睞和尊重的大名士,他的哥哥嵇喜卻屢屢被其他竹林好友譏諷和嘲弄。無論是阮籍還是呂安,都和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他們對有著人中龍鳳美譽的嵇康充滿著喜愛和尊重。

10司馬昭之心

有一個成語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成語比喻的是權臣的篡位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但這句話是誰說的。他就是曹魏王朝的第四個皇帝,曹髦。那么,曹髦是在什麼樣的一種情況下說出這句話來的,他的命運和結局又怎樣?跟竹林七賢有什麼關係?司馬師病死後,司馬昭繼承了大將軍位,繼續操控著曹魏的朝政大權。司馬師很清楚,儘管高平陵政變之後,司馬氏已經基本掌控了朝政大權,但皇帝畢竟還是曹家的人,朝廷內外親曹的勢力依舊存在,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大權旁落,因此司馬師對剛剛登上皇位的曹髦心裡充滿了顧忌。面對司馬昭篡位野心的不斷膨脹,曹髦如坐針氈,雖然和司馬氏相比,自己的實力實在太弱,但他無法忍受作為傀儡皇帝,隨時有可能被趕下台的悲劇性命運。古語說: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11真假絕交

甘露五年,曹魏的第四個皇帝,曹髦被司馬昭的黨羽所殺,從此,曹魏政權奄奄一息,進入了“倒計時”。而山濤也進入了司馬氏的幕府,山濤可以說是官運亨通,司馬昭上台以後,也是一路給他開綠燈,到了這時候已經做到了尚書吏部郎。大家知道,在司馬昭統治之下,大家都是人心惶惶,膽戰心驚的,惟恐一不小心自己就觸犯了司馬昭。那么山濤他做官,因為他有政治才幹和過人的韜略,所以山濤做官做的還是挺安全的,他想讓自己的老朋友嵇康也到司馬氏政權中任職。

12廣陵絕唱

作為魏晉士人的偶像,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面對司馬氏的血腥統治,一直拒絕入仕,遠離政治。然而,隨著一個事件的意外升級,嵇康還是捲入了殘酷的曹馬之爭。為了籠絡人心,司馬昭曾經向文人名士的偶像嵇康發出邀請,希望他出來做官,但遭到了嵇康的斷然拒絕,嵇康的不合作態度引來了司馬昭對他的仇視和嫉恨。呂安事件給司馬昭提供了一個除掉嵇康的好機會,但由於嵇康在名士圈中的名氣太大,司馬昭又遲遲不敢下手,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鐘會站了出來。鐘會是司馬氏集團的一名忠實的走狗,雖然他曾經一度對嵇康非常崇拜,但嵇康卻對這個勢力小人厭惡至極,毫不留情,致使對方懷恨在心。鐘會一直想伺機報復嵇康,但一直苦於沒有下手的機會,沒想到這個時候嵇康竟會主動找上門來。

13曲終人未散

嵇康之死令竹林七賢的其他人深感震撼,面對司馬氏的威逼利誘,他們中大多數人只能委曲求全地出來做官,人生態度也在悄然改變。作為竹林七賢的領袖之一,阮籍晚年做了一件事,而這件事情卻極大地損害了他的名聲,為他招來了悔恨終身的罵聲,這件事就是阮籍寫司馬昭寫了一篇《勸進文》,阮籍一生寫下了許多文采飛揚的文章,而這篇《勸進文》卻和過去的文章大不一樣,因為他服務的對象是臭名昭著的司馬氏集團。在竹林七賢中,阮籍一直是一個淡泊名利、率性而為的性情中人,他對做官毫無興趣,那么,為什麼到了晚年阮籍還要寫下這篇為司馬昭服務的文章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