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寯(jun)(1900.10-1983.3.28),奉天(今瀋陽)人,建築學家,園林研究專家,建築教育家,畫家。原南京工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寯
- 出生日期:1900.10
- 逝世日期:1983.3.28
- 職業:建築學家
簡介,詳細內容,
簡介
我有幸在他生命的最後四年多中,在他身邊工作,對他淵博高深的學問、著作等身的豐碩成果、謙虛真誠的為人之道、春蠶抽絲的奉獻精神,與疾病抗爭的堅強心志,乃至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詳細內容
治學育人 師表典範1930年,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推薦童寯任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次年接替梁先生擔任系主任。“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大學解散,師生們紛紛南撤逃亡關內,低年級學生轉至他校讀書,高年級學生讀書沒有著落。童先生即召集他們到上海續學,並呼籲建築界好友與他共同義務為學生上課,歷時近兩年,授課完畢。在此期間,童寯拿出自己的薪水給學生作部分生活費,借不到教室上課時,就在他家中上課;考試時童老師親自出題,提著鬧鐘監考,長子童詩白(後為清華大學著名教授)還為大家砌茶倒水,考場氣氛嚴肅和諧,師生親如家人。16名學生畢業後,童寯又為學生的就業奔波介紹,梁思成先生為此向他致謝,稱他為“國破家亡時的一線曙光。”在離開瀋陽時,童寯捨棄攜帶部分個人財物,而將學校的教學幻燈片及部分資料隨身帶走。直至解放後,將原物一件不少地返還東北工學院(前身為東北大學)。
在教學工作上,他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善於進行啟發式教學,言簡意賅地進行傳授和輔導,同濟大學戴復東(中科院院士)、吳廬生教授回憶當年上課情景“童先生向我們介紹各種建築類型及在設計時應特別注意的問題,確保內容深入細緻,生動具體,我們佩服和驚異童老師豐富的學問,知識和實踐經驗……童老師善於因勢利導,常在我們山窮水盡時,指引一條解決問題的柳暗花明之路,師生之間因此而達到高度的情融意洽。”台灣文化大學建築系主任林建業在台灣《建築師》雜誌第12期上撰文,題為《難以忘懷的前輩建築師》,文中追憶了楊廷寶、童寯、劉敦楨、李惠白等老師一生的業績,最後說:“受業於他們的門下,令我深感什麼叫做才智超群!?什麼叫做人格的偉大!?”
1977-1982年,童寯已是耄耋之年,他在南京工學院建築系圖書室有一桌一椅一凳,每天上午按時從家中步行四五華里到校上班,那是他向師生答疑的場所。向他求教任何問題他從不厭煩,不論中外古今,從建築到藝術,從文學到歷史,一一詳細回答,外文中有些一般辭典查不到的字或辭彙,他還常把與詞有關的掌故或軼聞都進行講解,一時解答不出來的問題,必追根究源,甚至遍查中外各種百科全書、辭書和參考書,然後主動答覆詢問者,師生們由此獲得許多知識和教益。當無人諮詢時,他就摘錄當時外文書刊的內容、圖片,做出目錄索引,放在圖書室,便於師生研究問題時找參考資料。
學校感到,一個80多歲的老人每天在繁華街道上步行幾里路來上班,極不安全,建議他在家上班,師生有問題上門求教,他不同意;後又擬派小車接送,他亦不肯;最後孫子出主意買一輛三輪車,自己花錢請人接送,他勉強同意,但隨即病倒了,未能實現此法。1983年春節,童寯開刀後在家養病,為寄託對摯友的懷念之情,不顧神虛力弱,冒著風雪讓二兒子童林夙(為東大教授)踩著三輪車護送他去看望了楊廷寶夫人、劉敦楨夫人,好友張鈺哲先生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兩代教授,兒子踩三輪,父親坐三輪,實在是當年南京春節時一道獨特的風景。
