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效應(end effect)是1993年公布的電子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效應
- 外文名:end effect
- 所屬學科:電子學
- 公布時間:1993年
端效應(end effect)是1993年公布的電子學名詞。
端效應 端效應(end effect)是1993年公布的電子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3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電子學名詞》第一版。
端部效應是指試樣受壓時,兩端部受其與試驗機承壓極間摩擦力的束縛、不能自由側向膨脹而產生的對強度試驗值的影響。簡介 發生條件 1.在單軸壓縮條件下;2.上下墊板剛度大於試件剛度;3.試件端面與墊板間存在摩擦,泊松效應受到約束,...
尖端熱效應是指熱能在獨立物體中會向尖端(幾何形狀的末梢)推移集中的物理現象。當熱能傳導並積蓄在鰭片之後,藉由傳導、對流、輻射三種方式與介質之間取得較大的接觸面積,並能達到較高的熱傳導率。現象介紹 tip thermal effects 指...
這種用端頭效應解釋DNA穩定性的長度依賴性的理論,叫做端頭效應模型(End Effect Model)。研究背景 DNA雙螺旋模型 Watson 和 Crick 於1953年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這個模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鹼基配對的原則,即DNA的二條互補的單...
足跟效應是一個影像學名詞,又稱X射線陽極端效應,是指在平行於球管長軸方向上,靠近X光管陽極端之光子,會較近陰極端之光子強度較低,越靠近陽極x射線輻射強度下降越多的現象。套用原理 在平行於球管長軸方向上.近陽極端的有效點小...
《端粒效應》,伊莉莎白·布雷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又譯為伊莉莎白·布萊克本,1948年11月26日- )、伊麗莎·艾波著,廖月娟譯 。內容簡介 端粒(telomere)是染色體的末端,也是染色體的保護箍。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
這一現象稱為糖的端基效應。並非只有D-吡喃甘露糖具有端基效應。當人們用醇和質子酸處理β-D-吡喃葡萄糖時,得到兩種吡喃葡萄糖苷,即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和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有意思的是,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占66%,...
前末端基效應 前末端基效應是2011年公布的材料科學技術名詞。定義 自由基共聚合中,活性鏈末端倒數第二個基團對活性中心自由基反應性的影響。出處 《材料科學技術名詞》。
所以,多數人都認可熱電效應的觀點,後來也就這樣被確定下來了。原理 產生Seebeck效應的機理,對於半導體和金屬是不相同的。半導體效應 產生Seebeck效應的主要原因是熱端的載流子往冷端擴散的結果。例如p型半導體,由於其熱端空穴的濃度較高...
刺蝟效應告訴我們,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既互相取暖,又不至於刺傷對方。這裡的距離當然也包括時間距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果你無端占用別人的時間,影響別人正常生活,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還會影響你們之間的感情。比如,在...
如果h / r比(射流的寬度與壁的曲率半徑的比率)小於0.5,則觀察到真實的Coandă效應,沿著彎曲壁的壁壓力保持在該低(亞環境壓力)水平,直到射流到達壁的端部(當壓力迅速恢復到環境壓力時)。如果h / r比大於0.5,則只有局部效應發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