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穩定性(常用熔點溫度,即Tm值表示),在一定的buffer濃度等條件下,取決於GC含量、片段的長度和具體的序列。Tm值與片段長度的統計關係早已研究清楚,但這種數量關係沒有明確的理論解釋。現在用來解釋DNA穩定性的理論是70年代初提出的用於預測RNA二級結構的最近鄰模型(Nearest Neighbor Model,NN 模型)。NN模型有二個基本假設,其一是DNA的穩定性主要取決於鹼基堆積力,增加一個鹼基就增加一份能量(自由能);其二是每增加一個鹼基,其增加的能量值受最近鄰的鹼基影響。根據第一個假設可以推定,長的DNA比短的穩定其原因是長的DNA具有比較多的累計能量。這個理論一個明顯的問題是,DNA的長度增加一倍,其包含的能量也會增加一倍,但DNA的穩定性卻不會增加一倍。我國學者根據Tm值與GC含量和長度的統計關係,以及DNA生物物理學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對DNA穩定性的長度依賴性的一種完全不同的解釋。新的理論認為,DNA的穩定性決定於組成該分子的鹼基對的平均結合力(平均氫鍵數),而不是NN模型的鹼基堆積能量之和。由於每個DNA分子都存在兩個自由的端頭,而這兩個端頭會降低DNA分子的穩定性。由於自由端頭對不同長度的分子的總的結合力(氫鍵數)的負效應是相同的,長的分子的平均結合力受的影響比短的分子受的影響要小,所以更加穩定。這種用端頭效應解釋DNA穩定性的長度依賴性的理論,叫做端頭效應模型(End Effect Model)。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頭效應模型
- 外文名:End effect model
研究背景,DNA雙螺旋模型,支持氫鍵理論的證據,氫鍵理論的問題和NN模型,
研究背景
DNA雙螺旋模型
Watson 和 Crick 於1953年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這個模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鹼基配對的原則,即DNA的二條互補的單鏈通過鹼基配對而形成雙鏈。鹼基配對發生在互補鹼基之間。其中鹼基A與T之間可以形成二個氫鍵,鹼基G和C之間形成三個氫鍵,從而鹼基對GC的結合力比AT要高。從這個DNA的基本結構可知,維持DNA雙鏈結構的力主要應該是氫鍵。
支持氫鍵理論的證據
早期用細菌基因組DNA做的熔解實驗表明,DNA的穩定性(Tm值)與GC含量成正比。Tm值與GC含量的關係就是著名的Marmur & Doty公式,
Tm(℃) = 69.3+0.41(%GC)
這個數量關係可以比較直觀地說明,DNA的雙鏈結構穩定性決定於氫鍵的數量,從而支持氫鍵是維持DNA雙鏈結構的主要力。
其它支持氫鍵理論的實驗有DNA在pH值<3或>12時會變性,這也是氫鍵的特性,因為氫鍵在低和高pH值的條件下會破壞。
氫鍵理論的問題和NN模型
最近鄰模型(NN 模型)
Tm值與GC含量和長度的統計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