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境內泉池

章丘境內泉池,位於明水湖西南隅,出自北魏《水經注·卷八》,國內著名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章丘境內泉池
  • 級別:章丘明水諸泉之冠
  • 出處:北魏《水經注·卷八》
  • 龍 泉: 在明水湖西南隅
百脈泉 為章丘明水諸泉之冠,名列金《名泉碑》。此泉久負盛名。北魏《水經注·卷八》已有著錄:“百脈水出土谷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唐《元和郡縣圖漱玉、梅花二泉(1997年4月)志·卷十》載:“百脈水,出縣(亭山縣)東北平地,水源方百餘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元於欽在《齊乘·卷二·水》中說:“蓋歷下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今人誤將此句稱為北宋曾鞏《齊州二堂記》語,並以訛傳訛,以至於流播甚廣。)泉水從許多看不見的脈孔中湧出,似百條水脈,泛出參差錯落的顆顆“珍珠”,形成常年不涸的一泓碧水。百脈泉現位於明水城東北部的百脈泉公園內。泉池於1958年整修,為一長方水池,長26米,寬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壘,東西向架一虹橋,臥於碧波之上。池岸和橋上裝飾雕刻石欄。池底湧出數不清的水泡,緩緩地浮上水面,好像滾動的珍珠,故當地人也稱它為“珍珠泉”。池水晶明澄澈,水勢甚佳。水中疏疏朗朗的藻體,壁上密密實實的苔蘚,把池水染得碧翠。水中錦魚戲游,生機盎然。泉池北壁,鑲嵌著多方詩詞、楹聯、花卉石刻。池水東流,匯入明水湖。昔日此處建有“龍泉寺”,規模宏大,殿廡台榭,檐連甍接。百脈泉和寺院合為一體,舊時被列為章丘八景之一,稱“百脈寒泉”。如今寺院“梵王宮”大殿尚存於百脈泉北側,殿前白楊參天。東麻灣 在百脈泉的東側,兩者相距僅10餘米,為章丘第一大豐水河——繡江河的源頭。清康熙、道光《濟南府志》均著錄。灣內處處泉涌,如漱璣泄玉。每年湧水量高達1.5億立方米之多,澆灌著附近2萬餘公頃稻田荷塘。1958年,經人工開鑿,擴大成湖,面積達10餘萬平方米,命名為“明水湖”。1986年闢為百脈泉公園的主要景區。湖中有島,由長堤拱橋貫通湖岸。島上山石秀出,“匯泉閣”高高矗立。湖畔植以楊柳,四周荷塘片片,小溪縱橫。
龍 泉 在明水湖西南隅。泉水自高出湖面的直徑0.5米的自流鑽井鑄鐵管孔中噴涌而出,濺落於湖中。冬日,泉周水霧瀰漫。
清水泉 在明水車站街北端,章丘第四中學院內。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水自池底湧出,然後自西壁溢水口流出,沿石渠蜿蜒北流,注入繡江河。
梅花泉 在百脈泉北80米左右,新建的百脈公園“清照園”內。泉水自1979年鑽探留下的5個自流鑽孔中噴涌而出,水花四濺,匯為方塘,然後從溢水口流出,過錦江橋入繡江河。因5個泉口分布呈梅花狀而得名。此泉涌勢頗盛,激浪鼎沸,水氣蒸騰。
漱玉泉 在梅花泉池西北側。為一直徑約4.3米的圓形淺池,池周圍以石欄桿。水自池中心自流鑽井孔中鼎沸而出,極清澈,爾後漫過池南壁,瀉落入梅花泉池中。
墨 泉 在百脈泉西南約30米處。因泉井深幽,水色蒼蒼如墨而得名。水自直徑0?4米的鑄鐵管泉口騰突湧出,翻落於石砌方池內,爾後沿石渠東西分流折向北,穿堂過院,匯入繡江河。常年不竭。
張公池 在百脈泉南約20米處。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原位於龍泉寺大悲閣南,是鄉民為感念清代縣令張萬青之德政而鑿池成泉。泉池為圓形,墨泉之水流經此池。近年施工填埋。
