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名醫身邊:人民好醫生跟診記

站在名醫身邊:人民好醫生跟診記

《站在名醫身邊:人民好醫生跟診記》是2015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站在名醫身邊:人民好醫生跟診記
  • 作者:羅輝
  • 出版時間:2015年
  • 出版社: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7904064
  • 類別:醫學圖書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2002年,我從電視台轉入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任記者、編輯。時任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主任、健康時報社長李新彥對采編部有一條嚴格規定:要求編輯記者每周都要在醫院待上少半天,了解患者的實際需要,掌握醫院的*信息。即便在“非典”肆虐的特殊時期,我們仍然不辭勞苦地奔赴在醫院線。想來,這大概算是醫療記者務實的“跑基層”。
轉眼,我從事醫療新聞職業已整13年,發表有重大影響力的醫療報導百餘篇。這期間,我擔任過多家醫界媒體的主要負責人,帶過記者編輯團隊無數。從事醫療媒體久了,愈發感受到它的重要職能似乎就是要負責任地做對“媒”——在患者與專家間架起一座相識相知的橋樑。鑒於此,我對采編部的上版稿件要求一貫沿襲了當年人民日報社的作風:親歷一線,客觀真實;並一直堅持專家親自審稿原則。由此打造了一批批作風、文風過硬的團隊。
13年來,我在醫療媒體兢兢業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我和我身邊的“老記”們共同見證了中國醫療事業的成長和發展,對醫療行業有著深厚特殊的感情。因此,對當今醫患矛盾體會至深的同時,也極度痛心哀戚,一直希望能為改善醫患關係盡一份綿薄之力。
2012年,我擔任《健康大視野》雜誌執行總編,在國家衛計委的指導和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大力倡導下,帶領采編團隊回響“記者走基層”的號召,組建了“中國醫院紀實行”記者報導團,通過記者親臨醫院門診及手術一線,與專家一起出診(跟診)的形式,客觀真實地記錄了醫患互動的點滴。
從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中國醫院紀實行”報導團歷時整三年,已經走訪了近50家三甲模範醫院,跟診了近200名模範醫生,拍下10000多張感人肺腑的醫患照片,刊出了800多版圖文並茂的系列跟診記。由此記錄挖掘出了一批醫療戰線上德技雙馨的好大夫,原汁原味地還原了“醫患和諧一家親”的感人場景。
我們清晰地記得,在北京安定醫院馬辛院長的門診,一位來自黑龍江的李女士,一見到馬辛就激動地說:“11年前是您給我治好的病,現在又過來找您了。我只信任您!”在國內某知名的醫生信息平台上,馬辛的主頁有無數病友及家屬的留言,稱讚她的醫術醫風。然而多么華麗的辭藻,也不及這位忠實“冬粉”一句簡單的“只信任您”。
在北京回龍觀醫院楊甫德院長的門診,有些病人並沒有掛上他的號,只想推門看一眼,跟他打個招呼,說一聲“我今天沒有掛上您的號”,然後就走了。楊甫德說,精神科很特別,有很多做了50多年精神科的醫生,就有跟隨50多年的患者。患者的病治好了,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地來看看醫生。“精神科醫生有時候就是靠這樣一些情感受到鼓舞的。如果你總想,他們呆呆傻傻的,怎么和他們交流呢?患病的時候,他還會傷害你,甚至完全不領情,還會罵你、又怎么建立起自己的感受呢。”楊甫德說,醫生也要尋找一種寄託,覺得他總會好起來,好了之後他總會明白,你對他付出的這些東西是值得的。
在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樊碧發主任的門診,一位患者自訴腳後跟疼,樊碧發讓他把鞋襪脫了,患者脫了鞋子後,難為情地說腳太臭堅持不肯再脫襪子,樊碧發笑著寬慰:“沒事兒,我是醫生啊。”一個會心的微笑,把那句“我是醫生”詮釋得那么生動!再華麗的表達,也比不上從內心深處湧出的真情實感。
在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兒童精神科學科帶頭人鄭毅的門診,我們得知:曾經有一位15歲被誤診為“重性精神病”蘇州男孩,因當地“治不好”只能被父母鎖在家裡。當鄭毅在其父母上門求診時得知孩子因“瘋狂”沒敢一同帶來,便趁出差機會去蘇州專程看了孩子,“孩子被大鐵門鎖在房間裡,吃飯就從下面開的小視窗遞進去,看了特別心酸。”鄭毅說,孩子其實並不是重性精神病人,只是抽動症伴強迫行為,因在學校受到虐待和歧視,加之治療走偏了被強制住院,大量精神藥物,致使孩子逆反甚至打人。經過他系統的藥物治療和耐心的心理治療,現在這個原本只能長期鎖在家裡的男孩“交了女朋友,考了雅思,準備出國工作”。
在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田進文的門診,他為一個不遵醫囑的高血壓老大爺耐心地講解了檢查和治療方案後,又不放心地將自己的名片遞給了患者,叮囑“有不明白的地方方便諮詢病情”。田進文說:“有時醫生就是一句話的事,病人卻要等一個上午,我的手機里有3000多個電話,絕大多數都是患者或其家屬的,他們發來的訊息,我都會抽空回的。我總想多盡一份責任心,能使患者少跑醫院,少些憂慮。”