臨終前一年,童寯不顧年老體衰,設立了《建築歷史及理論》專業的博士點,並招收了第一屆博士研究生項秉仁 (現為同濟大學教授),他回憶說:“童先生對我們倍加愛護和關切,病重時仍堅持對我們指導,要求我學好外文,提高中文修養,布置了中譯英的作業,並在病榻上修改訂正,反覆推敲。去世前數日還為我們未能跟隨他完成學業流下了眼淚。”
博古通今 碩果纍纍童寯才華橫溢,博古通今,是一位博覽群書(幾乎書不釋手)、知識淵博、多才多藝的傑出學者。他逝世後,2000-2006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巨著 《童寯文集》1-4卷,可見他對建築學各方面的理論貢獻。
童寯對上下數千年的中外各國建築歷史融會貫通,對東西方各國近現代建築的發展和各學派的理論研究,功力尤深。特別對中國古建築及園林藝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詣和建樹。他的文章給人以古樸、凝練、流暢的美感和享受,被人譽為:“可與文學家媲美”。
童寯開拓了古典園林研究的先聲,早在30年代,他就遍訪南北著名園林,踏勘測繪,攝影繪畫收集資料,並從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深入探討造園藝術,並用東西方園林對比的分析法,使其觀點獨樹一幟,他的精品著作《江南園林志》深得梁思成的讚許和高度評價,認為是一部精心構思的傑作,可惜當時因“七七事變”爆發而中斷了印刷出版。直至1962年,他再次修改補充。由摯友劉敦楨作序,由建工出版社出版。經“文革”浩劫,珍藏此書者極少。在香港書店曾一度以高價出售。80年代初,應各方要求再版,由劉敦楨之子劉敘傑(為東大教授)作再版跋,獲得中外建築界一致好評,被認為是“研究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經典著作”。此書也成為當時台灣絕少原版影印的大陸書籍之一。美國、瑞士建築界訪華代表團曾慕名專程拜訪童寯,求教有關中國園林藝術的問題。
童寯是我國傑出的建築師,一生設計了100多幢各具風格的建築作品,遍及南京、上海、四川、貴州等地,在我國近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設計的作品洗鍊、凝重、大方、明快,同時格調嚴謹,比例勻稱,線條挺拔,筆法簡潔,色彩輕淡,氣局宏大,不務華麗,不尚修飾。他雖然受到學院派嚴格的古典技法訓練,但也讚賞現代建築先驅者蓬勃的創造力和勇於向陳腐觀點挑戰和探索的精神,他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建築成就精華,為我所用,又不落窠臼並超脫於前人,從而創造出性格鮮明、富有特色的建築風格,其代表作為原南京外交大樓,(現今為省人民代表大會辦公大樓)。1949年,他為夫人設計了一個住宅,取名“陋室”。此建築坐落在南京太平南路文昌巷52號,該住宅在設計上很有特色。在五、六十年代,南京工學院建築系曾將該住宅作為學生上小住宅設計課的參考建築。1992年此建築被南京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又被江蘇省列為“省級文物單位”,並被評為“優秀民國建築”。
1979年,南京金陵飯店是我國高層建築的最新嘗試,在審定方案會議上,有些領導和專家持否定或保留態度,童寯則表態:“這是第一流設計”。為此,這位一向不願出頭露面的老建築師,出乎尋常地參加了金陵飯店的奠基儀式,以表示他堅決支持此建築的態度。
童寯自幼習畫,透視方面具備良好的訓練的素質,他能像照相機般地描繪形體,早年在美國留學時的美國同學稱他有“照相機般的眼睛”,他對鉛筆畫、炭畫、蠟筆畫、粉筆畫、水彩畫無所不能,其中最精於水彩畫,他的畫風灑脫豪放,絢麗嚴謹,色彩深厚,題材多樣,繪畫技法嫻熟,筆法剛勁,氣度奔放,極具吸引力。他在美術上的造詣,深獲專業畫家的欽佩及好評。已經出版的作品有《童寯畫選》、《童寯素描選》。他逝世後,家人已將其原作全部無償贈送給東南大學,學校專設展室,供大家觀摩學習。除繪畫外,他對音樂特別是交響樂研究有素,他不僅是單純的欣賞音樂作品,而是將音樂思想在建築設計中有所體現,因而他設計的建築、被行家評價為有基調、有節奏、有起伏、有韻律、成為一首凝固的、優美的樂曲。