金鏡泉 在百脈泉西50米處,原是康氏漪清園內的名泉。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今在百脈泉賓館院內,東院牆辟有圓門,與百脈公園相通。泉池呈圓形,池岸裝石柱鐵欄。水自池中高於水面的鑄管泉口向外翻滾,狀如蘑菇。池水清澈,在陽光照耀下,金輝閃爍,如同明鏡,故名。終年噴涌,從未乾涸。水分別從東西池壁的明渠、暗溝流出折向北,注入繡江河。
荷花泉 在明水城北部荷花公園西約200米,章丘五金公司院內。為自流鑽孔,裝高出地面0.5米、直徑0.5米的鑄管,盛水時節,水自然噴涌,漫溢外流。
魚樂泉 在明水城北湛汪莊村東新建樓前。原為自然泉池,後用機械深鑽,成為自流鑽孔。池頂半掩,水自池中圓孔騰湧而出,沿暗渠北流,四季不竭。
西麻灣 位於明水城西部,在明水泉群中湧水量最大,為自然式河灣。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河岸泉眼眾多,著名的有淨明泉、黑虎泉等6處。河底簇簇水泡緩緩升起如玉花,淺灣蘆葦叢生,岸邊楊柳依依,一派泉林郊野風光。泉水北流,匯入繡江河。
淨明泉(明水泉) 又稱明淨泉,在西麻灣北端,塘子橋西側路北。明《七十二泉詩》收錄,稱為“明水泉”。元《齊乘》載:“明水,一名淨明泉,出百脈西北石橋邊。其泉至潔,纖塵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與西麻灣水合流三里余,入繡江……又北入小清河。”清道光《濟南府志》亦有載。當地百姓傳說,唐王李世民當年征東路過這裡,很多士兵得了眼病。此時,有童男童女二人出現,帶領士兵到泉邊沖洗,傾刻間病去眼明,童男童女也悠然隱遁。此後,人們便稱此泉為淨明泉,並在泉邊建“眼明王廟”,內塑童男童女神像。如今塑像已沒,但廟尚存,並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記》石碑一方。泉因地下水源被截而斷流,石砌井形泉池也於近年被填埋。盛水季節,尚見泉水伏流,在塘子橋北河岸石隙中流出。
廉坡泉 在與淨明泉隔路相鄰的廉坡村街旁。此泉水盛,清冽甘美,是村民飲用水源。1992年,各家安裝自來水後,泉池被棚蓋,水自暗渠東流,匯入繡江河。
大龍眼泉·小龍眼泉·飯湯泉·篩子底泉 四泉集中在明水城匯泉路東首的桃花山公園東側。從南向北為:大龍眼泉,水自溝東岩洞流出,匯為自然式水坑;小龍眼泉,在溝西岩石下,雨季開泉;飯湯泉,在溝底,因泉涌時翻起細沙,狀如米湯而得名,屬季節性泉;篩子底泉,泉涌時細沙騰沸,泉水四溢。昔日連同公園外的許多山泉,形成繡水泉系。
池涼泉 在閻家峪鄉池涼泉村街旁,村以泉得名。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稱在天蒼嶺西南。今為長方形石砌水池。水清澄甘冽,供村民飲用。80年代用水泥板將池棚蓋,上留三個取水方孔。常年不涸。水盛時,自溢水口流出,沿山村漫流。
救命泉 在閻家峪鄉馬鬧坡村東山路旁,天蒼嶺西300米處。傳說此泉因解救一隊饑渴難耐的軍士性命而得名。水自岩縫流出,積於自然水坑中,終年不涸。水盛時沿山谷漫流。
馬跑泉 俗稱柳樹泉。在馬鬧坡村東山腰。為邊長13米的石砌方池,水自池底洞隙湧出,匯積池內,常年有水,但不外溢。
寶珠泉 俗稱三角灣。在閻家峪鄉南部,因源於寶珠山下而得名。1978年築壩,蓄水成湖,稱寶珠山水庫。水域內多有泉涌,是匯河主要源頭。向南注入大汶河。寶珠山,在湖中,高不過20米,松柏蒼鬱,山頂有寶珠寺建築遺存。湖上架有兩座石橋,湖水碧綠,岸邊垂柳披拂。湖周山巒環抱,溪流縱橫,曲徑蜿蜒,景致清幽。
