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鷹(武漢大學教授)

童鷹(武漢大學教授)

人名,著名人物為武漢大學教授,男, 1943年5月12日生,湖北省京山縣人。 1963年9月考入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 1981年9月獲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後留哲學系自然辯證法教研室任教。另有浙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鷹
  • 出生地:湖北省京山縣
  • 出生日期:1943年5月12日
  • 職業:教授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67年7月畢業留校參加文化大革命。 1968年8月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軍區部隊農場。 1970年元月分配至湖北省荊門縣,先後在荊門縣沈集高中、荊門縣師範學校任教。 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考試之後,於同年9月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師從肖 父教授、唐明邦教授和李德永教授研究中國哲學史,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自然哲學。 1981年9月獲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後留哲學系自然辯證法教研室任教。

主講課程

自1981年留武漢大學哲學系自然辯證法教研室任教之後,在教學方面先後為本系本科生開過《科學技術史》、《現代管理學》、《科學學》、《哲學概論》等課程;為全校本科生開過《現代科學技術史》、《科學學》、《成功學》等選修課。為碩博士研究生開過《科學技術史研究》、《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科學技術社會學專題研究》、《鄧小平科技思想》等學位課程。

研究方向

科學研究方面,在讀中國哲學專業碩士學位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時期的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特別是秦漢時期的天文學和醫藥學中的自然哲學思想,如天文學家張衡的實為中國的地心說的渾天說中的樸素自然辯證法思想,《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中的醫藥辯證法思想,發表過《論〈靈憲〉的樸素自然辯證法思想》等論文。

主要貢獻

自留哲學
自留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工作至今,所從事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有以下三個主要方向:一、科學技術哲學。二、科學技術史學。三、科學技術社會學。
科學技術哲學
在科學技術哲學方向上,主要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背景的自然辯證法的研究、以及西方哲學背景的西方科學哲學的研究。在自然辯證法的研究方面,又以馬克思恩格斯、以及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思想為研究重點。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思想的研究方面,比較深入地研究了恩格斯的有關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科學技術社會學方面的學說。在對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思想的研究方面、比較深入地研究了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其相關研究成果見於《馬克思、恩格斯與自然科學》《試論第一生產力》等論著之中。
科學技術史學
在科學技術史學方向上,主要致力於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特別是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在主要研究西方科學技術史的同時,以比較科學技術史為基礎,也對中國明清之際的科學技術作過比較系統的研究。通過上述研究,一方面比較客觀地概述了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另一方面也比較深入地揭示了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的一般發展規律,如理論科學與實驗科學之間的互動發展規律、相關學科之間的互動發展規律、科學與技術之間的互動發展規律。以及科學與哲學之間的互動發展規律等。這些相關研究成果見於《世界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現代科學技術史》、《諾貝爾與諾貝爾獎》等論著中。
科學技術社會學
在科學技術社會學方向上,立足於以西方近現代和中國明清之際的科學技術社會史為實證基礎,對科學技術的社會互動(即科學技術與經濟、政治、宗教、教育等社會因素的互動關係),科學技術的社會運行等專題性的科學社會學問題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對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轉移的“湯淺現象”問題,對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近代科學革命的“李約瑟難題”,對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社會運行系統等問題,也作過比較深入的專題性研究。這些相關成果發表於《世界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系統轉化機制》等論著中。其中有關科學技術的社會運行方面的專題論文曾獲國家科委(科技部)全國徵文獎以及省社會科學成果獎。
自1981年留校工作之後,於1982年晉升為講師,1988年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晉升為教授,現為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
代表性著作
1 、《馬克思、恩格斯與自然科學》,人民出版社, 1982 年初版, 1983 年再版。
2 、《世界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3 、《 20 世紀科學技術浪潮》,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4 年版。
4 、《金剛經大觀》,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5 、《諾貝爾與諾貝爾獎》,武漢出版社, 2000 年 4 月版。
6 、《現代科學技術史》,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
代表性論文
1 、《 的樸素自然辯證思想》<網上書城檢索>論〈靈憲> 的樸素自然辯證思想》,武漢大學學報, 1980 年第 3 期。
2 、《論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系統轉化機制》,哲學研究, 1991 年第 11 期。
3 、《試論第一生產力》,江漢論壇, 1992 年第 7 期。
4 、《論儒學與中國現代話的二律背反》,武漢大學學報, 1997 年第 1 期,人大複印報刊《中國哲學》 1997 年第 3 期全文轉載。
5 、《鄧小平科技思想是中國面向 21 世紀的科技發展戰略思想》,武漢大學學報, 1998 年第 2 期。
6 、《論中國現代科學哲學的三大理論思潮》,武漢大學學報, 1998 年第 5 期,
人大複印報刊《科學技術哲學》 1998 年第 11 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稿, 1999 年第 1 期稿要轉載。
7 、《論李約瑟的中國自然哲學觀》,自然辯證法研究, 1998 年第 11 期。
8 、《論恩格斯的自然哲學觀》,武漢大學學報, 2000 年第 2 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2000 年第 4 期摘要轉載。
9 、《論諾貝爾的科技企業家精神》,載《世紀諾貝爾獎》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
10 、《從可持續發展看佛教的生態人文主義意識》,佛學研究, 2002 年卷,總第 11 期。
11 、《元哲學三論》,武漢大學學報, 2003 年第 2 期;新華文摘 2003 年第 8 期全文轉載。
近四年著作
1 、《諾貝爾與諾貝爾獎》,武漢出版社, 2000 年 4 月版。
2 、《現代科學技術史》,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
3 、《論恩格斯的自然哲學觀》,武漢大學學報, 2000 年第 2 期。
4 、《論諾貝爾的科技企業家精神》,載《世紀諾貝爾獎》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版。
5 、《從可持續發展看佛教的生態人文主義意識》,佛學研究, 2002 年卷,總第 11 期。
6 、《元哲學三論》,武漢大學學報, 2003 年第 2 期,新華文摘 2003 年第 8 期全文轉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