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流行於閩南、台灣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華裔居住地,是歷代閩南百姓根據兒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點,用閩南方言複雜而富有音樂美的韻語和平仄節奏創作,並在傳唱過程中不斷修改、補充而形成的民間文學形式。
2008年6月7日,童謠(閩南童謠)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7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謠(閩南童謠)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
- 遺產編號:Ⅰ-78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
文化特徵
基本分類
體裁種類
- 搖籃曲:主要由母親或其他親人吟唱給嬰幼兒聽的,用於催眠、教話、認物的簡短童謠,如《囝仔一瞑大一寸》“搖仔搖,睏啊睏,囝仔一瞑大一寸;搖仔搖,惜啊惜,囝仔一瞑大一尺。”;
- 遊戲歌:兒童遊戲時伴隨著一定的遊戲動作而念誦的童謠,如《一的炒米芳》:“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嗆嗆滾,四的炒米粉,五的做將軍,六的人囝孫。七的擦佛祖,八的要娶某。九的九奴才,十的押去刣。”;
- 數數歌:以適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形象描寫來巧妙地訓練兒童記住數字與數數能力的童謠。如《一二三》:“一二二三,穿新衫,四五六,冊愛讀,七八九,伓通吼,佫有十,開甲合。”;
- 問答歌:採取問答或連問連答的形式來敘述事物、反映生活的童謠。它能啟迪兒童的心智,喚起兒童對各種事物的注意,幫助兒童認識理解周圍的世界。例如《雞啊雞》:“雞啊雞啊,人要刣你啦!刣阮為乜代?刣你袂生卵。阮卵生甲一米籮,要刣著刣鴨……”
- 連鎖調:即連珠體童謠,它以“頂針”的修辭手法結構全歌,如《天頂一塊銅》:“天頂一塊銅,落來摃著人。人要走,摃著狗。狗要吠,摃著碓。碓要春,摃著宮。宮要起,摃著椅……”
- 拗口令:也叫繞口令或急口令。它是把一些發音容易混淆的字聯綴成有一定意義的童謠,是專門用來訓練兒童發音學習語言的。如《一個人姓傅》:“一個人姓傅,手拿一匹布。行到雙叉路,走去找當鋪,當錢一千五,買了一擔醋。擔到山路邊,看見一隻兔。趕緊放落醋,開步去追兔……”
- 滑稽歌:也稱戲謔歌、 古怪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來面目加以扭曲,使其具有幽默和諷刺的意味。如《阿才》:”阿才、 阿才,天頂跋落來,有嘴齒,無下骸,有腹肚,無肚臍,叫先生,叫袂來,叫土公,扛去治……”它對培養兒童聯想能力,增強對生活是非曲直的認識很有幫助。
- 謎謠:採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謎底與謎面間的某種聯繫來敘說現象或事物的特徵,有益兒童智力的開發,促進兒童分析、綜合、推理、判斷能力的發展以及記憶、想像、聯想能力的提高。例如要猜“水”這個事物,謎謠里的物謎是這樣表達的:“兩個姊妹仔,兩個姊妹仔,平懸佫平大。一個園在里,一個徛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