涼水泉 在閻家峪鄉石匣村西部石岩下。水自岩縫流出,積於邊長1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中,然後由池壁方孔溢出,沿河東流,入寶珠山水庫。
雙井泉 在閻家峪鄉魚灣村西,匯河南岸山崖下。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水自岩縫流出,沿溪流進兩眼規格形狀相似的石井中。水隨季節時多時少,從未乾涸。
東 泉 在魚灣村東,匯河東岸山崖下。水自崖壁裂縫流出,落入崖下自然池中。水甘冽,常年不斷。水盛時自岩崖上的數處洞穴中湧出,順山崖淌下,湍激奔流。
咋呼泉 在魚灣村東南,向陽橋東約60米石崖下。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因泉水湧出時聲音很大,宛若人呼喊,故名。水自岩縫流出,匯為小池。水盛時融於河水北流。當地人又稱“打虎泉”。
西周峪泉 在閻家峪鄉西周峪村。常年不竭。
報效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稱:“在章丘縣(指縣城繡惠)東南九十里野狐嶺內。縣誌雲泉源湧出,西南會雙井、乍忽二泉,經王莊西南,流入泰安寨里河。”今況不明。
上方井·下方井 上方井,在相公莊鎮雪山,山西為梭莊。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山上原築有“雪山寺”,上方井即在寺內。為深3米左右的石砌井形池。原有水,冬夏不竭,今涸。雪山寺也已傾圮,只剩頹垣斷壁和明清碑刻四方。其中,明萬曆年間《題上方井》詩刻,對當時的泉溪盛況有所描述,其詩曰:“上方?望遠,宛若太山形。路曲羊腸險,溪流燕尾分。鳥啼雲外樹,花映寺前屏……”在去上方井的山路旁,有一自然形泉池,水涌不斷,清冽甘美。盛水季節,池滿漫溢,沿溪緩流,疑即清道光《濟南府志》所載距“上方井南一里”之下方井。
醴 泉 名列金《名泉碑》。“醴泉”,即甘美泉水之意。《齊乘》稱醴泉在“黌堂嶺北”。黌堂嶺的位置,金元之際的元好問在其《濟南行記》中作了說明:“鄒平之南,有長白山,范文正公學舍在焉,故又謂之黌堂。”可知,黌堂嶺在今章丘、鄒平兩縣交界的長白山上。嶺北原有“醴泉寺”,日軍侵略中國時殿宇被燒光,現僅存高2.5米、寬1.1米的《大唐齊州章丘縣長白山醴泉寺志公碑》。醴泉就在殘碑東側約200米處的半山腰間,為石砌方池,邊長3.6米,深1米,靠近山崖一面的石壁上鐫有“醴泉”二字。池水清澈碧透。據當地人講,泉水旱不涸,澇不漲,水味甘美,最宜飲用。該醴泉寺遺址現已地屬鄒平縣。泉池南面,山峪盡頭,有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讀書洞,人稱“宰相讀書堂”,相傳是范仲淹少年讀書的地方。
聖 井 又名聖泉,在明水城西南10公里處的危山北坡。清道光《濟南府志》有載。昔日有高僧在這裡建寺,名叫“聖泉寺”。泉水味甘,烹茶為炊甚佳。這裡景色美麗,清朝邑人靳希孟曾賦《重遊聖泉寺》詩讚曰:“一峰側處一峰橫,林木蒼蒼梵宇清。澗石多年叢細草,山僧少小不知名。經聲磬韻空塵世,疊峰流泉列畫屏……”舊時被列為章丘八景,稱“危山聖井”。如今,寺已荒廢,泉依然存在,景色仍然清秀。泉為長方形井池,料石?成,井口圓形以獨石雕就。井旁於1995年新立“聖井”碑一方,碑背面鐫古代章丘八景詩。泉井北側有五六米見方的泉池,常年不涸。
四賢泉 在危山之巔,王母宮碑東側。為井形泉池。池口圓形,直徑0.4米,下為長方形,距地面1米處闊不見壁。常年積水。泉西立清康熙元年《創建王母宮記》石碑。碑南側為直徑3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水碧綠,青藻浮動,蘆葦搖曳。塘邊松柏掩映,榆柳籠蔭。