在北京平谷區醫院副院長、大外科總主任狄長安的門診,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從人群中擠到狄長安面前,遞給他滿滿一袋新摘的野菜以表謝意。原來,這位老人兩年前患了晚期胃癌,經狄長安做了全胃切除的手術後,老人的術後恢復遠遠超出了家人的心理預期。從此,老太太便記住了這位“恩人”的出診日。“如果我的兒子要選擇學醫,一定有便利條件,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但是,如果自己的兒子不學醫,人家的兒子學醫,也要給他人提供便利”。狄長安說,當大夫一定不要保守,你會的東西,就一定要傳授下去,這也是作為一名好醫生應盡的職責。
在解放軍第302醫院王福生、趙敏的門診,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溫建民、肖和印的門診,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畢新宇的門診,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副院長亢澤峰的門診,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陳兆軍的門診,等等,總會有患者情不自禁地拉著我們攝影記者的手,請我們一定為他們心中的好醫生多多拍照,因為“他們治好了我痛苦不堪的病”;因為“出了這個門兒,再也找不到這么好的醫生了”;因為“這么好的醫生,一定要讓更多受苦的患者知道”。
…………
這些跟診中感人肺腑的場景,無不真實地記錄了好醫生平常一線的精神風貌。跟診,讓我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醫生在挽救患者肉體的時候,同時也是在挽救蘊含在他社會關係中的親情、友情以及所有的愛。在同專家們一起出診的日子裡,我們體驗了醫生們出門診時不敢喝水,因為沒時間去上廁所;中午僅有的半小時吃飯時間,基本上都被延續接診占用著。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拯救患者的健康,卻對自己的健康忽略不計。
醫生與患者,本是陌路人,卻因為天職,因為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對面,構築了人世間奇特的人際關係,演繹了超越血緣的人世親情。而我和我的團隊,正是“站在名醫身邊,傳遞醫患溫度”的有力見證者。
三年來,“中國醫院紀實行”報導團每走訪一家醫院,均得到了醫院領導層的高度重視,每一位選定被“跟診”的醫生,都經過醫院領導層的嚴謹篩選,充分體現了被報導者是“同行當中的好榜樣,百姓當中的好口碑”。
經過三個多月的認真甄選、緊張編輯,我們從近200名醫生中擇取了73位醫生的報導結集成冊,完成了這本《人民好醫生跟診記》。“人民好醫生”代表著無限崇高的榮譽。醫生,他們從廣大人民民眾中來,又紮根服務在廣大人民民眾中。“好醫生”深受廣大人民的愛戴和擁護,他們*的榮譽莫過於人民民眾的“口碑”。尊重醫生,是患者對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醫生尊嚴的體現。
《人民好醫生跟診記》,滿載了醫患溫情。在書中,讓我們看到醫務工作者追隨“中國夢、健康夢”的腳步從未停歇,並用實際行動守護著百姓的健康、不斷踐行著他們的職業理想:面對患者渴求健康的目光,他們義無反顧;面對工作的平凡與細微,他們任勞任怨;面對突發衛生事件及災難應急,他們奮不顧身……也讓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在凝聚、在傳承、在升華。
“中國醫院紀實行”報導的感人篇章結集成冊是件意義深遠的事情,閱讀此書,仿佛看到醫生們的音容笑貌,其德技的描述可以幫助患者找到“少走彎路”的醫生,不再病急亂投醫。在醫學發展的“精準醫療”時代,對患者來說,“精準醫療”就是找到“對”的醫生治病,這也是《人民好醫生跟診記》的初衷和使命之一。本書的不一定是全國有名的醫生,但肯定是一位好醫生。他們,正是中國千萬個執業好醫生的縮影。
夢想的實現,凝結了許多人的心血和支持。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對我們團隊的大力支持,沒有基金會作堅實後盾,或許我們的夢想還僅是夢想;感謝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彥峰的支持和肯定,您給了我們夢想騰飛的勇氣和力量。感謝和我日夜廢寢忘食並肩作戰的團隊主力軍吳正友、羅德芳、龐書麗、李丹、李霞,是你們備受了親人兩地分居之苦,忍病衝鋒在前的擔當,隱忍了懷孕安胎流產傷痛,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感謝我的家人對我工作自始至終的默默支持;感謝一眾關注並支持的人們,希望《好醫生跟診記》能成為您手中的暖心之作。

作者簡介

羅輝,女,1975年生。畢業於湖北大學中文系。曾任職湖南教育電視台編導、製片;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記者、編輯。後任《中國醫藥指南》記者部主任;經濟日報社《名牌時報·醫藥健康周刊》執行總編;《保健時報》常務副總編,衛生部《健康大視野》執行總編。從事醫療媒體13年,發表有影響力作品百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