親密合作 友誼長存半個多世紀前,中國第一代建築家,一群二十幾歲的青年嶄露頭角,猶如群星璀璨,其中有幾位同窗好友梁思成、趙深、楊廷寶、童寯、陳植和劉敦楨等的業績構成了中國近代建築活動(包括建築教育)的重要內容,他們好比是群蜂。他們設計了一大批公共建築及民用建築,打破了外國人對這一領域的壟斷,他們是中國建築及建築教育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1943年,劉敦楨在重慶任中央大學建築系主任,聘請了楊廷寶、童寯來校任教,他們的高尚人品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使他們終身保持了良好的親密的友誼。數十年來,他們親密合作共事,群策群力,為今日東南大學建築學院辦成全國一流水平的學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0年代,楊廷寶、劉敦楨被評為一級教授、中科院第一批學部委員(今稱院士),中國建築學會理事、理事長等職位。童寯則被評為二級教授,在建築學會也沒有任何職位,一向視名利如浮雲流水的童寯既不羨慕,更不嫉妒,依然以凝重、嚴謹的治學態度,一貫從容淡定的心態教書育人,著書立說。
他們三人同為國內建築學界公認的權威,但沒有互相排斥,也無門戶之見,而是彼此尊重對方的學術成就,誰出版了專著,誰設計了作品,均“引為欣慰”。童寯30年代作品《江南園林志》至1962年才得以出版,劉敦楨等作序言,介紹該書的學術價值。劉教授在“文革”中逝世,其著作《蘇州古典園林》80年代初出版,童寯和楊廷寶共同為老友的著作作序。
1982年春,童寯患膀胱癌,楊廷寶十分焦急,多次去醫院探望、慰問,關懷備至。但童寯動手術半月後,楊廷寶突然病倒,童寯立刻讓照顧自己的兒子到楊所在醫院參加值班,直到楊廷寶的子女從外地趕來。童寯剛能下地走動,立即探視老友,有著近60年友誼的兩位老友的手,緊緊握在一起良久不放。1982年冬,童寯赴北京治病期間,聽到楊廷寶逝世的訊息甚為悲痛,淚水漣漣地擬定悼念文章:“一代哲人斯已去,更無何處覓知音?”稿紙上尚能看到斑斑淚痕。
老一輩科學家永恆的友誼令人感佩不已!
春蠶精神 燃燒自己童寯82年患病至83年3月逝世,這半年多在病中表現出來的與疾病抗爭以及堅持寫作的精神,令人感嘆和敬仰。
他沒有一天停止過看書、寫作、指導研究生,即使大手術以後也不肯休息,手術後一段時間是相當痛苦的,疼痛使他大汗淋漓,但他不呻吟,只是放大嘴巴“噓……噓”地吹氣,他從不消極悲觀,只是重複地說一句話:“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要快點好”,身上插著幾根管子,就要請護理人員讀書報,手術後10多天,建工出版社寄來了他的著作《造園史綱》需要校對,大家都勸他由別人代校,可他不肯,身體虛弱的他喘著粗氣,顫抖著手,在研究生方擁的協作下,艱難地、一字一句地校對完畢。冬天,兒子陪他到北京治病,動身前和博士研究生分別制定了論文題目,走時帶了一大包資料上飛機,在北京邊治療、邊寫作。從北京回來後,除按時治療外,還抓緊時間為大百科全書建築卷撰寫《江南園林》的條目,寫幾行就必須躺下休息,一直寫到臨終前幾天,稿紙上留下了“清代園林……”的小標題,終於定格在那裡了。這哪裡是用筆寫的文章,分明是他用生命向人民奉獻知識,向祖國奉獻心血的結晶。後由他的學生郭湖生教授按照老師的意圖和筆鋒,續寫完畢定稿。為此,“百科全書”責任編輯特邀我為他們的雜誌《百科知識》撰寫一篇紀念文章,題為:《未完成的遺墨》。
童寯平時生活極為儉樸,但熱心公益事業、關心國家建設,逢災害,必捐款捐物;買公債,他認購數量最多,誰有困難(包括對家中保姆),總是解囊相助。他熱愛學校和建築系這個集體,春節開聯歡會,他興致勃勃地參加,和同事及學生同樂。
童寯桃李滿天下,眾多學生早就是國家的棟樑、精英;矗立在祖國大地上的100多幢建築物、幾百萬字的理論巨著,就是這位老科學家一輩子留給祖國的巨大財富。
童寯是一部書,一部厚重、深沉、博大的書。
我想用下列幾句話,來概括童寯教授並以此紀念他逝世25周年:
學問如百科全書人格如青松翠柏精神如堅毅磐石氣質如洪波巨浪(作者曾任我校建築系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