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馬(徐悲鴻繪畫作品)

立馬(徐悲鴻繪畫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立馬》是徐悲鴻先生於1947年創作的一幅水墨作品,是當年徐悲鴻贈予文錦先生之作。現收藏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徐悲鴻先生早年曾以九方皋相馬的故事作畫,以馬喻才,不僅將馬與戰爭時事、國家象徵相聯繫,更是將馬看作生逢亂世、命運多變的知心朋友,以寄託自己的情感。

基本介紹

藝術賞析,創作背景,藝術家簡介,社會評價,

藝術賞析

徐悲鴻的馬,多為水墨作品,從寫生而來,既汲取了西畫的焦點透視、光影明暗,也汲取了中國傳統的沒骨技法,巧妙地將西方的明暗造型的理念,轉化為中國的筆墨語言,是他倡導的“中國畫改良”的重要實踐。
從此幅作品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徐悲鴻對於融匯中西的大膽嘗試,在筆墨的利用上,既細緻嚴謹,又粗獷豪放。如畫馬的鼻孔、胸肌,及骨關節等處,用繽密嚴謹之筆,精勾細染,而畫被風吹拂的鬃毛和馬尾,或某些輪廓線,則用闊筆、粗筆,點濃墨或焦墨任意急速揮灑,充滿著動感和氣勢。筆下之馬,描繪細膩真實,用筆粗獷勁悍,不流於粗俗。
徐悲鴻愛馬、畫馬,以馬為主題的水墨作品,是徐悲鴻最為大眾所熟知的藝術形象,特別是以立馬、奔馬、六駿最為代表,生動地呈現出,獨馬或是馬群的神情動態。
徐悲鴻推崇從現實主義出發,直面客觀自然的寫生,他筆下的駿馬,一筆一墨皆出自於他勤奮認真的觀察、寫生和煉達。為了畫好奔馬,徐悲鴻常常跟在馬車後面,仔細觀察馬匹跑動時的神情動態。正是這一次次的觀察、練習、思考、再觀察、再練習中,反覆摸索,最終成就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以馬為題材優秀作品。
徐悲鴻先生這種獨創一格,融匯中西繪畫之所長的手法,為現代中國畫的發展,開闢了新路徑,推動了中國美術的新發展,從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創作背景

這幅《立馬》畫了一匹立面大馬,是徐悲鴻晚年藝術成熟時期馬畫作品的經典圖式,更是同類題材中的精彩之作。

藝術家簡介

徐悲鴻(1895-1953),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屺亭鎮人。中國現代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圖》、《負傷之獅》、《田橫五百士》等。1919年赴法,翌年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弗拉芒畫室學習,同時在校外師從名家達仰。1928年秋曾短暫赴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後辭職繼續任教於中央大學。1943年主持籌辦中國美術學院。1946年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曾展出於2018年江蘇省美術館承辦的展覽《徐悲鴻與他的時代》。

社會評價

徐悲鴻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與美術教育家之一,他一生致力於藝術救國,以現實主義“復興中國藝術”。他直面時代社會現實,在尋求民族解放的大背景下,為中國繪畫的現代化改造,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他為美術教育,謀現代啟蒙,為中國藝術的國際傳播謀路徑,為中國美術自身的理論發展,和融入世界體系,進行廣泛的交流學習,為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