墨 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在章丘縣(指縣城繡惠)西北十里閻馬莊南,縣誌雲以水色如墨,故名。”今失考。
漯水源 俗稱葦灣子泉,在閻家峪鄉小辛莊村東里許的石砌洞窟中。洞券門上石額枋鐫“漯水源”三字。水自洞壁岩縫流出,經洞口西流約20米,匯入50米長、10米高石壩攔截的大水池中。池水碧綠,水滿漫溢。流至淄博市淄川區西牛角石屋村西,入東巴漏河。洞門前有一古柏,胸圍1.9米,枝葉繁茂,籠蔭吐翠。
響水泉 在閻家峪鄉響水泉村南側,村以泉名。泉自南頂蓋山陰石崖下流出,注入石砌大方池,清澈見底,池底綠藻茵茵。水經暗渠向北伏流20餘米,瀉入光緒四年鑿就的一小方池中,然後自溢水口流下,穿村繞屋,匯入東巴漏河。此泉水勢頗佳,久旱不涸。因常年涌流,嘩嘩作響,故名。
雙水泉 在閻家峪鄉雙水泉村西南側石崖下。水自崖壁兩個岩孔中流出,匯入池中,故名。泉水清冽甘美,常年不竭,供村民飲用。池中綠藻浮動,池水盛時溢出,沿山溪漫流。
高漉泉 在雙水泉村西約1.5公里處的山崖下。水自岩縫流出,積於長10米,寬7米,深6米的石砌方池中。水質清澈甘美,終年不涸。
龍藏泉 在閻家峪鄉趙八洞村南,龍藏洞口東北約30米處。常年不竭,供村民飲用。
七女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稱:“在章丘縣(指縣城,即今繡惠鎮)東南四十里閻家峪。縣誌雲久旱不涸,北流入獺河。”今況不明。
聖水靈泉 在官莊鄉朱家峪村南,胡山東麓山腰石砌拱形石洞內。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並引《章丘縣誌》語:“泉出山半,流入石井,不溢不涸,禱雨輒應。”今水自洞底岩縫流出,積於池內。洞門石額枋鐫“聖水靈泉”四字,門旁原有石刻楹聯“祈數滴淵潛散長空而成時雨,保萬家煙火借斯泉以度豐年”,均為清代人黃炳題書。今石刻楹聯已不存。石洞之上有龍王廟等古建築遺存。
西園半井 在胡山北麓筆架山西側峪中。這裡,青山環抱,溪流縱橫,花果滿山,林茂谷幽,人稱“西園”。峪中南北向有3個井形泉池。南首之泉原為自然池,僅有半人深,水盛常涌;幾經修建,今池深約2米,內闊外窄,已湮於長44米,寬20米,深6米的蓄水池中。水盛時,池水由北壁溢水口流出,沿山溝匯入山村水庫。
壇 井 在官莊鄉朱家峪村街旁。石?池壁,口小內闊,因狀如瓷壇得名。池壁岩縫多處湧水,平時用擔杖打水,盛時躬身可汲,為村民飲用水。在周圍20米範圍內,原有7座石橋(今存6座),人稱“壇井七橋”,為村內一景。
長流泉 在朱家峪村東南崖壁上,南北並列兩個拱形石洞,洞口朝西,壁上嵌清光緒年間《修長流泉碑記》。水自石雕獸口流出,跌落於洞內方池中。水盛時從池岸溢出,沿山溪流淌,夕陽映照,銀光閃爍。
長壽泉 在朱家峪村南首,因泉邊多有長壽老人得名。為自然山泉,水自岩隙湧出,沿小溪汩汩緩流。溪旁石徑蜿蜒,花木叢生,景致清幽。
雙井泉 在朱家峪村街旁。為石?井泉,池長1.4米,寬1米,中架條石板,分隔為兩眼井口,故名。池水澄澈甘冽。盛水時節,溢出池岸,沿街漫流。
水 泉 在東嶺山南麓,普集鎮水泉村西峪溝內。此處水勢頗佳,呈“品”字形布有3個邊長各10米左右的石砌方池。西為主泉,池形略大;東邊二池南北並列。池水碧透,久旱不涸。水自池周石隙溢出池外,順峪溝流下,匯於300米外的水泉水庫內。泉旁山崖亦四處流泉,崖頭松柏滴翠。北望東嶺山(茶葉山),巍峨蔥鬱,氣象蒼茫。
龍 泉 在普集鎮龍王寨村東河谷中。呈井形,水深3米。清澈甘冽,常年不涸。在其南約40米處,東西向還列有二池,西池石砌,東池為自然水塘,均四季泉涌。水從池壁溢出,匯為小河。河岸楊柳籠蔭,古槐蒼翠。鄉民臨河洗浣,水中鵝鴨戲游。昔日泉畔建有龍泉寺,今已傾圮無存。
