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門燈火

端門燈火

端門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門。端門燈火的發起人是隋煬帝。《資治通鑑》載:大業六年(610年)元宵,煬帝“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自此,端門燈火聞名於世,連外國使者都來觀賞。史學界有學者認為:元宵節賞燈風俗源於洛陽,而城樓布燈習俗則發軔於端門。

布燈習俗,天樞前立,

布燈習俗

定鼎門(隋建國門)是洛陽城的正門,端門是宮城的正門,應天門是皇宮紫微宮大門。
端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門,城門上也有華麗重樓,隋稱太微觀。其具體位置約在洛陽橋西200米處洛河北岸。端門是皇城的正南門,面朝南,很壯觀。
從端門往南走百步,就到洛河邊了。古時洛水勢大,朝廷利用洛水營造出美麗水景城市——洛河流經端門前被人為地分成三道水路,每道水路上都建有橋樑,看上去非常壯觀。第一道水路是主河道洛河,上跨赫赫有名的天津橋;第二道水路是黃道渠,上面建有黃道橋;在第三道水路上建的皇津橋最妙了,可以隨時開合,實現了半自動化。
這樣一來,端門前就十分熱鬧了,三座橋樑上人來車往,三道水路里舟楫頻移。從端門往南過了河,便可直達定鼎門,從端門往北可直通應天門,在端門東西一線的城牆上,西邊一公里有右掖門,東邊一公里有左掖門,端門前形成一個很大的廣場。
端門由於臨近洛河,周圍比較空曠,人們經常在這裡施放煙火。
隋唐洛陽城端門隋唐洛陽城端門
在這裡施放煙火,洛北的宮城、東邊的東城、洛南的里坊區都可以看到。除施放煙火,歷代也在端門城樓布燈,尤其是在元宵節,端門燈火最旺,在宋詞中就有“鶴降詔飛,龍擎燭戲,端門萬枝燈火”之語。
端門燈火的發起人是隋煬帝。據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大業六年(610 年)春,正月,癸亥朔,帝(隋煬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自此,端門燈火聞名於世,連外國使者都來觀賞。史學界有學者認為:元宵節賞燈風俗源於洛陽,而城樓布燈習俗則發軔於端門。
”宋人胡三省指出:“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於此。”隋煬帝《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曰:“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元宵節首先是燈節,張燈結彩,輝煌燦爛。其次就是遊樂。《隋書·音樂志》是這樣記載描述隋煬帝時代的元宵佳節:“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伎人皆衣錦繡繒彩。其歌舞者,多為婦人服,鳴環佩,飾以花毦者,殆三萬人。於天津街盛陳百戲,自海內凡有奇伎,無不總萃。崇侈器玩,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繡。其營費鉅億萬。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里外。彈弦擫管以上,一萬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自是每年以為常焉。”
從這些史料記載可見隋代的元宵節是多么的熱鬧隆盛,場面宏大。隋代的元宵節狂歡十五日,張燈結彩,炬火燭天,盛服錦繡,珍玩耀眼,百戲竟艷,奇伎總萃,歌舞不息,通宵達旦。隋代元宵節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歌舞表演者多達三萬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歡歌樂舞之聲,聞數十里外。可想可見隋代元宵佳節是多么的熱鬧非凡。

天樞前立

從隋煬帝到唐高宗,端門前後儘是繁華,城門中走動著文人墨客,廣場上徜徉著西域商人,天津橋頭酒樓矗立,洛河水中船帆高揚,楊柳植岸,風箏滿天,這一切,都顯得很和諧、很繁榮、很自然。
天樞天樞
在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稱帝之後,端門便開始被注入政治意義。這第一件事,便是武則天別出心裁,於證聖元年(695年)在端門前廣場上建造天樞,所謂“天樞”就是“天下中樞”的意思,武則天把洛陽作為正式都城後,為提升洛陽天下中樞的地位,稱洛陽為神都,在洛陽建天樞。
將天樞建在端門外是因為當時洛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呈南北走向,最南端是伊闋,號稱“天闕”,往北是定鼎門,再往北是天津橋,再往北是端門,再往北是應天門,再往北是天堂,這條中軸線躺下來,就像一個人體,端門位居肚臍附近,好像人體的天樞穴。
中醫認為天樞穴可治療便秘、腹脹、腸麻痹,無論指壓、針灸都有效果。武則天當政5年後,政治體制未理順,武周王朝有病症,反對她的李唐宗室成員,像鑽進她肚子裡的病灶一樣,使她感到難受。她在端門這個所謂的天樞位置上,豎起一根高高的銅鑄天樞,好像要針灸一下,企圖克服頑症,使得政體通暢。
武則天建造天樞,用了10個月時間,耗費銅25萬公斤,耗費鐵165萬公斤,當時全國一年的銅產量低於16萬公斤,市面上的銅鐵被買光後,只好搜尋洛陽地區鐵制農具熔化來用。天樞建成後,高度30米,直徑為3.6米,底座方台周長為50米。主體部分造型為八稜柱體,中部纏繞銅製蟠龍,上部呈現騰雲姿態,最上面托起一個直徑近9米的銅盤,4個龍人站立其中捧火珠一顆。天樞高達105尺、直徑12尺的天樞,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遂又以銅鐵鑄出象徵著九州的九鼎,置放在明堂
從此,人們從端門城樓下通過,就繞不開這個政治符號了,各種感受,油然而生;各種麻煩,接踵而來。
端門到宋代仍屹立,北宋哲學家邵雍詩曰:“檻仰端門峻,軒迎兩觀雄。窗虛響瀍澗,台逈璨伊嵩。”說明他在安樂窩居住時,仍可看見端門,但端門廣場上的那個天樞,未永遠屹立,在它問世22年後,唐玄宗下詔銷毀天樞,工匠“熔其銅鐵,歷月不盡”,這個政治符號終於被拔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