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偶場

競偶場

競偶場(英文:lek):是動物行為學專用名詞。指一個物種的兩個或多個雄性聚集於此,透過不同類型的炫耀表演或演示,以達到求偶交配這一目的的場所。當描述這種行為時也有譯作“群集展示”。按照慣例,競偶場在繁殖季節或以前就會建好,同一群雄性會到達這經年不變的場所,並占據特定的位置。它們為了好好防衛所擁有的場所,有時更會與鄰居大打出手。不同物種會以不同的表演作為炫耀手段,如誇張的求偶舞蹈、羽毛展示、歌唱及鳴叫聲較量等。

嚴格的等級制度使位處首位的雄性得以占據最有利的中心位置,其他雄性則根據實力以輻射形式按次排列。雌性為了交配而來,但它們未必會細心選擇,通常它們只會逕自走到占據中心點的雄性所在地。具有競偶場行為的物種的特點是雄性展示、強烈的雌性配偶選擇以及賦予雄性間接利益和降低雌性成本。雖然在黑琴雞等鳥類中最為普遍,但也存在於各種脊椎動物中,包括一些硬骨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以及節肢動物,包括甲殼類動物和昆蟲。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競偶場
  • 外文名:lek
    lek areas
    lekking
    lekking place
    Lek mating
  • 別名:求偶場、群集展示、炫耀求偶者、交配競技場
  • 分類:專用名詞
  • 適用領域:動物行為學
  • 創建年代:1871年
名詞溯源,群集展示,行為目的,求偶悖誤,

名詞溯源

“Lek”一字來自瑞典語,意指一些使人愉快而規矩不多的活動或遊戲。1871年首次用於動物行為學,指某些物種參與的求偶表演,可能來自瑞典語中“leka”,意指表演。

群集展示

根據競偶場內的資源狀況、雄性的聚集密度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競偶場大致可分為經典競偶場及開放型競偶場兩種。經典競偶場內的個體在一個密集及可互相看見的範圍內進行比拼,直接的身體接觸相當常見,不少水鳥猛禽的求偶傳統均是這種模式。一種慈鯛科的魚類,美口槳鰭麗魚的雄性則會透過建立沙堡去分出勝負。建出最高的沙堡的雄性就可贏得雌性的青睞。這些只有約10厘米體長的小魚,花近兩星期的時間,可建出地基達一米闊的沙堡。孔雀也會構築它們的競偶場以展示華麗的羽毛。
開放型競偶場則以聲音作為競技項目。雄性錘頭果蝠擁有占其體重超過一半的發聲共振體,每逢繁殖季節,它們就會聚集在競偶場內發出好幾小時的鳴叫,並且由晚上一直鳴叫至翌日的日出時份。另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鴞鸚鵡,它們在繁殖季節時會發出的嘹亮的求偶鳴叫。這種鸚鵡在互相相距好幾公里的山頭上發出聲音而引導雌性前來。但有指雌性的鴞鸚鵡經常無法確認雄性的位置,致使它們的繁殖率一直維持在低水平。

行為目的

競偶場是雄性聚集展示的地方,雌性只參加交配,是性選擇最顯著的結果之一。一種普遍但未經檢驗的信念是,雌性與最旺盛的雄性交配。在黑琴雞的競偶場中,在冬季雞群中占主導地位的雄性在交配方面最為成功,就像雄性贏得了放置在領地邊界的雌性假敵的戰鬥一樣。雄性在戰鬥中會從彼此的尾飾上撕下羽毛,而迷人的雄性總是有著完好無損的尾巴。通過選擇勝利的雄性,雌性與最有可能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存活下來的雄性交配。雌性偏好和雄性生存能力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這支持了“良好基因”模型的基本假設,其中挑剔的雌性通過其後代更好的生存能力而受益。但雌性也可能會選擇有活力的雄性來獲得直接利益,特別是如果疾病可以在交配期間傳播。

求偶悖誤

此悖誤指出固執的雌性只選擇個別主導的雄性的性狀作為交配條件,明顯減弱了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此外另一明顯的缺點則是雌性在整個交配過程中沒有得到任何實質的好處,在孵卵及養育幼兒期間也缺少了雄性的協助。能夠解釋這些悖誤的論點有基因的突變將能夠為這些物種帶來潛在的變化,擁有這些優勢性狀的個體也被期望為擁有某些具有價值的隱性等位基因。
一些物種(如孔雀及黑琴雞)會在競偶場內與其兄弟合作。這些物種亦避免了上述悖誤,因為較大的競偶場明顯能吸引較多的異性,實力較低的個體透過協助其兄弟而獲得更多交配機會。雖然它們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交配的機會,但其家族的血緣仍然得以流傳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