井 泉 在普集鎮井泉村東側,西距龍泉三四百米。原為石?長方形井泉,旁連石橋。60年代擴建為邊長18米左右的水池,泉湮於池中。村民又按原樣在水池東北岸砌一泉井。盛水時,池水外溢,沿山峪漫流。
玉 泉 在東嶺山南麓,普集鎮小辛村(原稱玉泉村)東,泉子溝西側。呈井形,塊石?成,水自池壁岩縫流出,常年不涸。玉泉東北10餘米處又有一泉。石砌長方形池,水自池壁岩縫流入。水池北連三面陡崖的自然水灣,灣底水涌,多有水泡上躥。
硯池泉 在普集鎮池子頭村中,原高家祠堂西側。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古時,文人學士常聚集泉邊,洗硯賦詩,切磋學問,故名。泉池頗大,以石砌岸,長40米,寬20米,深3米。東岸護以石欄,西池壁嵌清鹹豐年間“翰墨池”巨字石刻。池中青萍浮動。昔日水盛,池中蓄鯉。今久旱乾涸。
古海泉 在普集鎮海套園東村的東南隅。清道光《濟南府志》有載,稱:“泉源百出,南流入獺河。”今況亦然,在村民房屋牆下和臨近的小河溝溝邊、溝底,散布著許多泉眼,水常年不斷,量較豐,匯為小河,向南流淌約百米,被攔截為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大水塘,可資灌溉。水塘南側石壩留有溢洪道,水盛時經此瀉入村南小河,流入漯河。
會英泉 在池子頭村東,濟青公路南側。昔日泉水旺盛,泉旁有馬鞍橋、關帝廟,廟前古柏籠蔭。本世紀50年代廟毀,古柏亦遭伐,泉日漸淤塞,今已不復見。
盤 泉 舊名南盤泉,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在明水城東侯家莊北盤泉寺遺址。平地湧出,四季不竭,西北流入東巴漏河。今池呈方形,深11.5米,水面以上池壁為磚砌,上蓋水泥板,置抽水設備,供中國章丘大蔥原種場灌溉和職工飲用。
太平泉 在垛莊鎮政府院南百餘米,西巴漏河河床西側。為自然式水坑,周以河卵石圈圍,水自河底石縫湧出,沿河漫流,常年不涸。周圍河中遍地淌泉,但無明顯出露。
涼水泉 在垛莊鎮西車廂村南。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常年涌流,水勢很好。
青港泉·南泉·上馬泉·東泉·西泉 分布於曹范鄉青港泉村。該村地處瓦崗寨山北坡,四面青山環列,花果滿坡。五泉皆四季長流。青港泉,在村西,為南北長約35米,東西寬約8米的石砌長方形池。水自池底岩縫湧出,積聚於池內,水深六七米,色青翠碧綠。水盛時溢出,沿山溪東流,為橫河之源。至垛莊鎮南明村入西巴漏河。南泉,在村南近百米處,以方位得名。原池井形,水自井底湧出,常年不竭。80年代在井西側挖掘一深於泉井的自然形水池,井水斷涌,移至深池,水深碧綠,四季不涸。盛時沿山溝漫流,入橫河。青港泉村五泉中,屬此泉水量最大,亢旱時節,附近十幾個村的百姓皆至此汲水。上馬泉,在南泉迤南百餘米的山腰處。水自紅頁岩縫滲出,蜿蜒20餘米,匯於石砌池中。東泉、西泉,分別在村東首和村西首,均以方位得名。皆臨街,呈井形,規模相似。亦常年不涸,為村民飲用水。
小泉·大泉·羊欄頂泉 位於曹范鄉南部雙鳳山陰,分布在小泉、大泉和羊欄頂三個自然村。小泉,在小泉村東首山崖下。村以泉名。為長20米,寬約5米,深約4米的大方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供村民飲用。水盛時溢出漫流。大泉,在大泉村西南山腰石崖下。村以泉名。水自岩石縫中流出,流四五米,注入長約14米,寬約6米,深約4.5米的方池。久旱不涸,供村民飲用。羊欄頂泉,在羊欄頂村。泉自村西南側的石崖下流出,匯入一半棚蓋的長方形池中。久旱不涸。
柳 泉 在曹范鄉瓦口嶺村西百餘米的河床內。泉水清澈,綠藻飄動,四季不涸。昔日,河岸柳樹成林,故名。
錦雞泉 在柳泉西150米左右的河床北沿。水自石隙縫向上湧出,沿彎彎曲曲的碗口粗細石槽溝,匯入河中。常年不竭。
鵓鴿泉 在瓦口嶺村西南600餘米的河南側崖下。主泉眼三處,為石穴狀。水勢頗盛。旱季,淙淙流淌不息;雨季,騰突奮涌,水花四濺,蔚為壯觀。泉水匯為自然水灣,沿河流入橫河。
地 泉 在瓦口嶺村南側。平地湧泉,故名。1957年在泉涌處掘池蓄水,名曰“勝利水塘”。水池長25米,寬15米,深約4米。泉水常年自池壁、池底湧出,匯為一池碧水。
南 泉 在瓦口嶺村南嶺之陰山崖上。水自數處石縫中流出,順山崖淌下,在崖下積成水灣。此泉水質甘美,煮沸無垢,烹茶最宜。
家鶴泉 在瓦口嶺村南嶺之陽石洞內。水勢頗佳。大旱無雨,附近數村居民皆至此汲水為炊。
泡罐泉 在曹范鄉黃石樑村南2公里,橫河南崖下。井形,直徑1米,深4米餘。久旱不涸。平時水面距井口2米餘,豐水季節,躬身可汲。
南 泉 在黃石樑村南約300米處的山崖下。水自石隙中流出,匯入10餘米遠的水塘,常年不竭。
東峪泉 在黃石樑村東二三百米處的東峪溝口。水自一石洞底部的石隙中流出,終年不竭。石洞由塊石壘就,高1.8米,寬0.7米,深1.5米,洞頂低於洞口地面,為地下式洞穴。旱時,水僅積於洞底的小淺池中;雨季,充盈於石洞,且自洞口溢出,沿山峪漫流。
橫河泉 在曹范鄉北橫河村北百餘米,橫河西南崖下。原自石縫中流出,常年不斷。1966年鑽為機井,除供全村人飲用,還可灌溉。河西岸山上,遍植黃櫨。秋日,河水奔流,紅葉滿山,景色秀麗。
井 泉 在曹范鄉井泉村南側。為8米長,5米寬,4米多深的石砌方池。池水碧綠,久旱不涸。泉南約20米內,有兩座方塘,即由此泉之水蓄成,水面鋪滿青萍。方塘東側,為七聖堂。堂前,尚存清乾隆、同治年間的《重修七聖堂記》等石碑。
康寶泉 在文祖鎮三槐樹村西南側。水自河崖石穴中流出,注入石池,屬季節性泉。1990年拓寬章(丘)萊(蕪)公路,被掩埋於西側路基下。該村南200餘米,即為古齊長城錦陽關故址,今為章萊公路的咽喉。齊長城蜿蜒起伏於關隘兩側的山嶺之上,經清鹹豐年間修葺,現保存尚完好,氣勢蔚為壯觀。
馬蹄泉 在三槐樹村北100米處的河東側崖下。雨後開泉,屬季節性泉。五六十年代在泉北建攔河大壩,蓄水成為水庫。
汩輪泉 俗稱“簸籮泉”。在齊長城錦陽關西近1公里,齊長城北側百米處。清代道光《濟南府志》著錄。屬季節性泉。泉眼在石堰下,雨季水涌,沿石渠東流,匯入三槐樹村東河中。
仰 泉 俗稱“陽溝泉”,在三槐樹村西約500米處。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水自石堰下岩縫流出,沿山溝漫流。屬季節性泉。
朱公泉 古稱豬?泉。在文祖鎮朱公泉村南側,九頂山的東麓。水自石岩縫隙流出,蜿蜒北流10米餘,瀉入石砌方池中。泉東50米又有一泉,亦從石岩隙中滲流而出,順山勢漫流。兩泉均四季長流。村內昔日有九聖堂,現尚存清乾隆、嘉慶年間重修該廟堂碑記兩通,碑記稱此泉為“豬?泉”。另一年代不詳的殘碑則稱:朱公泉,朱公制之,故名。
東張泉 在文祖鎮東張村中。為一石砌方池,常年不竭。池水自溢水孔向西流六七米,瀉入河中。泉旁植有一株胸徑2.3米的柳樹,河中鵝鴨戲游。泉東南20米處,有一自流鑽井,水頗盛,一年四季向上噴涌,供全村1700餘口人飲用並澆灌農田。
甘 泉 在文祖鎮甘泉村西北。該村曾稱三泉村,因村北山上有三處山泉而得名。後來僅甘泉常流,故改稱甘泉村。泉在村西北堰根下,滲流匯為一直徑2米多,深約20米的大水井,四季不涸。
黃露泉 在文祖鎮黃露泉村,村以泉名。原名黃祿泉,取皇帝賜祿之意。辛亥革命後,改稱為現名。常年不涸。
白 泉 在旭升鄉白泉村石崖下。本世紀60年代開礦時毀。
卸甲池 在明水鎮西2公里鮑莊村南。相傳唐王李世民征東曾在池旁卸甲休息,故名。原為自然圓池,60年代擴建為水塘,提水灌溉。今廢為蘆葦叢生的荒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